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友好的青岛滨海公共空间适应性策略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85422 论文编号:sb2024031111253751989 日期:2024-03-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论文抛砖引玉,深入研究了滨海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建设的设计策略,丰富了我国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建设的有关研究,为青岛市和全国其他滨海城市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社会需求:儿童健康成长需要提升户外环境品质
《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中指出:2010年中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57.4%,2014年上升至62.2%,2019年又继续上升至67.9%,2010.2019年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上升了10.5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5.5%,2014年上升到20.4%,2019年又继续上升至24.2%,2010.2019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了8.7个百分点。2000年之前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发生率的估计值为18.4%,到2016年后,发生率已经上升到26.3%。
户外环境质量下降,而导致的儿童户外活动缺乏,是引发上述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1]。城市中大量的活动场地只供给健身设施,忽视儿童喜爱的游戏特点;不少绿地公园被城市建设挤占,规模已无法满足片区儿童的需求;一些老旧的活动场地,缺乏修缮,设施落后,根本无法引起儿童的兴趣。因此,以儿童友好为出发点,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进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1.1.2政策导向:公共空间建设强调关注儿童发展需求
随着,党十九大报告中对“幼有所育”的关注,儿童友好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纲要中明确指出:应规范儿童课外活动场所的管理;各类文化、科技、体育等公益性设施和场所,应根据自身条件开辟专门供儿童活动的区域。2022年12月,国家专门发布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针对性地指导城市开展面向儿童的空间建设。青岛市司法局与青岛市妇女联合会,也在2021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中,明确要求青岛的城市空间需要为儿童提供游戏、教育等多元化服务。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理论层面:在进入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儿童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开始受到大量关注,儿童友好成为规划建筑领域的热门议题。但当前儿童友好研究集中在内陆城市,对滨海城市如何开展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研究不足。因此,梳理儿童友好滨海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探明儿童对青岛滨海公共空间各要素的重要性认知和满意情况,从而分析得到青岛滨海公共空间的儿童友好适应性建设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对扩充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建设领域的滨海样本,助力我国海滨城市儿童友好建设,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2)实践层面:立足于青岛儿童友好滨海公共空间建设需求,通过对青岛滨海公共空间内儿童行为及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从空间功能、空间环境、空间服务和空间管理四个方面,提出11项适应性策略,为青岛市滨海公共空间的儿童友好性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
第2章儿童友好滨海公共空间适应性理论研究
2.1理论基础
2.1.1环境行为学理论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科学[41],其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人的行为活动、人的感知认知以及所处环境[42]。
对于人的行为活动,环境行为学认为空间环境会影响并制约着人的各种行为,因此,其强调应关注人在该空间中会产生的行为活动,而不仅仅是空间内的行为活动痕迹。而基于空间环境对人行为影响程度的大小,有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和环境忽然论三种不同论断。环境决定论认为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完全由空间特征所决定,完全忽视人主动选择和主观改变所处环境的倾向。环境可能论认为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主观需求,空间环境只是行为发生的载体;环境忽然论认为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受主观需求和客观环境共同影响,并在特定环境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关系。
对于人的感知认知,环境行为学认为人主要通过五官来感知其所处的环境,而人感知能力的不同,会导致对同一空间环境接收到不同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同时,人会通过认知对空间环境的特征进行分析与归纳,并产生一种经验或者印象,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通常情况下,人通过感知对空间环境进行收集,并基于知识、经验、偏好等复杂要素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最终形成认知,并指导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活动[43]。
........................
2.2儿童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
2.2.1儿童生理特征
(1)儿童身高
儿童的身高不仅影响其对空间的感知,还影响其对特定高度物体的使用能力。新生儿身长约50cm,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5cm,1岁时身高约75cm,2-12岁身高可用“身高=7X+75cm”(X为年龄)粗略计算。身高增长最为显著的是学龄儿童时期,通常在男性15岁、女性13岁时身高就达到了一定的值,并在男性20岁、女性18岁时结束增长。
结合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和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学龄前儿童(3-6岁)身高约100~120cm;学龄期儿童(6-12岁)身高约125~160cm;青少年(12-18岁)身高约159~172cm。
(2)视野范围
在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大感官中,除了视觉,其余四大感官在出生后不久便发育完全,只有视觉要经历一定的发育过程。根据日本国立特殊教育综合研究所的资料,婴幼儿的视野范围是一般成人的1/10~1/3,6岁儿童的视野范围只有成人的2/3(图2.4)。成人的视野范围一般约为上下120度,左右150度,而6岁儿童的视野范围上下只有70度,左右只有90度,直至学龄中期(9-12岁)才等同于成人。

