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峡工程分三个阶段完成全部施工任务,总工期为17年。 关键字: 三峡 三峡工程 施工
由来已久的三峡工程环境保护研究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在三峡工程设计和方案论证过程中,提出了一批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报告和评价报告。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环保法规的完善和环境科学的展,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不断深入。1984年,国家把三峡程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列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研究。1986年进行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时,又组织国内生态与环境、社会经济学、移民、水利、泥沙、医学、电力、气象、航运、文物、地质等方面的55位专家,对生态与环境专题,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
1991年12月,中国科学院环境不可取代的环境效益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是中国的粮仓之一,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使该地区2300万亩耕地和1500万人口免于水患,得有效保护。三峡工程形成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河道型库,可调节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地拦截宜昌以上来的洪水,使全国七大江河中防洪标准最低的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目前遇到1870年那样的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也可以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同时,也有助于改善长江中游的洪患及分洪引起的环境恶化、灾后疫情等,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下游湖泊的泥沙淤积,也可改善水质、减轻污染。
847亿千瓦时,这些巨大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可以替代修建10座180万千瓦级的火电厂,相当于平均每年减少燃烧原煤5000万吨,每年减少排放1000万吨形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减少20D多万吨可以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减少1万多吨一氧化碳,减少37万吨氮氧化物,还减少大量的废水、废碴、浮尘等。建设三峡工程还可以使长江中下游枯水期的流量显著增加,有利于珍稀鱼类和其它鱼类安全越冬,有利于减少长江口盐水浸灌。

三峡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农民的密集耕作已使这里的生态环境形势极为严峻。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26%下降到目前的17%,基本无成熟森林;自然生态系统向“森林一灌木一草坡一裸岩”的方向退化;水土流失面积高达六成以上,年产沙量平均1.5亿吨,入江泥沙量约4000万吨。三峡库区已成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峡移民出县跨省外迁安置,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庆市政府负责三峡库区移民安置的环境保护工作和建设期间水库管理的环境保护工作。生态与环境补偿专项、泥沙观测与研究工作由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库区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专项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文物考古与保护由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协调,全国文物考古与保护单位共同参与。
为保护三峡水库水质安全,国务院组织制定并批准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在2002年及其后8年内,将投资近400亿元用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
1 工期安排
三峡工程分三个阶段完成全部施工任务,总工期为17年。
第一阶段(1993-1997年):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工期为5年。利用中堡岛修建一期土石围堰围护右岸叉河。一期基坑内修建导流明渠和混凝土纵向围堰。同时,在左岸岸坡修建临时船闸。江水及船舶仍从主河槽通过。
第二阶段(1998-2003年):二期工程,工期为6年。修建二期上下游横向围堰,与混凝土纵向围堰形成二期基坑。进行河床泄洪坝段、左岸电站坝段和左岸电站的建设。同时,在左岸修建永久通航建筑物。二期导流期间,江水经导流明渠下泄,船舶经导流明渠或临时船闸通行。
第三阶段(2004-2009年):三期工程,工期为6年。修建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拦断导流明渠。水库蓄水至135米高程。左岸电站及永久船闸开始投入运行。三期围堰与混凝土纵向围堰形成三期基坑,基坑内修建右岸大坝和电站。三期导流期间,江水经由泄洪坝段的永久深孔和22个临时导流底孔下泄,船舶经双线五级船闸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