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新闻报道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新闻报道论文怎么写
新闻报道论文范文参考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话语研究 ——以“央视新闻”公众号为例
新闻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文体,新媒体新闻作为新闻的分支,以微信、微博为主要传播方式,在限定的语篇内为受众提供足够量的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社会事件。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紧急性、高危性的特点影响受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健康。新媒体新闻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在疫情信息传播方面与抚慰民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作为央媒中心公众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报道中存在着报道范式。本文基于“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书面报道,借鉴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以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研究三向度为理论框架,以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语用研究的会话原则理论和言语交际理论为基础理论,运用定量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语料库研究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话语进行探究。总体来看,本文可概括为三个部分,即绪论、主体部分、结语部分。绪论部分(第一章)对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进行阐述,点明本文的研究价值。而后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理论背景,对语料的来源与界定进行说明。最后,对研究目前存在的有待补充和继续发掘之处进行陈述,说明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主体部分(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的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社会实践分析三个方面对“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平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语篇进行探究,并依据分析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图式。第二章是对新媒体新闻文本进行分析。我们以费尔克拉夫的文本分析为框架,融合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对不同主题的新闻语篇进行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解释不同主题新闻语篇的结构产生机制,分析不同主题新闻语篇在标题和正文方面存在的语言学特点,为新闻编写提供文式框架。第三章是对新媒体新闻语篇的话语实践分析。我们以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实践分析理论为框架,融合会话原则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遵循会话原则的数量准则、质量准则、方式准则和关系准则。同时,其报道体现了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效行为。这揭示了语用原则在新闻阅读群体中的应用。第四章是对新媒体新闻语篇的社会实践分析。我们以费尔克拉夫的社会实践分析理论为研究框架和基础理论,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语言的民主化、信息化和修辞化特征,揭示新媒体新闻传播的语言学原因。研究发现,其在在汉语方言、话语类型、语体、话语性别方面存在民主化的特点;在新闻语篇的语言生产中存在信息化特点;同时在语言使用中呈现出修辞化的特点。第五章对新媒体新闻语篇图式进行建构。在对“央视新闻”公众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语篇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展类、国际类、科普类、治理类、宣扬类新媒体新闻图式,以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语言应急服务。结语部分(第六章)总结文章观点,指出研究局限和不足之处。

新闻报道论文范文参考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新闻话语的研究
2.关于新媒体新闻语篇的研究
3.关于央视新闻公众号的研究
4.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语篇的研究
(二)研究理论背景
1.话语分析三向度
2.新闻话语分析理论
3.会话原则理论
4.言语交际理论
(三)研究语料及来源
1.语料界定
2.语料来源
3.语料整合
(四)研究方法
1.定性定量分析法
2.语料库研究法
3.跨学科分析法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文本分析
(一)宏观主题结构分析
1.疫情进展类报道
2.国际形势类报道
3.社会治理类报道
4.知识科普类报道
5.精神弘扬类报道
(二)微观主题结构分析
1.标题微观分析
2.正文微观分析
(三)本章小结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话语实践分析
(一)基于会话原则理论的话语实践分析
1.语篇对数量准则的运用
2.语篇对质量准则的运用
3.语篇对关系准则的运用
4.语篇对方式准则的运用
(二)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话语实践分析
1.言内行为的体现
2.言外行为的体现
3.言效行为的体现
(三)本章小结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社会实践分析
(一)民主化特征
1.方言使用生动活泼
2.话语类型多元
3.语体相对自由
4.语言性别特征明显
(二)信息化特征
(三)修辞化特征
1.拟人
2.借代
3.反语
4.仿词
(四)本章小结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语篇图式建构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共性图式建构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新闻个性图式建构
1.进展类
2.国际类
3.治理类
4.科普类
5.宣扬类
(三)本章小结
六、结语
参考文献
[1]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应急语言能力建设[J]. 王辉. 语言战略研究. 2020(05)
