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理论下历史城区街巷空间微更新导控探讨——以济南商埠区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62366 论文编号:sb2023122910170151644 日期:2024-01-0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文对于历史城区街巷空间更新潜力的探索涵盖功能、文化、社会三个方面,在内容上将服务型功能、商业业态、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历史遗存、人群偏好特征作为历史城区街巷空间的场景表征要素,并依据对上述表征要素的分析提出动态经营、包容开放、有序更迭的历史城区街巷空间微更新原则。
第1章 绪 
1.1研究背景
1.1.1国内城市逐渐展现出高质量发展趋势
截止2022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65.22%,城市发展所伴随的土地增量将进一步下降,城市的扩张速度逐步放缓。城市存量更新作为推动城市土地流转、功能置换、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城市中服务型经济占比、创新型人才的引入不断提升,国内部分城市已经或即将迈入后工业时代的门槛。这些城市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外迁移,并以知识、信息、创新等多样化的产业所取代,这些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正重新塑造并定义城市生活的内核,富有活力、体现艺术品位高品质生活将成为我国城市生活的新特点。
后工业国家的城市更新体现出以小规模微更新为基本形式,通过利益各方的共同参与代替公共部门主导的多目标导向的更新模式。特别是对于历史城区而言,城市设计者的关注视角呈现微观化、精细化的趋势。未来的城市更新应更多地体现对于物质环境提升和文化意涵传播的兼顾,以及城市公共设施配置的精准、公正方面,并关注美学、艺术、创意消费等精神要素所引领的长期效益。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的尝试采用场景理论中的“场景”概念,以济南商埠区这类历史城区街巷空间为例,通过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该城市空间类型的物质结构,进而将尚处在城市社会学领域的场景理论与国内实际的城市物质环境更新相结合。在具体方法上去除“宏大叙事”的思维逻辑,将人本需求、人本感知及商埠区的现实条件作为研究的基础资料,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文本挖掘和实际的问询、调查,探索场景参与者实际的行为习惯和生活需求,形成功能、文化、社会的视角下的历史城区街巷的物质结构分析方法。
在此方法下,研究以整体性和多元性的观念出发,探讨历史城区街巷空间的微更新策略与方法。过程中采用场景理论所形成的工具体系和针对性的数据分析挖掘具备提升潜力的空间片段,从而回应存量用地的时代特征。根据各个片段的场景构成特点,提炼出主要微更新序列,制定相关更新路径、设计导引,并通过案例模拟更加具体、清晰地将研究的路径予以呈现。本研究旨在为这一类型街巷的微更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以期推动场景理论在国内城市发展的应用。
......................
第2章 场景理论与街巷微更新的理论阐释
2.1场景理论概述
2.1.1场景理论的形成
(1)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

