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加强经济合作,制定政策助推贸易往来,谋求共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 1978 年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为扩大对外开放,党中央、国务院于 1984 年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经济飞速发展的地区开辟了经济开放区,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货物贸易而言,据统计,1984-2016 年这 30 多年间,贸易总额从 1201 亿元增长到 243386 亿元,实际年均增长率约为10.03%。而同期我国的实际GDP(以2016年为基期)年均增长率约为9.72%,可见深化开放政策后对外贸易发展的迅猛态势。其中出口贸易的成就比进口贸易更加显著,2016 年我国的货物出口贸易额达到了 138455 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 31.74%;进口贸易额为 104932 亿元,年均增长约 30.13%,出超约 33523 亿元。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的总额约为 62517 亿元,比上年增长 0.5%。其中,出口 38319亿元,增长 0.5%;进口额为 24198 亿元,同比增长 0.4%1。不可否认,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加强经济合作,制定政策助推贸易往来,谋求共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 1978 年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为扩大对外开放,党中央、国务院于 1984 年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经济飞速发展的地区开辟了经济开放区,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货物贸易而言,据统计,1984-2016 年这 30 多年间,贸易总额从 1201 亿元增长到 243386 亿元,实际年均增长率约为10.03%。而同期我国的实际GDP(以2016年为基期)年均增长率约为9.72%,可见深化开放政策后对外贸易发展的迅猛态势。其中出口贸易的成就比进口贸易更加显著,2016 年我国的货物出口贸易额达到了 138455 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 31.74%;进口贸易额为 104932 亿元,年均增长约 30.13%,出超约 33523 亿元。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的总额约为 62517 亿元,比上年增长 0.5%。其中,出口 38319亿元,增长 0.5%;进口额为 24198 亿元,同比增长 0.4%1。不可否认,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制造业在我国国际贸易与投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制造业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 95%,其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 98%。过去,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制造业的国际贸易额一度占制造业增加值的 44%。而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发展放缓,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 2.2%,外部需求疲软;全球贸易正以低速增长。根据 2016 年世界银行的估计显示,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增长率仅为 1.9%2。受全球经济低迷和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抬头的影响,我国贸易总额占 GDP 的比重下降至入世后最初三年时的水平,进出口增长率正逐年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2016 年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 0.9%)。这些不利的国际因素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
.......................
第三章 我国出口贸易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发展变化及现状分析 ........... 16.......................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贸易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本文先对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综述和梳理,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出口贸易与人力资本的发展和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理论与实证方面,先借鉴 Falvey、Greenaway 和 Joana Silva (2010)、丘东晓、许斌、郁志豪和鞠建东(2008)、Feenstra 和 Hanson (1996)的理论模型,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一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机制,再参考 Katz 和 Murphy (1992)、陈开军和赵春明(2014)的模型框架构建计量模型,采用 2004 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配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1)早期的理论研究通常在新古典贸易 Heckscher-Ohlin 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指出高技术和低技术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以及教育成本等因素决定了个体对于继续教育和工作的选择。贸易开放提高一部分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但同时也提高了这部分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当机会成本高于继续接受教育的工资溢价时,这部分劳动力会选择放弃教育、从事低技术工作以赚取相应的工资。但还有部分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贸易开放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产生对人才的虹吸效应。
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贸易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本文先对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综述和梳理,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出口贸易与人力资本的发展和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理论与实证方面,先借鉴 Falvey、Greenaway 和 Joana Silva (2010)、丘东晓、许斌、郁志豪和鞠建东(2008)、Feenstra 和 Hanson (1996)的理论模型,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一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机制,再参考 Katz 和 Murphy (1992)、陈开军和赵春明(2014)的模型框架构建计量模型,采用 2004 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配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1)早期的理论研究通常在新古典贸易 Heckscher-Ohlin 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指出高技术和低技术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以及教育成本等因素决定了个体对于继续教育和工作的选择。贸易开放提高一部分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但同时也提高了这部分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当机会成本高于继续接受教育的工资溢价时,这部分劳动力会选择放弃教育、从事低技术工作以赚取相应的工资。但还有部分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贸易开放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产生对人才的虹吸效应。
(2)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探究出口贸易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为后续实证分析奠定基础。

...........................