[2]主持人语:应急语言研究的三大视域[J]. 赵世举. 语言战略研究. 2020(05)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发言人危机新闻发布话语策略——以北京市朝阳区被列入高风险地区突发事件为例[J]. 邵华冬,齐彦丽. 公共外交季刊. 2020(03)
[4]应急语言服务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析[J]. 郑泽芝,徐铂.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3)
[5]浅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发布的优化策略[J]. 刘静.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20(04)
[6]“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特点分析[J]. 戚婧. 北方传媒研究. 2020(03)
[7]言语社区理论视角下“雾霾”新闻报道分析——以中国日报网和人民网(2014—2017)为例[J]. 项蕴华,顾雪迪. 长春大学学报. 2020(05)
[8]汉语新闻语篇离合同指及其统计分析[J]. 陈禹,任函. 语言文字应用. 2020(02)
[9]“一带一路”国内外新闻语篇话语对比分析[J]. 王立松,崔競月,陈茜萌.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10]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语言应急与社会治理[J]. 王春辉. 社会治理. 2020(03)
新闻报道论文模板范例二:《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相关报道分析
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中国也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政府构建国家形象的意识不断加强。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这不仅是我国施行的一个外交战略,也是我国进行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的重要机会。《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我国对外发声,表达中国观点与态度的重要渠道,其如何通过“一带一路”主题报道进行国家形象的传播与展示,以及建构了怎样的国家形象,值得进一步分析与探讨。研究对《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至2020年的“一带一路”的报道展开分析,包含对报道内容的高、中、低三层次结构框架分析,其中高层次结构分析包括报道数量、版面设置、报道主题、体裁及来源;中层次结构包括对报道议题和消息来源进行分析;低层次结构即对报道倾向和报道话语进行呈现。在报道的框架分析基础上,对报道内容的主题选取、议题设置、消息来源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人民日报·海外版》构建国家形象过程中具有凸显政治与经济主题,议题设置针对性强,采取政府与专家视角等策略。结合前文对报道的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及文本分析,进一步概括出报道所呈现的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政治形象,繁荣发展,互利共赢的经济形象,丰富多元,交流互通的文化形象,快速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形象以及积极主动,合作共赢的外交形象。《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国家形象的构建过程中采取了合理有效的自塑策略,但仍存在报道倾向以正面为主、报道主题失衡、话语方式固化及传播模式传统等不足,应该在日后的对外报道中客观呈现国家形象,选取共性文化内容,转变话语表述方式,进行分众传播,并整合对外传播渠道,提升国家形象的构建能力。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阐释
1.2.1 国家形象
1.2.2 “一带一路”倡议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问题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2 《人民日报·海外版》塑造国家形象概述与理论基础
2.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与国家形象塑造
2.1.1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发展历程
2.1.2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角色定位
2.1.3 《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2.2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2.2.1 理论基础
2.2.2 研究设计
3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的框架分析
3.1 高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3.1.1 报道数量
3.1.2 报道版面
3.1.3 报道主题
3.1.4 报道体裁
3.1.5 报道来源
3.2 中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3.2.1 报道议题
3.2.2 消息来源
3.3 低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3.3.1 报道倾向
3.3.2 报道话语
4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的国家形象建构分析
4.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的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4.1.1 政治与经济主题凸显
4.1.2 议题设置针对性较强
4.1.3 政府与专家视角为主
4.2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建构的国家形象
4.2.1 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政治形象
4.2.2 互利互惠,繁荣发展的经济形象
4.2.3 丰富多元,交流互通的文化形象
4.2.4 快速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形象
4.2.5 积极主动,合作共赢的外交形象
5 《人民日报·海外版》建构国家形象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5.1 《人民日报·海外版》建构国家形象存在的问题
5.1.1 正面倾向为主,媒体公信力减弱
5.1.2 报道主题失衡,文化形象建构不足
5.1.3 忽视受众偏好,报道话语方式固化
5.1.4 传播模式传统,缺乏互联网思维
5.2 《人民日报·海外版》建构国家形象问题的成因分析
5.2.1 媒体定位导致报道政治性强
5.2.2 媒体缺乏多维度互动与合作
5.2.3 缺少用户思维无法与之建立连接
5.2.4 互联网人才与渠道聚合能力短缺
5.3 《人民日报·海外版》国家形象建构的策略与建议
5.3.1 客观呈现国家形象,注重报道平衡
