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金融管理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金融管理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及相关问题研究
随着全球性的电力工业结构重组和解除管制的市场化改革,发电商和供电公司都将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电能因为难以大规模长期储存且缺乏短期价格弹性,其价格的波动远远大于普通商品,给参与市场的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加州电力市场在2000-2001年的危机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意识到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电力企业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主流方法通常有采用组合交易,构造竞价策略和应用电力金融衍生工具,同时还需要对有关企业运行经济性的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定量计算和分析。因为这些影响因子会对企业的经济运行起作用,其不同取值有可能改变企业的最优组合和风险收益的平衡点,也会影响到企业对于最优风险决策的选取。本论文针对电力企业在市场环境下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就电力市场金融风险管理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在华东区域电力市场中,电力公司在月度市场上报价,日前市场只申报负荷需求,以管制价格对用户售电。各市场的电量分配以及报价方案直接影响电力公司收益和市场稳定。基于华东市场的实际运行过程,借鉴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对电力公司考虑风险的月度购电策略进行了研究。对3种风险计量指标(方差,半方差和条件风险价值)的购电决策模型从实际应用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基于半方差的模型为首次提出。并且针对华东市场的购电侧分段报价规则,提出了利用分段降低风险的月度分段报价方案。目前已在浙江省试用,具有一定的实用性。(2)在节点电价体系下,网络约束导致的阻塞费用波动将使得供电公司的最优购电组合策略更加复杂。针对此问题,提出采用金融输电权对冲阻塞风险,建立了供电公司在远期合同市场和日前现货市场上的购电组合决策模型。该模型引入条件风险价值作为风险测量因子,综合考虑了现货市场的电价风险和远期合同市场的阻塞风险。计算结果表明:购电组合模型中引入输电权将有效降低购电风险,并且输电权价格对购电组合损失和相应市场分配也有较明显的影响。(3)结合目前金融输电权拍卖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将输电权交易和电能交易相结合的供电公司双层最优购电组合模型,以输电权对冲阻塞风险。该模型上层优化以供电公司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下层以输电权拍卖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电能市场和输电权拍卖市场的双重不确定因素。并针对该双层优化模型的随机性特点设计了基于蒙特卡罗和微分进化的算法BDE进行模型求解。该双层优化模型通用性较强,并且对电力市场和FTR拍卖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因子的分布状况没有严格要求。(4)针对燃气电厂的实际运行情况,研究了其在天然气日前市场上的最优订购问题。由于受天然气市场运行和输送技术方面的限制,天然气日前市场早于电力日前市场关闭,大部分发电商需要为所属燃气电厂在未知实际发电量的情况下做出次日的燃料订购的决策。这是一个市场机制下的新问题。提出了一个用于日前市场天然气订购的分步模拟优化方法。首先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得到机组的最优发电量和所有可行的天然气订购决策下的利润分布情况;由此构建机组利润的有效前沿,然后利用效用最大化理论得到最优的天然气订购决策。在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燃料市场和电力市场的双重不确定因素。(5)针对某大型风电场的实际运行情况,研究了风电场的风能损失问题。大型风电场由于风机数量众多,各台运转的风机之间的相互干扰作用会影响到风机的有功输出,从而造成风电场的风能损失。由于风能损失将直接影响到风电场的发电量,首先就风能损失对风电场的经济运行进行了讨论,说明准确计算风能损失值将对改善风电场的运行经济性至关重要,并有可能影响到风电场的收益风险平衡点。然后提出了一种新的迭代回归的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分离了风机的正常输出值和非正常输出值。在获得正常输出值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中的回归分析方法正确估算风机的理想输出曲线。该方法基于实际数据,可以作为相似风况及机组类型的近似,从而定量计算风电场的风能损失。可服务于已并网的大型风电场,为风电场的风险管理最优决策提供参考。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
1.1.2 美国加州电力危机
1.2 电力市场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1.2.1 组合交易决策
1.2.2 组合交易决策的研究进展
1.2.3 竞价策略
1.2.4 金融衍生工具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华东区域市场月度购电决策模型实证比较
2.1 月度购电决策模型
2.1.1 均值—方差模型
2.1.2 半方差模型
2.1.3 CVaR模型
2.1.4 3种模型的分析比较
2.2 分段报价方案
2.3 算例说明与分析
2.3.1 三种模型结果对比
2.3.2 风险系数A的选择
2.3.3 半方差模型的系数k的选择
2.3.4 CVaR模型的置信度
2.3.5 分段报价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输电权对供电公司购电策略的影响
3.1 金融输电权基本原理
3.2 金融风险度量因子选择
3.3 市场环境
3.3.1 日前现货市场
3.3.2 远期合同市场
3.3.3 FTR交易市场
3.4 考虑输电权的供电公司购电组合模型
3.4.1 决策模型
3.4.2 求解方法
3.5 与无输电权的传统模型的效用比较
3.6 算例说明与分析
3.6.2 有无输电权时供电公司的损失
3.6.3 输电权购买价格的影响
3.6.4 最小收益B_0的影响
3.7 结语
3.8 附录
第四章 基于金融输电权和BDE算法的双层最优购电组合策略
4.1 市场背景
4.1.1 电能市场
4.1.2 输电权拍卖市场
4.1.3 输电权购买费用和补偿收益
4.2 双层最优购电组合模型
4.3 基于BDE算法的模型求解
4.3.1 BDE算法介绍
4.3.2 BDE算法流程图
4.4 算例分析
4.4.1 市场参数设置
4.4.2 BDE算法参数选择
4.5 计算结果分析
4.6 结语
第五章 燃气电厂天然气短期订购优化决策
5.1 发电商的天然气供应介绍
5.2 所提出的分步模拟优化方法
5.2.1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利润最大化
5.2.2 建立有效前沿与效用最大化
5.3 数学模型
5.3.1 燃气机组的总利润结构
5.3.2 分步模拟优化方法
5.4 算例应用
5.4.1 模型参数
5.4.2 分布模拟优化方法的应用
5.4.3 算例的分析和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能损失对风电场经济性的影响及定量计算
6.1 风能损失对风电场经济性的影响
6.1.1 风能损失对基准电价的影响
6.1.2 风能损失对风电场经济补贴额度的影响
6.2 风力发电中的风能损失
6.3 风能损失的计算方法
6.3.2 数学模型
6.3.3 迭代回归计算方法
6.4 算例说明与分析
6.4.1 风电场的有功功率输出损失计算
6.4.2 风机位置对有功功率输出损失的影响
6.4.3 不同风速对有功功率输出损失的影响
6.5 结语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基于猜测价格函数的混合输电权竞价策略分析[J]. 杨建林,严正,冯冬涵,华月申.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10)