(3)实证研究方面,首先计算出企业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本积累,再以企业实际出口额衡量出口贸易,建立起基准计量模型;其次,根据已有的研究选取企业、产品和地区层面的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建立最终的计量模型;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并得到初步结果;最后,为解决因遗漏变量和双向因果关系而引起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将采用工具变量法(IV),使用进口关税作为企业出口贸易额的工具变量,并利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对模型作稳健性回归分析,力求得到有效的结果。在研究整体出口影响的基础上,本文还根据理论思路将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按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并从不同要素密集度、不同地区和对不同收入国家(地区)出口三个角度,进一步考察出口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本文主要使用 Access、Excel、Stata14.0 等软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和理论发展
2.1.1 古典政治经济学:人力资本概念形成
“人力资本”概念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约 427 B.C.- 347 B.C.)中便论述了教育所存在的经济作用。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主要是关于劳动价值的研究,即如何将“人”与“资本”的概念结合起来(刘俐妤,2013)。最先提出并论证了“劳动决定价值”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其著作《赋税论》(1664)中“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观点,可以解释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拥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威廉?配第认为,劳动可以视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产品生产过程中,且由于个人自身的素质不同,其劳动能力也各不相同,导致生产活动的经济价值也存在着差异。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第一位将人力视为“资本”的学者,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他在著作《国富论》(1776)中指出:“在任何一个需要特殊技能的行业,拥有技术的工人可被看作是一台价格不菲的机器,是社会上的资本。”强调了人力资本对于生产活动创造价值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书中明确指出,劳动技能熟练度是人力资本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除了个人的先天优势,还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某种技能水平。这种教育和培训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费用,但投入的成本可通过之后的劳动得到偿还,并由增加的利润加以回收。《国富论》(1776)中另一著名的观点“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则从分工的角度解释了人力资本对财富增长的重要性。他认为,财富增长的来源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专业分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二是劳动数量的增加或劳动质量的提高。亚当?斯密关于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分工思想的论述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 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和理论发展
2.1.1 古典政治经济学:人力资本概念形成
“人力资本”概念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约 427 B.C.- 347 B.C.)中便论述了教育所存在的经济作用。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主要是关于劳动价值的研究,即如何将“人”与“资本”的概念结合起来(刘俐妤,2013)。最先提出并论证了“劳动决定价值”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其著作《赋税论》(1664)中“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观点,可以解释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拥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威廉?配第认为,劳动可以视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产品生产过程中,且由于个人自身的素质不同,其劳动能力也各不相同,导致生产活动的经济价值也存在着差异。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第一位将人力视为“资本”的学者,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他在著作《国富论》(1776)中指出:“在任何一个需要特殊技能的行业,拥有技术的工人可被看作是一台价格不菲的机器,是社会上的资本。”强调了人力资本对于生产活动创造价值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书中明确指出,劳动技能熟练度是人力资本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除了个人的先天优势,还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某种技能水平。这种教育和培训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费用,但投入的成本可通过之后的劳动得到偿还,并由增加的利润加以回收。《国富论》(1776)中另一著名的观点“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则从分工的角度解释了人力资本对财富增长的重要性。他认为,财富增长的来源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专业分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二是劳动数量的增加或劳动质量的提高。亚当?斯密关于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分工思想的论述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亚当.斯密思想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在《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一书中提出了人力资本积累的概念——人不是生来就具有足够的劳动能力,必须接受长期的教育培训才能为不同职业岗位提供相匹配的技能水平,这些时间和费用的消耗便是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他还将人力资本分为一般性、专业技术性、创新性三类,认为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应实行不同的报酬制度。萨伊提出的科学知识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
.............................