5.3.2 选取共性文化内容,推进文化认同
5.3.3 转变话语表述方式,进行分众传播
5.3.4 整合对外传播渠道,重视智媒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城市社区治理”议题建构研究[D]. 赵盼盼.河北大学 2021
[2]《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研究[D]. 刘邱平.江西财经大学 2021
[3]《人民日报》抖音号视频新闻运营研究[D]. 尹梓静.吉林大学 2020
[4]《人民日报》中的典型形象研究(1958-1965)[D]. 王晨龙.安徽大学 2017
[5]《人民日报》在媒介新格局中的角色研究[D]. 罗颖.南昌大学 2015
[6]《人民日报》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研究[D]. 王治尹.南京大学 2015
[7]《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研究[D]. 贾偲麟.山东师范大学 2015
[8]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传播问题研究[D]. 李鹏.广西民族大学 2015
[9]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成功原因分析[D]. 王靖.内蒙古大学 2014
[10]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内容研究[D]. 康瑞珍.河北大学 2014
新闻报道论文范文模板三:台湾地区媒体的大陆政治形象建构研究 ——以民进党二次执政以来台湾三大报对“两会”的报道为例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议题、报道态度、报道来源、报道框架、报道形式等七个方面,对民进党二次执政以来《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关于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进行量化分析,旨在揭示台湾三大报关于全国“两会”的报道概况,探讨台湾地区媒体建构了怎样的大陆政治形象,进而探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对台传播策略提供启示。研究发现,在报道数量方面,除2018年报道数量明显偏高外,台湾三大报平均每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数量约为114则。在报道篇幅方面,以中篇报道为主,600-800字篇幅的新闻报道最多;在报道议题方面,以参会人员活动及言论和会议议程的报道为主,关于提案议案的报道相对较少;在报道态度方面,中立报道占绝对多数,负面报道多于正面报道,整体呈现中立偏负面的报道态度;在报道来源方面,“本报自采”是最主要的新闻来源,其他报道来源均占比较小,大陆媒体占比略高于港澳台媒体和国外媒体;在报道框架方面,事实框架和冲突框架是最主要的报道框架;在报道形式方面,深度报道占据主流,动态新闻占比略高于新闻评论。通过分析发现,台湾地区媒体建构的大陆政治形象“和而不同”。首先,台湾地区媒体建构出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形象,但在该形象下,“蓝媒”建构的大陆政治形象为“惠台遏独”,“绿媒”建构的大陆政治形象则是“拉拢恐吓”;其次,台湾地区媒体建构出中国大陆主张合作共赢、反对美国对华贸易战的政治形象,但在该形象下,“蓝营”媒体建构的大陆政治形象是“敢于对抗,但释放善意”,“绿营”媒体建构的大陆政治形象则是“迫于压力,妥协示好”;最后,关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台湾地区媒体认为中国大陆在走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道路”,但在该形象下,“蓝媒”将中国特色政治体制视为“中国式民主”,具有特殊优越性,“绿媒”则将其视为“威权统治”。此外,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以政党倾向为核心的政治因素、以商业主义为核心的经济因素、以“台湾意识”为核心的社会因素是影响台湾地区媒体建构大陆政治形象的重要因素。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
二、关于政治形象的研究
三、关于大陆媒介形象的研究
四、关于大陆政治形象及“两会”报道的研究
第二节 理论框架
一、框架理论
二、议程设置理论
第二章 关于“两会”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报道数量
一、总体概况
二、变化趋势
三、不同报纸的比较
第二节 报道篇幅
一、总体概况
二、变化趋势
三、不同报纸的比较
第三节 报道议题
一、总体概况
二、变化趋势
三、不同报纸的比较
第四节 报道态度
一、总体概况
二、变化趋势
三、不同报纸的比较
第五节 报道来源
一、总体概况
二、变化趋势
三、不同报纸的比较
第六节 报道框架
一、总体概况
二、变化趋势
三、不同报纸的比较
第七节 报道形式
一、总体概况
二、变化趋势
三、不同报纸的比较
第三章 台湾地区媒体建构的大陆政治形象分析
第一节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惠台遏独”与“拉拢恐吓”
第二节 主张中美合作共赢:“释放善意”与“妥协示好”
第三节 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中国式民主”与“威权统治”
第四章 台湾地区媒体建构大陆政治形象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以政党倾向为核心的政治因素
第二节 以商业主义为核心的经济因素
第三节 以“台湾意识”为核心的社会因素
第五章 研究探讨与限制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探讨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探讨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历史脉络中的“台湾意识”嬗变[J]. 卞梁,连晨曦.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国民党退台后“党国威权体制”的建构[J]. 严峻. 台湾研究集刊. 2019(02)
[3]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形象的大众媒介构建[J]. 刘叶琳.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4]议程设置理论与研究50年:溯源·演进·前景[J]. 史安斌,王沛楠.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10)
[5]两岸共同媒体建构的分进合出实践探析[J]. 张建峰,叶秀月. 中国报业. 2016(13)
[6]媒体话语中的权力场:香港报纸对中国大陆形象的建构与话语策略[J]. 陈薇. 国际新闻界. 2014(07)
[7]台湾报纸对大陆议题报道比较分析——以《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对2013年大陆“两会”报道为例[J]. 袁婧. 新闻世界. 2013(11)
[8]台湾传媒业生态掠影[J]. 胡沈明. 新闻记者. 2010(05)
[9]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的可行性研究[J]. 李家泉. 台湾研究. 2008(04)
[10]社论——权威性的新闻评论[J]. 胡文龙. 新闻与写作. 1992(01)
以上是新闻报道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