建筑论文怎么写
建筑论文怎么写

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居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体的差异化因此愈发明显,城市居民对真实、高效个人对所处环境的美学特征、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上升,城市出现多元化的使用“场景”(图2.1)。
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的奠基人罗伯特·帕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建了一门将人文和自然两种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系统科学,即人类生态学。在这种全新的研究视角下,城市被设定为动态的有机体,并以整体性的思维审视城市环境。其将城市结构分为以物质环境为主的“共生体”和以人文区位为主的“共识体”,形成城市人文区位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标志着城市社会学这一社会学学科分支的诞生[9]。
......................
2.2场景理论下的城市微更新阐释
2.2.1理论关联
场景与形态、类型、场域、场所的概念有紧密的关联,本节着重分析场景理论与现有城市更新、城市设计的指导理论的关联和差异,探索和界定场景理论在城市微更新的应用范围、应用方法以及指导内容。
(1)场景与形态类型学
罗西认为只有涉及到经济波动、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等内容的描述性模型能够被应用于城市研究,这意味着城市形态学主要关涉社会学方面的模型[34]。在概念本身的定义方面,场景、形态和类型三者都是可以被识别和区分的,三者均可以按照一定目标进行人为的打造。在研究要素方面,形态和类型两种概念仅将关注点聚焦在空间本身和形式特征,而场景概念较其他两种概念更为关注人群的概念,将物质组成在社会层面的进一步延伸。
城市形态学与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内容关系密切,罗西在《关于建筑和社会的著作选集》中谈到,对于城市形态的研究应涵盖阶层、人群、经济三个方面。这与场景理论在创意阶层、人本需求、文化驱动力方面的内容相似,二者均强调集体性和所传达的美学特征在城市生活中的意义。这与场景理论中打造舒适城市空间片段的目标,以及关注城市中的各类社群和美学、艺术特征的做法相对应。
建筑类型学中形式的结构规律与当地的地理特性、生态特征、建筑材料、技艺、生活方式和审美偏好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城市空间、建筑的形式得以表达出被当地人理解并有利于当地文化建设的意义[35]。场景理论中,研究者同样关注人的审美偏好、生活方式与客观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
第3章 基于场景理论的历史城区街巷空间分析与调研 .................... 31
3.1 场景理论下历史城区街巷空间分析框架 .................................... 31
3.1.1 更新目标与原则 ........................ 31
3.1.2 更新策略 ..................................... 32
第4章 历史城区街巷空间场景建构——以济南商埠区为例 ............ 47
4.1 舒适物提取 ...................................... 47
4.1.1 舒适物类型采集 .................................. 47
4.1.2 舒适物类型整理 ............................... 49
第5章 历史城区街巷空间微更新导控——以济南商埠区为例 ........ 84
5.1 更新模式构建 ........................................ 84
5.1.1 更新路径建立 .......................................... 84
5.1.2 更新设计导引 ..................................... 85
第5章 历史城区街巷空间微更新导控——以济南商埠区为例
5.1更新模式构建
在场景理论的语境下,场景的塑造与舒适物更新迭代密不可分。在前面的分析中,商埠区表现出巨大的场景塑造潜力。历史城区的物质空间运营状况与使用者思维和偏好之间的矛盾致使一部分场景的自发性建构受到阻碍。这表明历史城区的微更新需要更加贴近使用者的物质空间改善方法、产权管理方式以及规范化的设计导引和实施策略,以满足当前场景构成的现实需求。
5.1.1更新路径建立
在历史城区的物质空间环境层面,场景的塑造、迭代可概括为一个多元、开放、自发的物质更替过程。当前历史城区的微更新应在支持场景的自发性建构,保障现有生活和生产秩序良性发展基础上,为场景塑造下的自发性建设活动提供保障。
(1)明晰产权边界
物质空间的更新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土地的流转,明确产权地块的边界是各类操作的前提。以商埠区为例,其所涵盖的历史遗存拥有相对复杂的产权结构(附录A),其中部分历史遗存依旧存在相当可观的保护性再利用潜力,可开放一定范围的产权边界,并加以民用化,以增进当前区域的历史文化氛围的传播。
(2)序列分级管控
在明晰产权边界的基础之上,基于对各个场景舒适物表征的分析,为每个场景划分相应的次级场景。依据次级场景的划定建立更大范围的微更新管控单元,并以此空间划分规范化在各个空间中展开的微更新活动。
..........................
第6章 总 结
6.1研究总结
当前,城市建设更加依赖于市场和人本需求导向下的微更新活动。场景理论所提出的舒适物模式、文化驱动模式、人本需求模式为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微更新搭建了自下而上的渠道,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提供新的视角。经过前四章的分析,“场景”一词并非止步于观念上的象征意义,在场景理论三种动力模型的背后,各类舒适物被有效地集聚在所属的历史城区的空间场景之中,并在商埠区内形成三种独特的街巷空间。因此,本研究以场景特征作为依据,于第五章构建相关的导控方法,尝试建立相对完整的、依靠场景理论指导的、针对历史城区街巷空间的微更新导控方法。其整体构建思路如下:

建筑论文参考
建筑论文参考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黟县传统民居立面构图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