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文深入分析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了解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及创作手法,在对于使用传统奏鸣曲式的基础上,研究了包含在其中的属于现代派音乐风格的乐思,突出对比,展示了这首作品的风格。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
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是20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第二钢琴奏鸣曲》是他青年时代的力作,是形成其音乐风格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部包括四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作曲家日渐成熟的创作技巧,作品中凸显出了作者独特的个性,笔者希望结合自身演奏经验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研究这首作品的音乐色彩和演奏技巧让更多音乐学者了解到现代派音乐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
(二)研究综述
通过在中国知网查阅资料以及其他方面的搜集,检索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显示的中文文献资料共有1414条,外文文献共有395条,涉及到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包括钢琴方面以及舞台剧歌剧方面等,其中有一篇国外书刊介绍了普罗科菲耶夫的个人生平以及对他音乐世界的剖析;检索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显示的文献资料共27篇,其中18篇为期刊,9篇为硕士论文。这些文献从这一首奏鸣曲的调性布局、曲式结构、主题及其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对其创作中的技法认真分析研究、归纳整理,郭晓晴在文章《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研究》中先对作曲家的创作时期和音乐风格进行分析,再着重阐释了对普罗科菲耶夫奏鸣曲创作技法的研究;蒋兴忠的论文《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则将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运用进行分析,同样分创作时期,将和声技法分类,较全面的展现了普罗科菲耶夫在和声运用上的想法。另外在一篇翻译的外国文献中按照乐章来分析演奏技法,将每一乐章的所有的音乐特性糅杂在一起分析并指出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对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多致力于普罗科菲耶夫的某一种创作技法,对奏鸣曲的研究也多致力于他中后期相对成熟的作品,而对于《第二钢琴奏鸣曲》大多就其曲式、和声等某一个方面进行创作特征的总体概述,再由此进行演奏技巧的分析。
.......................
三、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风格探析
(一)传统音乐风格的继承
1.传统的古典奏鸣曲式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这首作品时使用了古典主义的创作特征,奏鸣曲式大量创作是古典主义时期较显著的特征之一。
第一乐章(表3-1)整体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开头主题旋律使用复调性对位手法直接进入,加上重音转移突出旋律声部,结束音为d小调V级的重属九和弦。连接部开始以三度与五度音程交替进行,不断突出旋律,多次使用的临时变音记号体现出开始为进入副部的e弗里几亚调式做衔接。副部(64~84小节)引用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曲调,因此是这一乐章中唯一使用民族调式的部分,为e弗里几亚调式,72小节开始,高声部使用半音阶扩充伴奏织体,旋律转移至中声部。结束部大量使用的离调和弦增添音乐色彩,以e小调的主和弦作为第一乐章的结束。
展开部分为两个部分,由之前的民族调式转变为主调式,第一部分再现了副部主题旋律,增加半音阶跑动填充旋律,左手为减三度柱式和弦,伴奏织体选择柱式和弦增添动力感,不断进行变奏,丰富织体,而旋律中不协和音程不断出现,这些音程为离调和弦,充满变幻色彩,使音响效果更加强烈。而第二部分同样重复出现离调和弦,但调性延续,依然为c小调,没有发生变化,为再现部做好连接准备,低音部分伴奏织体不断模进。再现部完全再现,直至结束。
音乐论文怎么写
.............................
(二)发展的音乐风格元素
1.“反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19世纪是浪漫主义蓬勃发展的年代,这个时期的创作崇尚对主观感情的表达,喜欢自由浪漫的无限幻想,而随着对浪漫音乐线条无限夸张的描写,这一音乐表达的思绪与创新渐渐走上顶端,作曲家们开始寻求新的音乐风格来满足创作,突出创新,反浪漫主义音乐因此萌芽。顾名思义,这一浪潮是对浪漫主义思想的一种反抗,不再追求赋予色彩与感情于旋律线条上,而是开始彰显个性化音乐的特征。
在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观念中,反浪漫主义①是他显著的创作风格。他曾经狠狠地挖苦过浪漫主义的矫揉造作的做法。“他僧恶那些被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追随者们庸俗化了的千篇一律的手法:他不能忍受甜美迷人的、‘多愁善感的’音响和‘耍嘘头的’乐队效果这样一些廉价的做法。”②而在音乐的所有因素中,旋律对人们的听觉影响无疑是第一位的,但不同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中大部分长线条的优美旋律,或是具有浪漫风格的乐思,在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作品中,旋律不为长线条,一般乐句较短,旋律线条干净利落,跨度较大,具有曲折性,并且使用较多的休止符,因此听觉效果并不浪漫优美,而是充满诙谐的趣味。因此他在音乐中使用大量不协和音以及大跳进的音程来达到这种效果。
...........................
三、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风格探析 .............. 4
(一)传统音乐风格的继承 .......................... 4
1. 传统的古典奏鸣曲式 ..................................... 4
2. 传统的和声与旋律线条 .................................. 6
四、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演奏诠释 ...................... 11
(一)重音与节奏的表现 ................................ 11
(二)敲击式触键的运用 ............................ 11
(三)大跳音程的演奏 ......................... 13
结语 ................................ 15
四、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演奏诠释
(一)重音与节奏的表现
节奏与节拍无论在任何作品里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不同的音乐形象可以用不同的节奏、节拍来塑造。很多文章中都有提出《第二钢琴奏鸣曲》中所出现的一种“重音后置”的特殊节拍形式的出现。这种“重音后置”其实就是重音具有特色的体现,突破常规的运用则能让听众耳目一新。如谱例4-1第一乐章中,右手双音旋律的节奏重音本应在前半拍,但在这一段中重音标记在后半拍,这表明作曲家将重音转移了,而这种强调“弱拍位”,打破常规节拍点的方式也属于“反浪漫主义”的音乐特征。这种“重音后置”的方式可以在某些时候更好推动乐句的进行,增加动力感,使这个乐段听起来是不断往前迸进,充满动力的。而演奏旋律这部分三连音时要适当用指腹触键,模糊音色的亮度,演奏出三连音和旋律中重音的差别。
音乐论文参考
.............................
结语
普罗科菲耶夫的这首奏鸣曲是他早期创作的音乐作品,是他不断的学习,尝试和探索不同的音乐动机的体现,这首奏鸣曲展现出普罗科菲耶夫希望寻求一种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的理念。这首作品不是普罗科菲耶夫最伟大的一首,不是流传度最高一首,但作曲家在这首曲子中表达情感、展现的创作理念,这种继承之上不忘创新的思索,也能使我们产生一番思考。
本文深入分析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了解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及创作手法,在对于使用传统奏鸣曲式的基础上,研究了包含在其中的属于现代派音乐风格的乐思,突出对比,展示了这首作品的风格,并在此之上结合了演奏和学习的经验分析了演奏技法,以此望给广大音乐爱好者、演奏学习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