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72512 论文编号:sb2025042316210053234 日期:2025-05-0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将语言学与民俗学相结合,对贵州竹枝词中的民俗词语进行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1.1.1 选题背景
在我国历代的文学作品研究中,各类史书经典或典雅的文学作品一直是学界的关注重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通俗文学作品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通俗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真实的思想情感,也是了解不同民族群体文化、语言的重要材料。竹枝词作为一种由民歌演变而来,最终定性为介于民歌和格律诗之间的诗歌体裁,是典型的通俗文学作品。竹枝词中所反映的内容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幅展现社会历史文化面貌的全景式画卷。这些内容的记载为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语料资源。正如白化文先生在《中华竹枝词全编·序》中所说:“竹枝词虽说是歌咏风土人情之作,可是限于二十八字的诗歌体裁,难于展开叙述。注解恰恰是对内容中具体事物、风土人情、语言(特别是方言中的词语)的明确解释。而仅以词语一项而论,如果把它们抄撮在一起,就是一部各时代各地区的特殊性质的词语的书证,可以大大补充并丰富现行的各类词典的内涵。”①其中,民俗词语是竹枝词中最多且最具特色的一类词语,竹枝词中的各种民风民俗正是以民俗词汇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并且除以上所说的竹枝词的特点外,在贵州竹枝词中民俗词语所体现的风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本文主要选取贵州竹枝词中民俗词语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民俗语言与文化风俗之间的联系,同时分析民俗词语的特点、发掘民俗词语的来源。
1.1.2 研究现状
竹枝词主要是以记录各地民俗文化、地理风貌为主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其独特的内容形式,目前国内学者对竹枝词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竹枝词的历史起源以及其内容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等方面,而从语言学、词汇学,特别是民俗词语角度来研究竹枝词的成果则比较少。同时由于其明显的地域性,学者们在从各方面对竹枝词进行研究时也存在着地理上的局限和不平衡。根据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对竹枝词民俗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以下梳理。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
1.2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1.2.1 选题意义
基于竹枝词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将语言学与民俗学相结合,对贵州竹枝词中的民俗词语进行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本文对贵州竹枝词中的民俗词汇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在系统了解贵州地区竹枝词中民俗词语的整体概况的基础上对部分疑难民俗词进行全面的阐释。不仅可以从新的角度来丰富贵州竹枝词研究的内容,填补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研究上的空缺,加深对贵州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还利于对《汉语大词典》《中国民俗词典》等大型图书的部分词汇收录做进一步的补充完善。该部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世界各种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都负载着该民族浓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语言的使用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贵州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省份,省内不同地区的语言也不尽相同,因此贵州竹枝词中所记录的内容除了部分民族性的习俗外,大部分是少数民族特有的习俗,如“跳月”“窨菜汤”“跳花”“作嘎”等。对竹枝词中记载的这些特殊民俗词语进行系统研究考释,考察它们的特点、语义及来源,能够为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也有利于汉语语料和民俗史料的保存,更有益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传播,具有一定程度的实践意义。
1.2.2 创新点
通过对竹枝词、贵州竹枝词以及民俗词研究现状的调查,本文发现目前有关贵州竹枝词语言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因此,笔者认为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贵州竹枝词中的民俗词语进行研究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
另外,本文整理出贵州竹枝词中215个民俗词语,并将这些词语在语料中所出现的词句以及作者或编者的注解提取出来,对没有作注解的词汇进行举例解释,考究它们的具体来源。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二。
..................................
