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环境艺术设计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环境艺术设计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中国已经客观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从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立国内第一个“室内装饰系”(现环境艺术设计系前身)开始,它一路走来,一枝独秀地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孤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导入,因为市场的强烈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终于以急不可待的态势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在又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蓬蓬勃勃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急速扩张之后,当我们纷纷扬扬地经历了很多,可以沉淀下来,可以冷静地、以一种不浮躁的心态透过全局现象来看待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其本质,我们不难发现,用“毁誉参半,问题与成绩同在”来形容它的现状并不过分。本文通过对国内主要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史纵向回顾,试图发现这个专业在成长历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古为今用,去粗存精,用时间来审视它一路走来的轨迹,让我们在摆脱了当局者所无法摆脱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局限性,让我们以后人的清醒,看待历史,为现实提供参考,让历史告诉未来!通过对国内和西方主要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横向比较,试图发现这个专业在当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落差。洋为中用,去假存真,遵照拿来主义的原则,在空间上来寻找它的现实参照。知己知彼,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超越自我,超越对方。这也是我们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走向世界必须具有的准备。有了和历史时间上的比较,有了现实空间上的比较,发现问题就不是很难。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艺术设计在国内市场经济繁荣的背景下重新找到用武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在全国1247所院校成立了设计类专业,在校生110万人,(据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2007年调研报告)。其中设计类专业多含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它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虽然该专业不断扩招快速发展,但是其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因为发展快速,所以它几乎没有沉淀的机会;因为发展快速,所以它几乎没有时间对专业历史和现实进行认真反思并精细构筑自己的未来,以致于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传统的固有因素,如:名校与普通院校师资及生源优劣的不均等分配等因素外,更重要的问题是国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没有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模型参考,以至于许多院校师资配置及课程设置一片混乱,导致不同院校学生毕业水准相差巨大,造成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资源、社会人力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等等的巨大浪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共享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三个专业的师资,对于许多院校来说,我们这个专业不缺师资,我们缺少科学的教学结构,缺少宏观科学的评价体系,缺少有创意的教学模型,缺少个性化的教学思想。笔者认为这是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正是本文的切入点。本文的核心是要针对以上情况,建立一种极具普遍使用价值的模块化教学新模型及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该专业的发展历史纵向比较研究,以及对中、外环境设计教育现状的横向比较研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基本思路,最后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试以交叉学科系统工程学以及模块化理论等为方法论,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所涉猎的领域用系统工程学的宏观视野来统筹,建立一种新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设计规则,一种理论上具可行性,实践上具可操作性,可升级模块,可淘汰模块,可转换系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在此新模型基础上,在目前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基础上,建立宏观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评价体系。本文的整个形成过程可以将核心线索归结为:新的认识论引入——新的方法论引入——新的专业教学模型——新的专业教学控制系统。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意义
2.概念解析
3.文献检索综述
4.研究的技术路线
5.创新观点
6.主要内容
第1章 环艺设计教学体系的历史及现状(纵向回顾)
1.1 环艺设计与建筑设计、美术的亲缘及异同
1.1.1.环艺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亲缘关系及异同
1.1.2.环境艺术设计与美术的亲缘关系及异同
1.2 国内主要院校环艺系办学简史
1.2.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简介
1.2.2.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简史
1.2.4.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简介
1.2.5.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办学理念、教学定位及特色
1.2.6.同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概况
第2章 环艺设计教学体系的比较(横向比较)
2.1 美国的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教育现状及评析
2.1.1.美国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
2.1.2.美国有关院校室内设计课程设置分析
2.1.3 美国有关院校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2.2.国际室内设计师协会规定课程
2.3.国内主要院校办学模式比较及评析(五大类)
2.3.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模式
2.3.2.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模式
2.3.3.广州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模式
2.3.4.同济大学室内设计专业模式
2.3.5.综合院校及师范院校类模式
2.4 专业与非专业院校的比较(专业水平)
2.4.1 分析目前国内非专业院校环艺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2.4.2 师范类院校对于培养环艺设计人才的方向性
2.4.3.专业艺术类院校对于环艺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2.4.4.如何解决非专业院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学问题
2.4.5.教学方向性的调整
第3章 交叉学科启示与思维变向(理论启示)
3.1 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表述及应用
3.1.1 系统工程的应用价值
3.1.2 系统工程的一般特点
3.1.3 复杂系统问题及其特征
3.1.4.系统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控制体系的联系
3.2 模块化理论的相关理论表述及应用
3.2.1 "模块化"有什么作用?
