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研究提出了以提升外部吸引力、安全性和使用率为目标的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营造策略。提出了营造丰富、温暖和人性化环境的整体环境营造策略,并提出设置抵御冰雪的配套设施和创造丰富多元的寒地景观两个重点环境要素的营造策略。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大学建设的形势与对外部空间的要求
21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大了对大学教育的投入。各地高校通过改建、扩建、合并等方式来应对学生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我国大学校园的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根据教育部2019年的统计,我国2019年大学入学率已经超过五成,比2010年增长了三分之一。在大学不断扩招的刺激下,大学校园建设也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展开。2019年我国共有本科学校1265所,比2010年增加了153所;我国大学校舍建筑面积101248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了26644万平方米,增加了三分之一[2]。
建筑论文怎么写
大学教育的发展也表现在教育模式和理念的转变。以往的教育模式把课堂作为教学的中心,而现在的教育模式更看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校园学习不断向社会化、多元化转变,大学希望学生们可以在生活中参与更多的交往活动[3]。同时教育的理念也从单向传授式往交互开放式变化,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参与户外活动的意识,良好的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能够延续室内教学空间,实现师生对高品质外部环境的需求[4]。由此观之,现代大学的教育模式与理念要求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2 概念解析及其范围
1.2.1 相关概念解析
(1)气候
气候指一个地区大气多年的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降水和风等。寒地气候具有五个特点:气温一般0℃以下;太阳高度角低,白昼较短;降水以冰雪的形式为主;前三点持续时间长;不同季节之间变化明显[5]。
(2)寒地
寒地是依据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来定义的比较笼统的概念,主要指冬季的时间长、纬度较高以及气温较低的气候严酷的区域[6]。借鉴热工设计规范中建筑气候区的划分[10],本文中提到的寒地特指中国建筑气候区划中的严寒地区,具体范围如图1-2所示。
(3)大学校园外部空间
大学校园外部空间指在大学校园中,建筑实体外剩余的空间,能供学生进行活动并体现大学的氛围和形象[12]。在概念上它有围合、界定、比例等形态特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并展示校园文化和形象,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它有联系校园建筑、提供交流场所、让人亲近自然等功能。
............................
第2章 气候影响下的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基础研究
2.1 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解析
本文依据功能将校园外部空间划分为礼仪广场、活动广场、室外运动场、公园绿地、校园步行街和人车混行街道六种场所。同时基于凯文林奇与芦原义信的理论[3],将校园外部空间各场所具体构成要素分为尺度、界面、配景、设施、活动五点。同时基于文献整理,将寒地气候对校园外部空间的影响归纳为持续低温降低室外舒适度、冰雪阻碍降低交通安全性、冰雪积压降低场地利用率以及植物凋敝降低景观吸引力。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解析框架如图2-2所示。
建筑论文怎么写
...........................
2.2 气候影响下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要素筛选
2.2.1 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现状调研
2.2.1.1 研究对象筛选与实地调研
通过对中国教育在线中的大学校园信息进行提取和梳理,本研究整理了研究范围内的寒地大学校园,共有96所。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与疫情发生以来大学对出入校园的限制,本研究选出九所大学进行重点研究。选择主要有三点原则:第一,能涵盖尽可能广的大学范围,包括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综合类大学和专业类大学。第二,能涵盖尽可能多的地域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寒地大学。第三,大学校园空间地理数据尽可能充足,风环境、光环境的数据有利于收集。本研究对这九所大学都进行了实地调研,对于不能进入校门的学校,通过无人机辅助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取了研究的一手资料。
2.2.1.2 校园模型建模与图底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Blender软件结合GIS插件,提取寒地大学校园的整体空间三维形态信息,生成较为粗糙的寒地大学校园模型。导出到SketchUp中,通过百度街景地图和无人航拍录像两种方式读取建筑层数,依照宿舍楼3m,教学楼4m的层高来调整建筑高度,增加校园模型的准确性。本研究基于建立的九个大学校园模型绘制了图底分析图,同时计算了每个校园的面积指标。
建筑论文怎么写
.............................
第3章 回应气候的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布局组织策略 .......................... 39
3.1 因地制宜适候布局 .................................. 39
3.1.1 因地适侯选择校园朝向 .................................... 39
3.1.2 妥善布置主要活动场所 .......................................... 43
第4章 回应气候的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营造策略 ......................... 65
4.1 营造丰富温暖的人性环境 .................................. 65
4.1.1 设置温馨宜人的尺度 ................................ 66
4.1.2 选择温暖抗寒的材料 ................................... 68
结 论 .............................. 79
第4章 回应气候的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营造
4.1 营造丰富温暖的人性环境
在冬季的寒地校园里,草木枯萎、景象萧瑟,尤其在雨雪天气来临的时候,漫天白雪给寒地大学校园带来寒冷单调之感,如果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上不能给人带来一丝暖意的话,整个校园的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消极,外部空间也会失去对人们的吸引力。本节提出营造丰富温暖的人性环境策略,通过设置温馨宜人的尺度、选择温暖抗寒的材料、选择温暖活泼的色彩等方式,营造温暖、积极的校园氛围,提高校园外部空间对人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使用率。
4.1.1 设置温馨宜人的尺度
在第二章对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要素重要性进行的调查中,尺度是人们普遍认为最重要的一项,在第三章对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微气候的研究中尺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将更关注尺度在更微观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心理需要,从而增加校园外部空间的吸引力。当然校园中涉及尺度的问题很广,但和气候关系最紧密的目前最重要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频繁服务于学生日常通行的道路的尺度,另一个是常常被诟病空而无物的礼仪广场的尺度。
4.1.1.1 满足通行需求的道路尺度
在寒地大学校园的冬季,进行最多的活动是必要性活动,而必要性活动中主要的内容就是往返于不同建筑之间的通行。通行进行的主要场所是校园中的步行街和人车混行街道。调研结果表明不同寒地大学校园道路的宽度不尽相同,不同宽度的道路布置的内容也就有了差别,有的道路没有设置人行道,有的在车行道边设置了人行道但人行道很窄,有的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设置了草丛灌木,有的还结合建筑的局部退让形成了街角花园。那么怎样的道路尺度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通行需求呢?
建筑论文参考
......................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与科教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气候的耦合作用给寒地大学外部空间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如何通过设计的手段回应气候带给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不利影响成为了当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关注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这一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空间,分析了气候的耦合作用为外部空间带来的不利影响,基于理论梳理、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性能模拟,研究了可以缓解这些不利影响的外部空间设计要素。文章得出了以下结论:
(1)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证明了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使用率和外部空间的吸引力与热舒适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可以通过提升校园外部空间的吸引力、改善校园外部空间的微气候来促进学生们参与户外活动。通过研究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布局对微气候的影响证明通过校园布局的设计可以改善校园外部空间的微气候,提高户外活动空间的热舒适度。
(2)运用相关性分析法确定室外运动场与公园绿地是校园外部空间中最主要的自发性活动场所,并进一步发现设施和配景是对校园主要户外活动场所吸引力影响最大的环境设计要素,为第四章重点研究这两个环境要素的营造策略提供依据。
(3)通过Blender GIS结合现场调研记录的辅助信息建立九所重点研究的寒地大学的校园体块模型,为二三章性能模拟的步骤打下基础。同时基于模型信息进行图底分析和指标分析,分析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4)提出了以改善微气候为目标的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布局组织策略。通过shadow analysis和PHOENICS进行光环境和风环境的模拟,研究了适合严寒地区大学校园的主入口朝向和活动场所与通行线路的布置方式,同时研究了有利于趋避寒风、争取日照的组团平面形式、朝向和尺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