2 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及特点
2.1 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
文章共选取了贵州竹枝词中的215个民俗词语进行研究,其具体面貌如下: 吊吊、挖耳、蹙罗裙、背褡、絺绤、耳珰、裲裆、斑丝、乌衫、一口钟、通裙、桶裙、九华巾、海巴、谷蔺布、蜡花衫、接篱、凤鞋、番椒、蒟酱、鸡枞、䤃菜、帽儿头、衫糍粑、甜糟、咂酒、野蒿、救军粮、刺梨、油团、枕头粽、蕨根、豆花、占水、米囊花、圣齑、蘘荷、桄榔饭、红稗、离娘粑、煮油茶、棒头鱼、散福酒、九香虫、聚堂、马郎房、羊楼、偏架楼、干栏、围腰、挑花背扇、桔槔、钉把、铧口、大斗腔、升子、油枯、调羹、签担、青钱、巴槽、椎塘、马匙、补肚、大甑、背篼、背笼、长枧、偏架、牛尾枪、簸箕、长柄镵、诸葛鼓、铜鼓、点荞、窖豆、亲爹、亲姆、干爷、看师、的罗、顿谷、老倍、马郎、姎徒、罢、明、雕题之民、凿齿之民、老鸦、老豹、阿蒙、阿孛、阿雅、阿鲁、囊、舅姑、拜钱、夺亲、断郎礼、送亲、拜堂、外甥钱、奉堂、入寮、合卺、合欢、俪皮、回亲、坐家、头钱、鬼头钱、插香、红庚、换带、花球、花竿、鬼竿、花树、坐月、鸡羽、提羊、作戛、孝帕、翁车、鬼堂、闹尸、挂棺、家亲殿、上冢、上坟、马鬣、楮钱、纸钱、木槽、洗骨、枯鱼、送七、板舁、跳脚、招魂、五色旗、打罫、打乐、送瓜、散星辰、挂青、插纸标、燃灯、亮灯、朝山、祭鬼、偷青、唱灯、六笙、叫魂、米花场、龙灯、庙会、祭白虎、避鬼天、调鼓、赶场、趁墟、磨磨秋、跳月、跳花、跳场、三月三、吃牯脏、小年、诸葛武侯、奢香、济火、川主庙、岩妈、五显神、盘瓠、蛊神、嫁金蚕、黑神、中霤夫人、华光神、赛句芒、竹三郎、祭风神、端公、老摩、奚婆、鬼师、跳鬼、跳神、跳端公、赛神、傩、卜鸡、卜螺蛳、把忌、缠虎骨、椎牛、伏腊、雕花、蜡绘、榜薄、侏离、鬼书、水曲、千家锁、鬼鬼洋、回门、老圣婆、作剧、抬包袱、苞苴、斗牛、斗牯 这些民俗词语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从音节形式上看,包括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四种形式,但以双音节为主。究其原因,民俗词语所反映的一般都是纷繁复杂的活动过程或者是意义内涵丰富的民俗事象,而单个的词则很难承载复杂的民俗活动或民俗事象,其一般只适用于简单的称谓,比如,“罢”“明”“囊”3个单音节民俗词语都是对物和人的称呼;
..........................
2.2 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的特点
关于民俗词语的特点,有学者对其作了大致的分析。如杨振兰认为民俗词语就其外部形式来说具有群体性、历史传承性、类比性的特点,在意义内容方面则具有意义单一而又内涵丰富的特点。①冉懿在探讨清代安徽竹枝词中的民俗词语时认为其中的民俗词语具有地域性、多样化、传承性、专属性等特点。②根据民俗词语标志的民俗事象的特点来看,民俗词语所指称反映对象是范围极为广泛、内涵十分丰富的各类民俗事象,这些民俗事象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创新而来的,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发展传承的。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民俗词语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相对稳定性、变异性和传承性。这几个特点是大多数民俗词语都具有特点,同时也是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就贵州竹枝词中各个民俗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类聚性;单个民俗词语的语义构成以及民俗词语的用字方面也具有其独特性。
2.2.1 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的类聚性
汉语词汇系统是一个极其丰富而庞大的系统,系统内部分词语按照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集结成组,形成各种聚合,呈现出有条理的汇集状态,这种状态便是词语类聚性的体现。通过对贵州竹枝词中的215个民俗词语的意义和组成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某些词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或特定的联系。根据这些共同特点或特定联系将其中的民俗词语划分为大大小小不同的类,这些不同的类就是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的类聚,主要有“异名同实”民俗词语类聚和“同素族”民俗词语类聚两种。
................................