2.2 人力资本积累测算方
法的相关研究
随着人力资本在数理经济和计量经济研究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人力资本该如何衡量的问题也逐渐被学者们重视。回顾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研究内容、研究角度、模型设定、数据处理等因素,使学者们在评估人力资本存量时采取不同的方法,导致结果也有所差异。因此本文将对现有文献根据不同测算方法进行整理和述评。
2.2.1 成本法
成本法的核心思想是:根据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投资费用对人力资本进行测算。国外的研究中,Schultz(1961)将人们为获得知识和技能所投资的费用看作成本,利用成本法对人力资本进行了估算。在使用成本法时,他将教育投资分为五类:学校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劳动迁移和成人教育。Eisner(1989)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包括费用成本,还应包括人们接受教育所花费的时间投入。此外,他还采用直线法评估和处理了人力资本折旧率。国内也有一些学者采用成本法测算人力资本。张帆(2000)将人力资本投资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利用每年净投资累计加总法估算了中国人力资本存量,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在传统成本法的基础上,王平心和陈琳(2003)结合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将正规教育、“干中学”、医疗保健、迁移与职业选择看成四个主要“作业”,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度量。钱雪亚和刘杰(2004)将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分为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和健康投资,利用成本法对 1995-2001 年中国各省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持久动因。孟望生和王询(2014)结合了永续盘存法,建立全新的成本法计算模型,对 1996-2011 年中国省级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进行了测算,并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由于初始期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上存在差异,导致其人力资本存量明显大于其他测算结果。成本法从经济学成本核算原理出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直接且易于理解的人力资本测算方法,但该方法也存在着一些缺陷,Le、Gibson 和 Oxley(2003)就指出形成人力资本的投入很难界定,因为无法判断对于一个人的花费是属于消费支出,还是投资支出。
法的相关研究
随着人力资本在数理经济和计量经济研究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人力资本该如何衡量的问题也逐渐被学者们重视。回顾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研究内容、研究角度、模型设定、数据处理等因素,使学者们在评估人力资本存量时采取不同的方法,导致结果也有所差异。因此本文将对现有文献根据不同测算方法进行整理和述评。
2.2.1 成本法
成本法的核心思想是:根据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投资费用对人力资本进行测算。国外的研究中,Schultz(1961)将人们为获得知识和技能所投资的费用看作成本,利用成本法对人力资本进行了估算。在使用成本法时,他将教育投资分为五类:学校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劳动迁移和成人教育。Eisner(1989)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包括费用成本,还应包括人们接受教育所花费的时间投入。此外,他还采用直线法评估和处理了人力资本折旧率。国内也有一些学者采用成本法测算人力资本。张帆(2000)将人力资本投资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利用每年净投资累计加总法估算了中国人力资本存量,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在传统成本法的基础上,王平心和陈琳(2003)结合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将正规教育、“干中学”、医疗保健、迁移与职业选择看成四个主要“作业”,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度量。钱雪亚和刘杰(2004)将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分为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和健康投资,利用成本法对 1995-2001 年中国各省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持久动因。孟望生和王询(2014)结合了永续盘存法,建立全新的成本法计算模型,对 1996-2011 年中国省级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进行了测算,并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由于初始期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上存在差异,导致其人力资本存量明显大于其他测算结果。成本法从经济学成本核算原理出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直接且易于理解的人力资本测算方法,但该方法也存在着一些缺陷,Le、Gibson 和 Oxley(2003)就指出形成人力资本的投入很难界定,因为无法判断对于一个人的花费是属于消费支出,还是投资支出。
..............................
3.1 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 26
3.2 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发展及现状 ........................................... 26
3.3 本章小结 .................................... 35
第四章 理论模型............................... 36
4.1 基础模型 .......................... 36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
4.3 本章小结 ................................. 46
第五章 我国出口贸易对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 47
5.1 样本及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 47
5.2 基本计量模型的 OLS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0
第五章 我国出口贸易对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5.1 样本及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本文依据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中企业名称、企业代码等企业基本信息进行配对合并,最终筛选出既属于制造业又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作为本文所用的截面数据。此外,本文将商品实际出口额、实际工业总产值、实际工业增加值、实际固定资产总计、实际累计折旧、实际应付工资总额、实际应交增值税、实际企业利润、实际中间投入、实际商品价格等指标为负数或缺失的观测值删去,并删除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数少于 8 的企业(任志成和戴翔,2015),然后将海关数据库中的商品按照相应的 HS8 代码对应到各企业,整理出每一个企业关于贸易方式、不同要素密集度、不同地区和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商品出口信息,得到制造业出口企业的观测值共 877659,其中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的制造业出口企业为 628374,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制造业出口企业为 243730。本文的实证研究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再分别从不同地区、不同要素密集度和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出口三个方面进行样本的重新筛选和深入的讨论分析。
本文首先对所有制造业出口企业作 OLS 回归检验,接着将制造业出口企业按照贸易方式分成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分别从整体进行 OLS 回归,再从不同要素密集度、不同地区和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出口分别作 OLS 回归。考虑到截面数据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在 OLS 的基础上再选取进口关税为工具变量(IV)对上述结果运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作稳健性检验。考虑到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方式的制造业出口企业在变量的统计性特征上会存在不同,因此本文将两种样本进行分别统计,结果如表 5.1-表 5.3 所示。

.............................
