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金融危机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金融危机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货币权力视角下的美元本位制危机研究
本文从货币权力的视角研究了美元本位制危机的源起和演进。就国际货币体系兴替的一般规律而言,本位货币制度出现危机具有两种表征:一是本位货币的价值弱化和权力流失,二是挑战货币的相对崛起和权力扩张。本位货币与挑战货币的权力此消彼长直至危机爆发、体系切换,这一周期性的兴替过程同样体现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本位制体系的动态变化之中。美元本位制危机根植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生缺陷。20世纪70年代黄金“脱锚”赋予美元信用本位地位的同时,也将“双赤字问题”内化为美国必须履行的国际公共义务,由此造成的“新特里芬悖论”使美元信用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现。90年代之后,金融“脱嵌”于无限扩大的美元权力的同时,也因虚拟经济的过快发展而持续弱化美国工业制造硬实力,导致美国经济增长后继乏力、经济结构日益脆弱。“脱锚”与“脱嵌”是美元本位制的内在特征,从根本上消解着美元价值的现实基础。与此同时,美元本位制的内在缺陷及其负面影响也在思想意识上引发了离心力,并促使挑战货币陆续崛起。在美元本位制下,将国家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制度设计以及完全缺乏制约的信用本位制度,难以避免地会带来货币权力的滥用,由此造成的全球贸易失衡、资产泡沫高企、经济空心化、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以及外汇储备价值下降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催生了新的“异质性思维”,并促使外围国家纷纷探索区域化货币合作,以寻求摆脱美元霸权。以欧元为代表的超主权区域货币一体化和亚洲区域货币多边合作机制的出现,从事实层面和意识上割裂了大一统的美元本位制,重塑着全球货币体系的权力结构。纵观牙买加体系四十余年历史,美元本位制从建立之初就埋下危机根源,并随着货币体系周期的兴替逐渐步入恶性循环,危机表征愈益明显。由于货币权力已代替资源、领土与市场成为国际关系博弈的核心领域,深入研究和分析该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结构安排、理论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安排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货币权力
第一节 国际货币与国际货币权力
一、货币与货币权力
二、国际货币与国际货币权力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与制度
二、货币国际化:选择与推动
第三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兴替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
二、国际货币体系兴替的规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元本位制危机的源起(1944-1973)
第一节 从英镑体系到美元体系
一、英美综合国力的消长
二、英镑“合法性”的式微
三、美元“合法性”的确立
第二节 美元本位制的制度基础与内在缺陷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元权力的制度化
二、战后的黄金时代:不完全承担的义务
第三节 特里芬悖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一、特里芬悖论:由隐及显
二、美元本位制危机:初露端倪
三、国际货币体系危机:由表及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元本位制的建立与危机初现(1974-1999)
第一节 美元“脱锚”与金融“脱嵌”
一、美元本位制建立与美元“脱锚”
二、美式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脱嵌”
三、“脱锚”与“脱嵌”对美元权力的影响
第二节 新特里芬悖论与美元权力的滥用
一、“超级嚣张的特权”
二、新特里芬悖论:危机的根本原因
三、币权滥用:危机的驱动因素
第三节 危机表征:亚洲金融危机
一、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历史背景
二、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三、亚洲金融危机对美元本位制的冲击
第四节 危机表征:挑战货币崛起
一、亚洲:挑战失败的日元
二、欧洲:欧元的崛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危机全球化与美元本位制危机加深(2000-2008)
第一节 货币扩张与全球经济失衡
一、失控的货币扩张
二、币权滥用及其后果
第二节 金融自由化与全球金融危机
一、美式金融自由化及其后果
二、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
第三节 欧元的挑战与人民币的崛起
一、欧元的挑战与挫折
二、人民币崛起的现实基础与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币权竞争及其前景(2008-2018)
第一节 悬崖边缘的美元本位制
一、伯南克冲击
二、贸易赤字问题
三、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问题
四、经济空心化问题
第二节 欧债危机下欧元的退与进
一、金融自由化与欧债危机
二、欧元国际化的波折
三、欧元区的持续改革
第三节 全面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内基础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驱动
三、中国的国际领导力与制度建设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资料
二、英文资料
三、网络资源
四、官方网站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答辩委
参考文献
[1]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进程与展望[J]. 王乃嘉,杨剑啸,姜奕玖. 征信. 2018(11)
[2]英国脱欧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正面影响[J]. 毕晶. 国际经济合作. 2018(11)
[3]欧洲金融一体化的深化[J]. 李霞,侍荻. 中国金融. 2018(20)
[4]美国“双赤字困境”探析——基于美国50年来双赤字发展情景分析[J]. 边卫红,蔡思影. 国际贸易. 2018(08)
[5]从奥巴马到特朗普:美国对华“对冲战略”的演变[J]. 蒋芳菲. 美国研究. 2018(04)
[6]再工业化,还是再金融化——基于美国经济“二元化”的视角[J]. 许平祥,周鑫. 宏观经济管理. 2018(06)
[7]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国际货币体系(体制)改革[J]. 岩田胜雄,王亚新. 南洋资料译丛. 2016(03)
[8]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不对称性和不稳定性——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什么崩溃?[J]. 向松祚. 金融博览. 2014(07)
[9]债务危机探析:美债与欧债的比较[J]. 徐肖冰,陈庆海. 金融与经济. 2014(06)
[10]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J]. 潘英丽. 国际关系研究. 2013(01)

金融危机博士论文怎么写
金融危机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及预警研究
