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氯双酚A和四溴双酚S对斑马鱼幼鱼运动行为的影响及毒性机制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023 论文编号:sb2024072114393252601 日期:2024-07-2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工程硕士论文,本研究主要运用了基因转录组学,通过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来揭示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制,后续可以结合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共同验证毒性效应的潜在机制,可以从不同的分子水平阐明其潜在的毒性机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BFRs的生产应用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其种类和数量已然十分丰富。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知的BFRs约有70多种,而其中占比最大、最典型的BFRs包括: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ethers,PBDEs)、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s,HBCD)和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三种[1]。溴化阻燃剂(BFRs)是广泛用作电子产品、车辆、聚氨酯泡沫、纺织品等消费品添加剂的化学品,以降低易燃材料着火的可能性,并包括各种化学类别的化合物[2]。在欧洲,含溴阻燃剂(BFRs)约占所有阻燃剂的25%,而在中国甚至超过40%[3]。
四溴双酚A(TBBPA)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溴系阻燃剂之一,产量约占所有BFR市场的60%,2019年我国年产量约为18万吨,美国、日本和以色列的TBBPA年产量达到17万吨,约占所有BFR产量的35%。TBBPA作为反应型和添加型阻燃剂,应用于各类生活消费品(例如电子产品、纺织品和家具等)中,其在生产、加工、消费、处置时,不可避免地释放到环境中,并在环境和生物样品中富集,已被证明对哺乳动物和水生生物具有毒性作用[4-6]。
.......................
1.2四氯双酚A、四溴双酚S的理化性质
1.2.1四氯双酚A(TCBPA)
四氯双酚A(TCBPA),又名4,4′-异亚丙基(2,6-二氯苯酚),其分子式是C15H12Cl4O2,白色结晶粉末,相对分子质量为366.07。氯含量38.7%,熔点在133℃以上,其阻燃机理与有机溴阻燃剂相似。
TCBPA结构式如下图1.1所示,基本信息和理化性质如下表1.1所示。

工程硕士论文怎么写
工程硕士论文怎么写

..........................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2.1.1实验动物品系及饲料
实验受试生物是AB野生型性成熟(3-4个月)的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购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斑马鱼日常食用的饲料为雪山雄鹰牌丰年虫,购自天津丰年水产有限公司。
2.1.2实验仪器

工程硕士论文参考
工程硕士论文参考

........................
2.2实验方法
2.2.1斑马鱼的饲养
性成熟的斑马鱼(3-4月龄)放于Z-C-D5循环水养殖系统(购自上海海圣生物实验设备有限公司)中暂养,养殖用水经活性炭过滤及充气泵曝气充氧,水温控制在26-28℃;每天更换1/2的饲养水,用虹吸管清除多余的饵料和粪便,每周全部换水一次;pH值控制在7.4±0.2;将鱼房的光暗比设置为14h:10h,分别在每日上午9:00和下午16:00经水体投喂丰年虫(即一日两次),待斑马鱼适应环境14后开始进行实验。
丰年虫的孵化具体方法如下:1)孵化容器:大容量玻璃锥形瓶2)充氧:充氧管至锥形瓶底部,使用气泵不断充氧3)丰年虫密度:每升水不超过2.5g4)孵化温度:26-28℃5)盐度:10-35%6)光照:24h持续不断的日光灯照射7)pH值范围:7.8-8.58)收集时间:24h
...............................
3 四氯双酚A诱发斑马鱼幼鱼神经发育毒性分子机制的研究.........16
3.1 实验设计...........................16
3.1.1 斑马鱼品系........................16
3.1.2 幼鱼培养、暴露液配置及暴毒方法.....................16
4 四溴双酚S诱发斑马鱼幼鱼毒性分子机制的研究..........................34
4.1 实验设计...........................34
4.1.1 斑马鱼品系.......................34
4.1.2 幼鱼培养、暴露液配置及暴毒方法.....................34
5 结论与展望...............................48
5.1 结论..................................48
5.2 展望..........................................48
4四溴双酚S诱发斑马鱼幼鱼毒性分子机制的研究
4.1实验设计
4.1.1斑马鱼品系
实验受试生物为AB野生型斑马鱼同2.1.1
4.1.2幼鱼培养、暴露液配置及暴毒方法
斑马鱼胚胎在E3培养液中培养,光暗比、水温、PH等同2.2.1,培养液同2.2.3.2,脂质是斑马鱼胚胎的主要可用能量,其次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本研究收集的是120-hpf幼鱼,因体积小以及口未张开而无法进食,主要依靠来自卵黄蛋白提供营养生存,所以无需喂食。暴露液配置参照2.1.4.2,暴毒方法参考2.2.2.1.
4.1.3斑马鱼幼鱼终点发育指标
幼鱼终点发育指标的方法参考3.1.3
4.1.4斑马鱼幼鱼运动行为分析
斑马鱼胚胎从受精卵发育至5dpf是幼鱼神经发育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对幼鱼的染毒处理影响因素单一、实验结果稳定,是研究幼鱼神经行为发育的良好模型[81]。为评估TBBPS诱导的幼鱼神经毒性,根据之前使用的方法[55],在ZebraLab视频跟踪系统上监测幼鱼(120-hpf)的行为表现。在本研究中,主要测试幼鱼在光暗周期刺激下的游泳行为。每个浓度组挑选24条发育正常的120-hpf的幼鱼转移到24孔板中进行行为测试,其中每个孔包含一条幼鱼及其相应的暴露液,保持每个孔里加入的相应的暴露液一致,未选择畸形以及鱼鳔发育不良的幼鱼被置于24孔板中。为了减少昼夜节律对幼鱼运动行为监测的干扰,本研究幼鱼的行为监测选择的时间在下午(13:00–17:00),在这段时间内幼鱼活动相对稳定。斑马鱼幼鱼在试验开始前在黑暗环境中(28℃)适应0.5小时,设置光暗交替环境(10min光照/10min黑暗/10mi光照),参数设置:<1mm/s视为不活跃或静止状态;1-5mm/s视为小活跃或中等活跃;>5mm/s视为大活跃,检测阈值20,系统每分钟读取一次监测数据,最后用Excel计算出幼鱼每分钟的运动速度以及每10min平均运动速度。

工程硕士论文参考
工程硕士论文参考

.......................
5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1)本研究发现TCBPA暴露会导致斑马鱼幼鱼的生长发育毒性和神经发育毒性,并进一步揭示了产生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TCBPA暴露会降低幼鱼体内多巴胺(DA)的含量以及干扰多巴胺信号通路,显著上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如:P53和bax)的转录水平,诱导脑细胞凋亡,进而造成神经发育毒性,具体表现为120-hpf幼鱼的运动速度在光照和黑暗交替时显著变慢。
(2)本研究发现TBBPS暴露会导致斑马鱼幼鱼的生长发育毒性,也会降低幼鱼的游泳速度,其毒性机制是TBBPS暴露会显著提高幼鱼体内乙酰胆碱(Ach)的含量,主要是干扰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进而降低幼鱼的活性。
综上所述,应谨慎考虑TCBPA和TBBPS作为TBBPA的替代品。水环境中TCBPA和TBBPS的存在可能对水生生物具有一定的风险,我们的相关结果可以增强对TCBPA和TBBPS致毒机制的理解,为评估TCBPA和TBBPS潜在环境危害和健康风险提供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工程硕士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