[2]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 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沈杰. 电网技术. 2009(08)
[3]发电企业多交易市场发电量优化分配策略[J]. 黄大为,韩学山,郭志忠.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08(04)
[4]美国电力市场中的金融交易模式[J]. 李道强,韩放. 电网技术. 2008(10)
[5]印度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新进展[J]. 齐放,张粒子.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8(02)
[6]配电网中风电有功负荷分配方法[J]. 陈宁,于继来.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04)
[7]异步风电机组接入系统的小干扰稳定及控制[J]. 关宏亮,迟永宁,戴慧珠,杨以涵.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04)
[8]期权交易对供电公司购电组合的影响[J]. 王金凤,李渝曾,张少华.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03)
[9]考虑期权合约的电力市场古诺?纳什均衡分析[J]. 王瑞庆,李渝曾,张少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01)
[10]基于动态博弈的电力市场均衡的稳定性分析[J]. 谭海云,杨莉,廖迎晨,甘德强.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24)

金融管理博士论文怎么写
金融管理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中国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研究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地位。金融机构风险具有外部性,金融风险最终的承担者是政府(财政)和公众。我国国有金融资产在金融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属于战略性经济资源,是国家直接或者间接出资形成,表现为金融企业的国有资本和享有的各项权益。我国的国有金融企业经过改革,实现了股权结构多元化,公司治理不断完善,同时,也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国有金融资产多头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利于我国国有金融企业的发展壮大。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经济理论为指导,并适当借鉴现代西方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阐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分析了金融的“二重性”作用,论证金融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强调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在金融领域加强国有控制力的必要性,必须保持国有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重点金融机构必须坚持国有控股。笔者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历程,阐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实践的意义,围绕国有金融资产管理机构、授权经营、国有金融企业资本投入和经营绩效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国有金融机构国家所有权管理的目标模式和实现方式。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四、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国有金融资产类型与特征
第二节 研究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相关理论对完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意义
第二章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西方国家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西方国家国有金融资产管理模式
第三节 西方国家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典型实例
第四节 西方国家财政部门在金融资产监管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节 西方国家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第三章 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现状
第一节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国有金融企业股权结构变化及趋势
第三节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第四章 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目标模式
第一节 完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第二节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第三节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体制结构
第四节 国有金融资产出资人代表的机构设置
第五节 对金融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监督管理
第五章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的协调运行
第一节 国有金融资产宏观管理
第二节 国有金融资产的中观管理
第三节 国有金融企业资产的微观管理
第四节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三个层次的协调机制
第六章 国有金融企业资本投入、绩效与薪酬
第一节 国有金融企业资本金管理
第二节 国有金融企业绩效评价
第三节 国有金融企业薪酬控制
第七章 福建省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实证分析
第一节 福建省国有金融资产现状
第二节 福建省地方国有金融企业的作用
第三节 地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及运行情况
第四节 完善福建省地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60年:在风雨前行中的辉煌发展[J]. 王国刚. 财贸经济. 2009(09)
[2]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内在经济决定性[J]. 王顺,梅国辉,赵勇.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9(04)
[3]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经济必然性分析[J]. 王顺,梅国辉,赵勇. 海南金融. 2009(08)
[4]金融危机下的银行国有化[J]. 朱苏明. 经济师. 2009(08)
[5]论中国的社会主义产权改革[J]. 刘诗白. 经济学动态. 2009(07)
[6]银行政府所有权研究述评[J]. 杨记军,逯东,杨丹. 经济学动态. 2009(07)
[7]欧洲银行国有化:一把双刃剑[J]. 许闲. 银行家. 2009(05)
[8]危机成因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与中国和谐改革发展之思考[J]. 周小亮. 经济学动态. 2009(04)
[9]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J]. 李扬. 当代财经. 2009(01)