本文从理论模型和实证应用两个层面,对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及预警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第三章是全面业务关联网络模型及21国银行体系应用,第四章是新型尾部依赖模型及“一带一路”银行体系应用,第五章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及中国银行体系应用,第六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并且给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在理论模型层面,本文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及预警两个方面都构建了全新的理论模型。一方面,本文充分利用业务关联网络模型和尾部依赖模型各自的优点,分别构建了两个适用于开放环境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新模型。另一方面,本文充分发掘传统尾部依赖模型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中的潜力,构建出全新的风险预警模型。具体而言,首先,本文将直接关联网络模型与间接关联网络模型充分融合构建出适用于开放环境的多国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全面业务关联网络模型。其次,本文基于传统的尾部依赖模型,有机融合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三大影响要素(规模、杠杆和关联性),构建出适用于开放环境的多国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新型尾部依赖模型。最后,本文基于传统的尾部依赖模型,从股票收益率生成过程中的驱动因子这一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源出发,构建出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在实证应用层面,本文利用公开可得的数据对所构建的三个理论模型进行了充分的实证。首先,本文将全面业务关联网络模型用以测度21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了模型在系统重要性和系统脆弱性国家甄别、压力测试、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模拟四大政策领域中的应用。本文发现:(1)时间维度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准确刻画了21国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走势,能够有效捕捉到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该指标的平均值能够有效指示金融危机的爆发,一旦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突破其平均值,21国银行体系大概率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2)空间维度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能够准确甄别系统重要性国家和系统脆弱性国家,结合时间维度的指标能够为全球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提供依据。(3)从21国银行体系的风险传染渠道和机制而言,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间接关联渠道的传染最为重要,且多轮传染的损失放大机制远远超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期间。(4)在金融危机期间实施流动性注入的货币政策或逆周期资本调节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降低21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其次,本文将新型尾部依赖模型用以测度“一带一路”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发现:(1)在时间维度上,该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刻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的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走势,而且能够准确刻画各个国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走势。(2)在空间维度上,该模型能够进行银行之间、国家之间的对比,为识别“一带一路”沿线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及系统重要性国家提供经验支持。(3)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有效性上,该模型所测算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优于现有的EIU指数。最后,本文将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应用于中国的银行体系,研究了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在驱动机制,测算出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本文发现:(1)在空间维度上,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弱;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强。据此,监管当局可以针对银行金融稳定性的异同,制定差异化的空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2)在时间维度上,依据预警模型所测算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不仅具有有效的风险预测能力,能够提前半年发出风险预警信号,而且具有传统风险预警指标所不具备的良好逆周期性质。据此,监管当局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监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状态,制定逆周期的时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综上所述,本文在理论模型和证实应用两个层面全面研究了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和预警,本研究不仅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也具有较高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二、本文的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一、现有主要研究方法的梳理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
第三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特征
一、系统性特征
二、两阶段特征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业务关联网络模型文献
第二节 尾部依赖模型文献
第三章 全面业务关联网络模型及21国银行体系应用
第一节 多国银行体系全面业务关联网络模型构建
一、银行部门间资产负债双边网络矩阵构建
二、全面业务关联网络模型构建
第二节 风险测度指标构建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
二、系统重要性国家指标
三、系统脆弱性国家指标
第三节 21国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
一、数据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二、参数校准
三、测度结果
第四节 指标有效性及模型稳健性检验
一、时间维度指标有效性检验
二、空间维度指标有效性检验
三、模型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压力测试与政策模拟
一、压力测试
二、政策模拟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尾部依赖模型及“一带一路”银行体系应用
第一节 新型尾部依赖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影响因素