3.2.2.早期的模块化理论应用
3.2.3.现代的模块化理论应用
3.2.4.模块化的整体系统通过设计规则事先构思
3.2.5.模块自身的复杂化与信息技术共同进化发展
3.2.6.自下而上的系统改进和整体创新
3.2.7.模块化理论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块化的联系
第4章 环艺设计教学新模型构想(建立新模型)
4.1.环艺设计教学新模型的意义和定位
4.1.1.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的意义
4.1.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的定位
4.1.3.建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的方法论引用
4.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块化新模型探索
4.2.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型结构
4.2.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型的五个核心内容
第5章 环艺设计教学控制体系研究
5.1 建立教学控制体系的意义
5.2 环艺教学控制体系
5.2.1 美国室内设计教育鉴定标准
5.2.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控制体系方法论探索
5.2.3.可更换模块可升级系统
5.2.4.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控制体系探索
5.2.5.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控制体系的运作方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J]. 李延光,刘阳.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01)
[2]环境艺术设计课堂教学法的探索[J]. 陈立新,宣新明. 中国科技信息. 2007(01)
[3]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建设与研究发展[J]. 单炜. 艺术教育. 2005(06)
[4]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再构成[J]. 王大海. 齐鲁艺苑. 2004(03)
[5]谈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 李锐军. 南平师专学报. 2003(03)
[6]室内建筑师的塑造[J]. 陈易. 建筑学报. 2003(04)
[7]环境艺术学科发展方向与课程的科学设置[J]. 华晨,王懧. 装饰. 2003(01)
[8]时代的需要——加强建筑学专业中的室内设计教育[J]. 陈易. 新建筑. 2000(05)
[9]美国室内设计教育质量的鉴定[J]. 董伟. 世界建筑. 1998(05)
[10]美国室内设计教育鉴定标准[J]. 冯晋. 世界建筑. 1998(05)

环境艺术设计博士论文怎么写
环境艺术设计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边缘·边界·跨界 ——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系统性研究
论文针对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在实践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系统整体艺术地塑造人居环境为宗旨,根据建筑空间环境的内外关系,提出将环境艺术设计类分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与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观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可视为建筑设计的延伸,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可视为城市设计的延伸。从目前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状况来看,表现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逐渐向室外环境艺术设计拓展延伸的发展趋向,它们之间的设计边界,也由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出现了互渗、融合的发展态势。论文在此基础上依据当代生态理念、低碳理念、环保理念等跨学科学术思想,结合人文科学对地域文脉、多元审美、人文和谐等理念的关注,归纳出环境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六条基本原则:生态循环原则、绿色环保原则、低碳再生原则、地域文脉原则、多元审美原则、人文和谐原则,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模型,侧重从设计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应根植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观念之上,在未来建立起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多学科有机融于一体的跨学科学术研究体系。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意义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2.研究现状及方法
2.1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2.2 研究方法
3.研究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3.1 研究创新点
3.2 论文架构
第一章 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1.1 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1.2 环境艺术设计的类分
1.3 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2.1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
2.1.1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沿革
2.1.2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
2.1.3 作为建筑设计延伸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2.1.4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原理
2.2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论与方法
2.2.1 定性的设计方法论
2.2.2 典型方法一:以“复制”为代表的设计方法
2.2.3 典型方法二:以“拼贴”为代表的设计方法
2.2.4 可实施技术选择
2.3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2.3.1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演变
2.3.2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营造
2.3.3 多样化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3.1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
3.1.1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
3.1.2 作为城市设计延伸的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3.1.3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原理
3.1.4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形态一:建筑形态
3.1.5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形态一:景观形态
3.1.6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形态二:园林形态
3.2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论及方法
3.2.1 定量的设计方法论
3.2.2 典型方法一:以“再生”为代表的设计方法
3.2.3 典型方法二:以“更新”为代表的设计方法
3.2.4 可实施技术选择
3.3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元审美
3.3.1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尺度范式
3.3.2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评价体系
3.3.3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元审美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
