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韩语含“手”和“脚”的惯用语的认知对比之语言学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955 论文编号:sb2019061410321526776 日期:2019-07-1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文主要借鉴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nson)的隐喻理论以及拉登和考维塞斯(Radden & Kovecses)的转喻理论,以汉韩语中含“手”和“脚”的惯用语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找出汉韩语中手脚相关惯用语的认知机制的异同点。得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源于汉、韩民族共同的认知模式,而不同之处在于汉、韩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第一章 汉韩语含“手”、“脚”惯用语的隐喻分析

第一节 隐喻的基本理论
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全新的研究方法,打破了传统语言学从语言结构内部分析语言的模式,把语言看作心理或认知现象来研究。隐喻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手段,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认知现象。
关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后来众多学者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隐喻”,给其下定义,并运用其来解释语言现象。但传统语言学家把隐喻当成一种修辞方式来研究,直到 1980 年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nson)合著的 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的研究才打破了传统的客观主义,从而转向了认知主义。他们在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指出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为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考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
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nson)所指出的隐喻是理想化认知模式(ICM)最基本的一个模型,表现为一个意象图式或者命题模型可以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相对应的结构上。②前者称为始源域(source domain),通常是易于理解的、较熟悉的、简单的、具体的实体领域,后者则为目标域(targetdomain),通常是不熟悉的、复杂的、无形的抽象领域。概念隐喻的存在让我们认识到不同概念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从而我们可以用简单喻复杂,用有形喻无形,用具体喻抽象。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nson)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三大类。
本文主要运用空间隐喻和容器隐喻对比汉韩语含“手”和“脚”的惯用语。空间隐喻参照空间方位,常将上下、前后、深浅、里外、中心——边缘等具体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情绪、心理状态、身体情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从而产生了用方位表达抽象概念的词语。容器隐喻就是把人、房屋、树木、田野甚至一些抽象的和无形的事件、行为、活动和状态等视为独立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一个带有里外面或边界线的实体容器,从而使我们通过与人有关的因素、特征和行为去理解有关非人的经验。①在容器隐喻中,人们把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如思想情感、心理活动等)视为有形的具体的实物,人体被看作一种容器,这些抽象的概念则是通过人体的容器机制显现出来。本文中,汉韩惯用语中的“手”和“脚”作为空间域或容器域,分别映射了行为、能力、状态和心理四种认知域。
............................

第二节 汉语含“手”、“脚”惯用语的隐喻分析
一、汉语含“手”的惯用语的隐喻分析
汉语中含“手”的惯用语,其中“手”的空间域映射了行为、能力、状态等三种不同的认知域,而“手”作为一种容器,也映射了行为、能力、状态等三种不同的认知域。
(一)汉语含“手”的惯用语的空间隐喻分析
人体的手本身就具有上下、高低等空间域,但通常我们在表达这些空间概念时,还需要将“手”与这些方位词进行组合,这样才可以更完整、更明确地表达出这种空间感。另外,我们在表达手的大小、长短等空间概念时,也需要把“手”和“长”、“短”、“大”、“小”等具有空间意义的形容词进行组合。下面对含“手”的汉语惯用语的分析,以方位词和具有空间意义的形容词为分类依据,具体如下:
1.高低空间域
(1)高抬贵手:也作“高抬手”,表示求别人宽恕自己,不为难自己。
例(1)中,“手”处于较高的空间喻指对别人网开一面,放人一马,“手”的这种高低空间域映射了意志行为域。请别人“高抬贵手”,也是因处于被别人束缚的状态,想要改变那种被压制的境地。
2.上下空间域
(2)在人家手底下过日子:比喻在别人的控制下生活,依赖他人生活。
例(2)中,在别人的“手底下”生活,指处于别人的控制范围内,“手”的这种空间位置映射了对他人的压制行为,从“手”的上下空间概念映射到了意志行为域。
3.长短空间域
(3)手伸得过长:讽刺人管的事情太多,超出了自己应该管的范围。
(4)手杆长:比喻人的关系很多或权势很大。
(5)手头短:指手里的钱不富裕.
.............................