建筑论文怎么写
建筑论文怎么写

............................
第3章青岛儿童友好滨海公共空间适应性调研分析..........54
3.1调研地点选取与调研过程...................................54
3.1.1调研地点选取..................................54
3.1.2研究区域概况...............................................55
第4章.青岛儿童友好滨海公共空间适应性策略............................93
4.1适应性策略目标及原则.........................93
4.1.1目标........................................93
4.1.2原则............................................93
第5章.结论与展望.........................131
5.1主要研究结论.................................131
5.2不足与展望..................................132
5.3创新点.......................................133
第4章.青岛儿童友好滨海公共空间适应性策略
4.1适应性策略目标及原则
4.1.1目标
使滨海公共空间的功能、环境、服务与管理,能够切实满足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让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更适合儿童生活、成长。
4.1.2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在建设中强化对儿童的防护,严格管理危害儿童身心的因素,并培养儿童的危险防范能力。
(二)包容性原则
建设应注重对不同性别、年龄、身心障碍等儿童差异的包容与公平,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活动机会和活动场所。
(三)整体性原则
建设不仅应考虑公共空间如何满足儿童生活、成长的需要,还应推动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四)儿童优先原则
改善儿童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边缘化处境,广泛强调儿童需求,推进公共资源配置中对儿童需要的优先满足。
(五)可持续原则
不仅限于建设一个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还要通过服务与管理等措施,保障空间生态和生活的和谐,形成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模式。

建筑论文参考
建筑论文参考

............................
第5章.结论与展望
5.1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青岛市滨海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实地观察入手,依托调查问卷和访谈,切实收集儿童群体的滨海公共空间需求,探索儿童友好滨海公共空间的适应性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儿童友好滨海公共空间的适应性要素
归纳儿童友好滨海公共空间应具备的空间要素。通过对2010年~2022年间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的儿童友好相关文献的归纳分析,将滨海公共空间儿童需求归纳整理为空间功能、空间环境、空间服务、空间管理4个大类,以及游戏性、互动性、包容性、教育性、艺术性、场所性、可达性、舒适性、生态性、便利性、专业性、广泛性、支持性、约束性14小类。并组织焦点小组,对上述4大类和14小类的内涵进行一般表述。全面梳理了现阶段儿童群体对滨海公共空间各要素建设的需求。
(2)青岛滨海公共空间儿童友好适应性分析
选取青岛市滨海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儿童群体的行为活动特征以及对滨海公共空间各要素的满意度,分析现状滨海公共空间所存在的空间功能、空间环境、空间服务和空间管理问题。基于问卷调查中,儿童群体对滨海公共空间的功能、环境、服务、管理四大板块,各要素的满意度打分结果。针对Kano模型与IPA分析所得关键适应性改造要素,进行半结构访谈。并将访谈中,所有受访儿童所提到的,该要素现状建设可取之处及期待建设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建设需求,精准指导后续的设计与建设。功能建设需求包括:儿童游戏功能、亲子互动功能和近海游乐功能;环境建设需求包括:动物植物环境、滩涂湿地环境和海风海浪环境;服务建设需求包括:服务设施、服务组织和服务机制;管理建设需求包括:更新建设管理和监察防护管理。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