[10]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与国际金融危机[J]. 易培强. 当代经济研究. 2009(01)

金融管理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金融管理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和风险管理研究
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将作为创造价值的资产体现在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实质中。信息的中介功能性作用将进一步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作为信息中介型平台,以“去传统银行中介”、“普惠”的创新模式提供信用服务,扩展了传统金融的信用边界,提高了传统金融的市场效率,实现着金融参与的民主化。目前互联网金融还处在创新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缺失,虽然创新的市场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更存在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和安全问题。研究互联网金融如何可持续创新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针对目前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出现的风险及借款者失信行为,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和平台风险管理需要准确把握互联网金融“去传统银行中介”的创新实质及信息价值的中介功能性作用,依据信息价值对借款者和投资者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治理作用,并运用相关的信息认知理论,声誉机制理论,不确定性下的行为决策理论,着力研究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管理、及法律和政府监管制度的建设。第一,本文通过考察目前互联网金融信息不完全和借款者失信行为的表现,指出由于借款者的有限理性和平台并没有在投资者和借款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信任联结,故投资者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更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借款者失信行为的原因,指出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借款者守信收益低,而失信收益较高;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联合的失信惩戒制度导致借款者失信成本较低;诚信文化不足导致守信收益较低等,这些很容易导致借款者利用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性,而做出失信行为的表现。第二,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是实现平台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声誉机制理论,提出声誉机制作为一种隐性的制度安排,具有自我实施、成本低、威慑力强等优势,能更广泛、更好地规制借款者行为。声誉机制作为治理失信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包括声誉运行机制和声誉惩罚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信用体系建设的三个方面:有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建设、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征信建设、互联网金融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举措,如建立平台全方位立体的信息共享数据库、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个人征信数据库、多元化的征信服务体系、征信行业市场化机制和监督机制、规制失信惩戒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失信行为的“黑名单”制等。第三,本文案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市场存在的实际风险问题,提出在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借款者很容易通过平台,利用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性,发布虚假信息,或虚假的信用利益和承诺,肆意加杠杆获得最大收益。在考察目前P2P网贷市场风险管理不足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举措,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符合互联网金融运营特征的大数据风控模式建设、加强第三方存管建设、实施投资者适应性管理及建立风险商教育机制。第四、面对金融创新,最优的金融监管制度应是在微观市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保护市场主体权益,严禁欺诈行为,在宏观层面,既要保持稳定可持续的法律法规环境,又要不断适应市场创新变化,及时修定或补充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本文提出互联网金融法律建设应从平台行为、第三方支付、第三方存管、反洗钱和非法集资、消费者权益、信息管理和信息安全、危机管理和退出七个方面加强立法建设。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两个基本目标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防范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是,应在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创新环境下,实现公开、透明、有效的协同性、一体化的有效监管。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应突出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的主体性、协调性监管职责。并提出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举措有:一是建立系统地、长效地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促进政府监管法制化建设;二是明确政府监管主体,建立功能性监管体系,取消机构监管模式;三是明确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分类监管和审慎监管原则;四是建立大数据驱动风险监测体系,对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监控;五是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监管协调机制;六是自律监管原则。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紧紧把握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去传统银行中介”性的创新实质,研究思路从发挥信息价值的中介功能性作用出发,以解决互联网金融借款者失信行为为核心,从信用体系、平台风险管理和法律和政府监管三个方面去系统推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五节 框架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述评
第一节 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和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脉络
一、信息不对称风险
二、解决信息不对称风险的理论思考
三、行为人的有限理性
第三节 相关文献述评
一、互联网金融信用创新模式述评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创新的影响述评