3 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词义分类考释 ............................... 38
3.1 物质生活民俗词语 .......................... 38
3.1.1 服饰类 ....................................... 38
3.1.2 饮食类 .................................... 42
4 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的语源 ..................................... 83
4.1 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 ....................................... 83
4.2 来源于汉语方言 ...................................... 101
4.3 来源于少数民族语言 .................................. 110
5 结语 ............................... 125
4 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的语源

4.1 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
因为贵州竹枝词产生于明清至民国时期,所以文章将能够直接在明代以前的文献典籍中找到来源或通过训诂学的方法从文字记录中探求到其成词缘由、语义演变的民俗词语判定为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的词语。这一类民俗词语的语源就是典型的文献语源。例如:
(1)【接篱】
P46[清]张澍《黔中曲》“迎神一曲鸣铜鼓,窨酒满斟倒接篱。”(编者注:接篱,古代的一种头巾。)
“接篱”二字在历代各文献或诗句中多有出现,其具体写法也不尽一致。如:东晋习凿齿《裹阳耆旧记·牧守·山简》:“时时能骑马,倒着白接罹。”《尔雅·释鸟》:“鹭,春鉏。”晋郭璞注:“白鹭也。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今江东人取以为睫㰚,名之曰白鹭缞。”北周庾信《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高阳今日晚,应有接䍦斜。”宋苏辙《次韵王巩代书》:“去年河上送君时,我醉看君倒接篱。”对于以上“接篱”的几种书写形体,方一新《〈世说新语〉词语校读札记》认为:“接篱,帽名,所谓连语也。连语之字,义存乎声,当不可执于形为说。……然则睫㰚、接罹、接䍦、接篱、接离并声近义同之词,必欲改而同之,反失之拘。”①同时,《释名·释形体》中释“睫”为“插接也,插于眼眶而相接也。”②也就是说,“接篱”一词虽有多种写法,但其所表示的意义都相同,是同一个词语的不同书写形式。
那“接篱”的词义为何?方一新也有提到为“帽名”。但查阅相关资料,本文发现学界对于“接篱”的释义存在争议。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接篱”是襕衫。持此说法的人较少。如王洙为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一诗作补注时,将“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篱”中的“接篱”释为“襕衫”。而宋代张淏《云谷杂记·卷二》(永乐大典本)记载:“李白《答人赠乌纱帽》云‘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䍦’,则接䍦为帽明甚,初非衫也,洙误矣。”
第二种说法则是认为“接篱”为头巾。《中国古代服饰辞典》:“接䍦,也作接篱、睫樆,是南朝士人中流行的用白鹭羽毛做成的头巾,戴之表示脱俗,唐宋时亦有沿用。”

语言学论文参考
语言学论文参考

.............................
5 结语
竹枝经历了一个从“民歌竹枝”到“文人竹枝词”的发展演变过程。如今所见《中华竹枝词集》中所收录的竹枝词多为“文人竹枝词”,但其内容仍以记述风土为主,语言既具有民歌地方性、民俗性的特点,又具有文学诗词文言化、凝练的特点,可以说一本竹枝词集就是一部诗性的风土志。其中贵州卷中收录的竹枝词全面地记录了贵州明清至民国时期各民族发展的社会民俗风貌,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贵州竹枝词的语言又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和神秘色彩。其中民俗词语是以描绘风土人情为主的贵州竹枝词中最突出的存在,它是各种民风民俗最直接的反映,它的内涵中潜存着当时贵州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探究最贴近人民生活的民俗词语对全面了解贵州地区的语言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的历史、发展和现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了解明清时期贵州各族人民的民俗生活、精神风貌以及文化交流状况的途径之一。
贵州竹枝词的数量众多,文章从1368首贵州竹枝词中选取了215个民俗词语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语言学,传统训诂、文字、音韵学以及民俗语言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分别从共时层面和历时层面对民俗词语的特点、词义分类考释以及民俗词语的语源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中以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的词义分类考释和语源探究为侧重点,尽可能地从音、形、义和文献记载四个方面探明词义和民俗词语的来源及发展过程。通过两个层面的研究,文章对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的状况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根据民俗词语的文化内涵,文章将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分为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和精神生活民俗三大类进行考释,其中每一类根据其反映的具体民俗事象内容又可以划分为生产生活民俗、婚丧嫁娶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神话宗教信仰祭祀民俗等等更小的类。这些民俗词语种类繁多、内涵丰富,一些民俗词语反映的民俗活动之间互相联系又各有不同。这使得民俗词语具有多样性、模糊性的特点。
二、除了多样性与丰富性之外,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整个系统内词语间的联系具有明显的系列性和类聚性。根据一个民俗活动可以覆盖几个民俗仪式或民俗事象的特点,部分表示民俗活动总称的民俗词语与其他表示具体民俗仪式或民俗事象的词语之间构成了一个民俗词语系列。另外,根据民俗词语意义和构词形式来看,贵州竹枝词中的民俗词语可以形成不同聚合,包括同义异实聚合、同素聚合两种。它们整体上又体现了贵州竹枝词民俗词语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语言学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