二、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与改进
第二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模型构建
一、静态关联性指标构建
二、动态关联性指标构建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指数的合成
第三节 “一带一路”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实证研究
一、“一带一路”金融风险研究现状
二、数据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三、基础指标分析
四、“一带一路”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
五、国家层面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
六、机构层面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
七、指数有效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及中国银行体系应用
第一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一、风险驱动理论分析
二、传统尾部依赖模型
三、风险驱动因子识别
四、风险驱动模型构建
五、风险预警指标构建
第二节 中国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
一、数据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二、脉冲响应结果分析
三、预警指标性质分析
四、预警指标有效性检验
五、预警指标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
一、空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
二、时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
三、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全面业务关联网络模型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新型尾部依赖模型研究的主要结论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建立全球系统重要性国家和机构监管机制
二、建立有效的全球货币政策沟通协调机制
三、建立有效的全球金融衍生品监管机制
四、落实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第三节 未来展望
附录
A1
A2
A3
A4
A5
B1
B2
B3
B4
B5
B6
C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攻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1]系统性风险预警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J]. 毛昊翔,方意,左传长. 宏观经济研究. 2019(02)
[2]我国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基于“去一法”的应用分析[J]. 杨子晖,李东承. 经济研究. 2018(08)
[3]人口结构与系统性风险测度及监管——以利率为纽带的视角[J]. 范小云,段月姣,杨昊晰. 经济研究. 2018(08)
[4]系统风险外溢、市场约束机制与银行股票回报率——基于CoVaR和时变条件β指标的研究[J]. 张晓明,李泽广. 金融研究. 2017(12)
[5]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间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基于GARCH-时变Copula-CoVaR模型的分析[J]. 周爱民,韩菲. 国际金融研究. 2017(11)
[6]信用评级、市场波动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基于有向无环图的分析[J]. 徐卫章,金钟范. 国际金融研究. 2017(09)
[7]全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成因:内忧还是外患?——基于74个国家的比较分析[J]. 方蕾,粟芳. 国际金融研究. 2017(08)
[8]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宏观审慎视角下的三个压力测试[J]. 方意.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7(02)
[9]我国上市金融机构关联性研究——基于网络分析法[J]. 李政,梁琪,涂晓枫. 金融研究. 2016(08)
[10]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渠道与度量研究——兼论宏观审慎政策实施[J]. 方意. 管理世界. 2016(08)

金融危机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金融危机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金融摩擦、金融风险和经济波动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我国的金融风险来源于多方面。首先,金融系统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国企和重工业企业往往被赋予了特殊职能,与政府的关系更密切,从而能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信贷资源往往更多地流向以国企为代表的重工业部门,而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的轻工业部门却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在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而进行大规模的货币宽松之后,我国的经济的宏观杠杆率过高,但是信贷资源分配不均,在部分企业存在负债过高、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企业却仍然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困扰。过高的宏观杠杆率引发了我们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其次,我国还面临着国外金融环境波动的严峻挑战。随着美联储退出QE并进入加息周期,我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资本流出,而之后未预期到的降息又带来了大量的资本流入。做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跨境资本流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金融稳定。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实施例一系列的去杠杆措施,但是去杠杆的效果却缺乏理论上的支撑。为了加深对我国金融风险形成机制的理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基于一般均衡模型对我国的经济周期和金融风险进行了严谨地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聚焦于三个不同的经济问题。第一,信贷资源为何在部门间分配不均,这对金融风险的形成有何影响。第二,去杠杆政策如何影响经济运行,全面去杠杆与结构性去杠杆政策的效果有何差异。第三,国外金融环境的变化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何种威胁,我国应该如何应对。本文建立了三个不同的模型来分别对上述问题进行量化分析。这些模型的共同特征是都包含了金融摩擦,金融摩擦的存在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前提,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波动中都扮演了重要作用。本文的三个模型分别使用了宏观经济学中对金融摩擦三种最主要的建模方式。