三、互联网金融信息作用的研究述评
四、互联网金融信息不对称风险问题研究述评
五、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述评
第三章 信用、信用体系与风险管理
第一节 信用与信用体系的界定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信用体系特征比较
一、传统金融信用体系特征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特征
第三节 风险管理
第四节 信息在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信息减少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
二、信息价值的涵义
三、信息价值的测度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信息不完全及借款者失信行为
第一节 借款者失信行为的发生和表现
一、纯信息中介型平台的借款者失信行为
二、混合中介型平台的借款者失信行为
第二节 借款者失信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市场外部环境
二、提出假设条件
三、借款者和投资者的非合作博弈分析
四、强化失信惩戒条件下借款者失信行为混合博弈分析
五、借款者失信行为的原因
第五章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及风险认知
第一节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
一、投资者对信息认知的有限性
二、投资者有限理性是交易成本存在的原因
三、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区间分析
第二节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造成的市场风险问题分析
一、不确定性下的行为决策理论
二、预期效用理论
三、前景理论
四、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对收益和风险影响
第三节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对收益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以Prosper平台数据为例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二、投资者有限理性决策的变量设计与定义
三、模型实证估计结果分析
第六章 基于声誉机制建立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
第一节 声誉机制理论
一、声誉运行机制
二、失信惩戒机制的要素和运行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建设
一、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是信用关系信任的基础
二、信息安全问题的存在
三、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四、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建设的举措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征信体系建设
一、国内外征信体系的现状
二、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征信体系建设的举措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失信惩戒机制建设
一、规制失信惩戒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二、加强大数据信息披露的合理、合法及安全性
三、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四、建立对失信行为的“黑名单”制度
五、建立失信修复制度
第七章 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管理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案例分析
一、“e租宝”非法集资案分析
二、国诚金融兑付案分析
三、钱宝网庞氏骗局案分析
四、现金贷暴力催收分析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管理的不足
一、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管理创新不足
二、互联网金融平台信用模式创新存在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平台“中介+增信”体系不规范
四、互联网金融平台大数据风控能力较低
五、互联网金融平台缺乏场景控制借款者的信用行为
六、互联网金融平台合格的信用主体审核机制不完善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管理举措
一、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
二、符合互联网金融运营特征的大数据风控模式建设
三、加强第三方存管制度的建设
四、实施投资者适应性管理及建立风险商教育机制
第八章 互联网金融法律和政府监管制度建设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法律建设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演进路线及问题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演进路线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问题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的主要要素
一、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体与客体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模式与行为
四、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与技术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的政策性建议
第九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1]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现状、风险及控制对策[J]. 谢瑶华,栾福茂. 财会月刊. 2017(13)
[2]区块链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 乔海曙,谢姗珊.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7(03)
[3]影子银行风险的“蝴蝶效应”与审计治理机制——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研究[J]. 王家华,蔡则祥,曹源芳. 经济问题. 2017(01)
[4]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网贷利率特征研究[J]. 何启志,彭明生. 金融研究. 2016(10)
[5]央行政策与公众对策互动关系的利益机制分析[J]. 李拉亚. 经济研究. 2016(10)
[6]意识的信息理论[J]. 柳海涛. 兰州学刊. 2016(10)
[7]过度与滞后:市场机制作用“超阈”和“堕距”的经济学释析[J]. 王玉玲,程瑜. 经济问题. 2016(08)
[8]制度环境、组织资源与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基于北京市中小企业的经验数据[J]. 薛琼,肖海林.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6(10)
[9]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数据驱动与模式衍变[J]. 何飞,张兵. 财经科学. 2016(06)
[10]非线性期望理论与基于模型不确定性的风险度量[J]. 宫晓琳,杨淑振,胡金焱,张宁. 经济研究. 2015(11)
以上是金融管理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