4.1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4.1.1 生态循环原则
4.1.2 绿色环保原则
4.1.3 低碳再生原则
4.1.4 地域文脉原则
4.1.5 多元审美原则
4.1.6 人文和谐原则
4.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系统模型
4.2.1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系统要素
4.2.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系统结构
4.2.3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系统原理
4.3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论及方法
4.3.1 综合定性与定量的设计方法论
4.3.2 典型方法一:以“高技术”为代表的设计方法
4.3.3 典型方法二:以“低技术”为代表的设计方法
4.3.4 可实施技术选择
4.4 本章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理论研究30年——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来访者问[J]. 顾孟潮. 重庆建筑. 2012(10)
[2]工业建筑空间再生法初探[J]. 杨侃,赵辰. 新建筑. 2012(02)
[3]论赫克托·吉马德设计风格中的“情趣性”[J]. 潘俊峰. 装饰. 2012(04)
[4]BIM的历史[J]. 杰里·莱瑟林,王新. 建筑创作. 2011(06)
[5]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 张启翔. 中国园林. 2011(05)
[6]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 中国园林. 2011(05)
[7]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 仇保兴. 城市发展研究. 2009(07)
[8]循环型社会的生态环境材料[J]. 聂祚仁. 中国材料进展. 2009(05)
[9]走向四维空间——室内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J]. 郑曙旸. 装饰. 2008(S1)
[10]全球化的世界、识别性和批判地域主义建筑[J]. 亚历山大·楚尼斯,陈燕秋,孙旭东. 国际城市规划. 2008(04)

环境艺术设计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环境艺术设计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民国时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文化研究
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段近半个世纪民国时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文化。需要明确,本文所谈到的"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真正产生于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左右,是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生存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新课题。所以,本论文也可以理解为: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视角来分析民国时期城市环境建设及发展的相关情况。之所以把研究对象放在城市,是因为这里呈现着更加丰富多彩的变化,特别是北京、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极具民国烙印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文化。民国时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文化研究,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事物,而是从诸多现象中找出规律及线索,跨越的领域从宏观的城市公共环境(包括行政区公共环境及商业区公共环境)到微观的居住环境(包括社区环境及私有环境)。整体研究将依循历史发展进程,剖析社会文化内涵,解读人文思想演变,关注城市环境变迁。在中国近代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中国人面对西方文明的逐步渗透,一直在思考如何取舍,因此,研究民国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发展,就是研究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历程。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城市环境发展经历着从"中体西用"到"中西融合"的博弈过程,他体现着外力及内力共同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加清晰把握民国时期城市环境建设及发展的复杂现象,为了更加准确展现当时"环境艺术设计"文化的东、西方博弈,论文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研究角度,重点围绕着不同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和参与办法来进行研究。民国时期的主要社会群体,包括以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为代表的"立法者"及"决策者",以设计师群体为代表的"设计者",更有以社会生产群体和广大群众为代表的"参与人"及"评议人"。这些不同群体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环境形成与发展的共同经历者。由于提出"环境艺术设计"概念比较晚,但是追溯设计文脈还需回归到以往社会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之中,所以在文中谈到"环境艺术设计"时特别用引号标出,以免引起歧义。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研究内容和范围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范围
3、既往研究及比较
3.1 城市宏观环境研究
3.2 人居微观环境研究
4、研究框架和方法
4.1 研究框架
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民国时期中国城市公共环境的决策与办法
1、新政格局下的社会观念及公共环境决策
1.1 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华盛顿环境建设比较
1.2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观念与环境改造
1.3 民国南京政府时期的立国文化与环境决策
2、新文化运动等新思潮对环境文化的影响
2.1 新文化运动与传统观念反思
2.2 环境建设中民主意识的体现
第3章 民国时期东、西方"环境艺术设计"文化的交融
1、民国时期西方城市建筑环境的文化东渐(由外而内)
1.1 "西方文化东渐"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1.2 民国时期中国受西方建设标准影响的环境变革
1.3 上海民国海派文化与城市环境艺术特征
2、民国时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探索(由内而外)
2.1 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实践者
2.2 民国本土职业教育发展及影响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参考文献
[1]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M].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孙翔, 2015
[2]民国建筑[M]. 山西教育出版社 , 刘丹, 2015
[3]民国北京(北平)城市形态与功能演变研究[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孙冬虎, 2015
[4]民国北京城[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董玥, 2014
[5]民国首都南京的营造政治与现代想象[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董佳, 2014
[6]走向近代化的思想轨迹[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何炼成, 2013
[7]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旭麓, 2012
[8]史客·一脉[M]. 金城出版社 , 萨苏, 2012
[9]辜鸿铭讲论语[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辜鸿铭, 2012
[10]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M]. 商务印书馆 , (法) 卢梭 (Rousseau, 2011
以上是环境艺术设计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