本文依据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中企业名称、企业代码等企业基本信息进行配对合并,最终筛选出既属于制造业又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作为本文所用的截面数据。此外,本文将商品实际出口额、实际工业总产值、实际工业增加值、实际固定资产总计、实际累计折旧、实际应付工资总额、实际应交增值税、实际企业利润、实际中间投入、实际商品价格等指标为负数或缺失的观测值删去,并删除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数少于 8 的企业(任志成和戴翔,2015),然后将海关数据库中的商品按照相应的 HS8 代码对应到各企业,整理出每一个企业关于贸易方式、不同要素密集度、不同地区和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商品出口信息,得到制造业出口企业的观测值共 877659,其中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的制造业出口企业为 628374,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制造业出口企业为 243730。本文的实证研究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再分别从不同地区、不同要素密集度和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出口三个方面进行样本的重新筛选和深入的讨论分析。
本文首先对所有制造业出口企业作 OLS 回归检验,接着将制造业出口企业按照贸易方式分成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分别从整体进行 OLS 回归,再从不同要素密集度、不同地区和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出口分别作 OLS 回归。考虑到截面数据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在 OLS 的基础上再选取进口关税为工具变量(IV)对上述结果运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作稳健性检验。考虑到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方式的制造业出口企业在变量的统计性特征上会存在不同,因此本文将两种样本进行分别统计,结果如表 5.1-表 5.3 所示。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现有数据资料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了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和两国贸易开放模型,建立了计量模型,并根据构建的模型框架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然后将出口企业分为一般贸易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分别从不同要素密集度、不同地区和对不同收入国家(地区)出口三个角度具体分析出口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使用 OLS 进行初步回归,得到基本计量模型的结果;为了解决截面数据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还引入进口关税作为工具变量,使用 2SLS 作进一步回归,得到了比较有效的结果。
从企业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贸易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不同要素密集度下,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出口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负向影响大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同地区下,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出口的负向影响小于中、西部企业;对不同收入国家(地区)出口下,对较高收入国家(地区)出口比对较低收入 (地区)出口更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
从一般贸易企业来看,我国从事一般贸易的制造业企业出口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符合理论模型的预期。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开展一般贸易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增加低技术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工资,使得劳动力无法达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门槛值,因此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不同要素密集度下,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比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更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不同地区下,东部地区企业出口的负向影响小于中、西部企业;对不同收入国家(地区)出口下,对较高收入国家(地区)出口给人力资本积累带来的负向影响要大于对较低收入国家(地区)出口。总体来说,一般贸易企业出口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与企业整体情况相似。
从加工贸易企业来看,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制造业企业出口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符合理论模型的预期。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过程中,发达国家外包的中间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对高技术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工资,当这些劳动力的个人能力水平达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门槛值时,将会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具体地,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对人力资本积累在不同角度下会产生不同影响。不同要素密集度下,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与人力资本积累呈正相关,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出口与人力资本积累呈负相关;不同地区下,东部地区企业的出口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出口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对不同收入国家(地区)出口下,对较高收入国家(地区)出口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而对较低收入国家(地区)出口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
从加工贸易企业来看,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制造业企业出口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符合理论模型的预期。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过程中,发达国家外包的中间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对高技术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工资,当这些劳动力的个人能力水平达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门槛值时,将会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具体地,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对人力资本积累在不同角度下会产生不同影响。不同要素密集度下,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与人力资本积累呈正相关,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出口与人力资本积累呈负相关;不同地区下,东部地区企业的出口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出口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对不同收入国家(地区)出口下,对较高收入国家(地区)出口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而对较低收入国家(地区)出口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