第二章 汉韩语含“手”、“脚”惯用语的转喻分析

第一节 转喻的基本理论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不再保持传统的转喻观,把转喻看作一种等同于“借代”的修辞手段;而是认识到转喻的认知性,认为转喻同隐喻一样,都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建构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Jonson)认为转喻是四种理想化认知模式(ICM)的模型之一。他们指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诗学手段或修辞手法,也不仅仅只是语言的事。转喻概念(如“部分代整体”)是我们每天思考、行动、说话的平常方式的一部分。①概念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发生的映射,是用某一范畴中易感知、易辨认、易理解部分去激活另一范畴相关整体或整体其他部分的认知过程,反映的是一种包含着始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邻近关系。
本文参考拉登和考维塞斯(Radden & Kovecses)在 1999 年提出的对转喻的分类方法,他们根据理想化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关系,将转喻分为两大类: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第一大类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可细分为 7 小类,即事件与部分之间的转喻、标量转喻、构成转喻、事件转喻、范畴和成员之间的转喻、范畴及其特征之间的转喻及缩减转喻。第二大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可细分为 9 小类,即行为转喻、感知转喻、因果转喻、生产转喻、控制转喻、所属转喻、容器转喻、地点转喻以及符号和指称转喻。
汉韩语含“手”、“脚”惯用语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主要体现了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汉韩含“手”、“脚”惯用语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主要体现了行为转喻。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主要包括部分转指整体和整体转指部分两种情况。在行为转喻中,行为理想化认知模式含有施事、受事、工具、行为本身、行为结果、时间等,这些因素之间存在行为转喻关系。
..............................

第二节 汉语含“手”、“脚”惯用语的转喻分析
一、汉语含“手”的惯用语的转喻分析
汉语含“手”的惯用语的转喻包括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两大类。
(一)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汉语含“手”的惯用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主要体现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主要是部分转指整体。汉语与“手”有关的惯用语中,“手”作为人体的构成部分转喻了具有某种本领或手艺的人。例如:
(1)好手之中逞好手:指在强者面前逞强。
(2)人家不是撑船手,偏给人家竹篙头:比喻安排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
(3)人没人,手没手:指缺少手,没有劳力。
(4)跟着手指头转:比喻听从某人的指挥。
上述的例子中,“好手”和“撑船手”都是指具有一定的本领的人,其中,“手”转喻了人这一整体。例(3)中“手”转喻了“能够帮忙的人”,例(4)中的“手指头”转喻“指挥别人的人”。
.............................
第三章 汉韩语含“手”、“脚”惯用语隐喻、转喻异同点分析.... 41
第一节 汉韩语含“手”、“脚”惯用语隐喻的异同点分析.........................41
一、汉韩语含“手”、“脚”惯用语空间隐喻的异同点分析................41
二、汉韩语含“手”的惯用语容器隐喻的异同点分析............................44
第四章 汉韩惯用语对比研究对相应惯用语教学的启示.................... 55
第一节 对比教学法...............................55
第二节 情境认知教学法..........................57

第四章 汉韩惯用语对比研究对相应惯用语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对比教学法
自觉对比法产生于20世纪 30年代前后的苏联,始于前苏联国内的外语教学,后来也用于第二语言的俄语教学。①自觉对比法的教学原则主要是通过跟母语的对比来学习目的语,在对韩国留学生进行含“手”、“脚”的汉语惯用语教学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汉语和韩语手脚相关惯用语进行对比分析。在学习过程中,有母语作为支撑,可以增强语言的学习效果。
在第三章我们已经分析了汉韩语含“手”、“脚”惯用语的隐喻和转喻的异同点,可以看出有些汉语惯用语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韩语惯用语,一方面源于人类共同的认知模式,如隐喻和转喻机制等,另一方面在于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文化背景,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汉韩含“手”、“脚”惯用语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两国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的差异。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韩国留学生从文化层面进行汉韩惯用语的对比。
我们知道,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语言中的文化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传承媒介,文化又是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西方学者Dixon 在 1928 年把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的活动、风俗和信仰的总和”。①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不同,文化各异,某一民族的语言学习者要学习另一民族的语言时就要学习这种语言的背景文化。
............................

结论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和韩语中含“手”和“脚”的惯用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主要借鉴了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拉登和考维塞斯(Radden & Kovecses)的转喻理论,并对汉韩语含“手”、“脚”惯用语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认知机制中的异同点。本文主要从隐喻和转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分析汉韩语含“手”和“脚”的惯用语隐喻时,把隐喻分为空间隐喻、容器隐喻,并找到其对应的不同认知域。分析汉韩含“手”和“脚”的惯用语转喻时,把这类惯用语分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两大类,选取其中的小类进行研究,再找到其对应的不同认知域。在此基础上,分析异同点产生的原因。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