在前两章的研究中,本文考虑了金融摩擦的异质性,事实证明这对研究中国经济问题非常重要;在研究外部冲击造成的金融风险时,本文考虑了资本外逃引发银行挤兑的可能性,这是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打破了传统模型中代表性厂商的假设,这种分化会严重影响资源分配并造成一些结构性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所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必须对这种结构性问题进行刻画。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为了解释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以及刻画信贷资源的流动,本文建立了一个动态模型并用中国的宏观数据进行了估计。该模型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考虑了金融摩擦的异质性。基于金融加速器机制,本部分的模型分别对我国轻工业和重工业企业的借贷行为进行了详细刻画,监管成本的不同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杠杆率。使用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估计的结果显示,重工业部门的监管成本更小,金融摩擦程度更低,这使得它们可以拥有更高的杠杆率并获得更多的信贷资源。量化分析的结果与数据体现出来的特征相符,因此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我国金融领域结构性问题的成因。此外,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驱动力是货币政策冲击,风险冲击扮演的角色非常小,异质性生产率冲击也能够解释部分宏观变量的波动。本项研究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去杠杆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动态影响,在研究去杠杆政策时,本文基于抵押约束机制建立了具有固定贷款价值比的金融摩擦模型,同时,模型也允许两类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金融摩擦,杠杆率高的企业代表国有企业,低杠杆率的企业代表民营企业。由于金融摩擦的程度更高,民营企业更难获取信贷资源,这导致外生冲击对两类企业具有非对称的影响。在模型中,去杠杆表现为贷款价值比的永久性降低。本文分别研究了全面去杠杆政策和结构性去杠杆政策,全面去杠杆是指对两类企业的杠杆率施加相同的限制,而结构性去杠杆是指仅仅对高杠杆率企业的融资行为施加限制。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去杠杆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融资,降低长期产出,但是也能够降低金融风险,减弱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有助于稳定经济。相对于全面去杠杆,结构性去杠杆可以促进信贷资源向融资能力弱的企业转移,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而当民营企业具有生产率优势时,结构性去杠杆政策所表现出来的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会更加明显。第三部分在一个小型开放经济模型中加入了金融中介,并研究了银行挤兑对经济的影响。外国央行加息会导致资本外流和本国资产价格下降,使金融中介的资产负债表受损,从而容易受到挤兑的威胁。银行挤兑会使经济陷入剧烈和持久的衰退。该模型能够模拟新兴经济体经济周期的一些典型特征,比如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性和非线性。该部分的模型成功地将金融系统的崩溃和经济衰退联系了起来,为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和经济波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框架。在现存的文献中,为了使经济波动呈现出非线性和非对称的效果,一般会假设经济参与者受到时紧时松的融资约束,当经济情况变坏时,融资约束由松变紧,融资能力突然大幅下降,消费和投资均剧烈减少,从而使宏观变量对外生冲击的反应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而且这种非线性的反应只会在遭遇负向冲击时才会体现,所以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不是关于零点对称的。在本部分的模型中,非线性来自于银行挤兑的发生,其影响经济的机制与时紧时松的融资约束一样,均是降低了代理人的融资能力,从而减少投资和产出。所不同的是,本文的模型存在多重均衡,银行挤兑的发生来源于一种自我实现的预期,而且本文的模型设定也更为直观。此外,本文还探究了逆周期的资本管制政策对于稳定经济的效果,通过对外国债券收益征收逆周期的扭曲性税收有助于稳定国际资本流动,减轻外部冲击对本国资产价格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资本管制能够有效降低银行挤兑发生的可能性,这对我国防范外来金融风险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金融摩擦定义
2.2 金融摩擦与宏观经济波动
2.3 金融摩擦和经济政策
2.4 金融摩擦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周期
2.5 小结
第3章 金融摩擦异质性和经济波动
3.1 简介
3.2 模型
3.2.1 最终商品
3.2.2 家庭户
3.2.3 企业家
3.2.4 中间品厂商
3.2.5 零售商
3.2.6 资本生产商
3.2.7 均衡
3.2.8 货币政策
3.3 函数形式和参数校准
3.4 估计结果
3.5 脉冲分析
3.6 结论
第4章 金融摩擦、去杠杆和经济波动
4.1 模型
4.1.1 家庭户
4.1.2 企业家
4.1.3 中间品厂商
4.1.4 零售商
4.1.5 资本生产商
4.1.6 货币政策
4.1.7 均衡
4.2 函数形式和参数校准
4.3 数值模拟
4.3.1 生产率差异与去杠杆政策
4.4 结论
第5章 国外利率冲击、银行挤兑和资本管制
5.1 模型
5.1.1 家庭户
5.1.2 金融中介
5.1.3 资本生产商
5.1.4 中间品厂商
5.1.5 零售商
5.1.6 货币政策
5.1.7 均衡
5.2 银行挤兑
5.3 函数形式和参数校准
5.4 模型动态行为
5.4.1 银行挤兑和经济波动
5.4.2 资本管制和银行挤兑
5.5 结论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1]房价波动、金融稳定与最优宏观审慎政策[J]. 司登奎,葛新宇,曾涛,李小林. 金融研究. 2019(11)
[2]房地产驱动了中国经济周期吗?[J]. 何青,钱宗鑫,郭俊杰. 经济研究. 2015(12)
[3]金融摩擦、银行净资产与国际经济危机传导——基于多部门DSGE模型分析[J]. 康立,龚六堂. 经济研究. 2014(05)
[4]金融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J]. 王国静,田国强. 经济研究. 2014(03)
[5]预期与经济波动——预期冲击是驱动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力量吗?[J]. 庄子罐,崔小勇,龚六堂,邹恒甫. 经济研究. 2012(06)
[6]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 黄赜琳. 经济研究. 2005(06)
[7]Household Debt and Business Cycles Worldwide*[J] . Mian Atif,Sufi Amir,Verner Emil.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2017 (4)
[8]Collateral constraints and macroeconomic asymmetries[J] . Luca Guerrieri,Matteo Iacoviello.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 2017
[9]Bank Leverage Cycles[J] .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 2017 (2)
[10]The Great Housing Boom of China[J] .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 2017 (2)
以上是金融危机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