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声乐演唱专业的研究生,充分了解作品情节、洞悉曲式结构、熟练掌握德语发音、把控好气息并充分展现作品情感是学习并演唱咏叹调《你是我心中的挚爱》的必修课,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人物形象的准确塑造及对作品文化与内涵的体悟更能使演唱者对作品的诠释更全面,将歌剧《微笑王国》中的人生百态淋漓尽致的展现,让更多学者注意到这部宝贵的艺术作品。
一、轻歌剧《微笑王国》的创作概述
(一)莱哈尔歌剧风格的形成
弗朗兹·莱哈尔(Franz Lehar,1870-1948)原籍为匈牙利,学生时代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音乐理论及作曲技法,师从于浪漫派代表人物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①,并深受维也纳优秀的作曲家弗朗兹·冯·苏佩②等人的旋律创作特点的影响,使莱哈尔的音乐创作烙印上鲜明的浪漫主义印记,汲取精华,一脉相承。
1914年爆发了持续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制约了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音乐的发展也停滞不前,在这样的背景下,维也纳作曲家莱哈尔的音乐创作濒临低谷几近停滞,直至1921年才被一部轻歌剧《吉普赛人的爱情》的成功首演打破,这部作品由奥地利男高音理查德·陶伯③主演,强烈吸引了这位沉寂已久的音乐才子,激发了对这种结构较短的歌剧体裁的创作灵感,这种体裁的创作在当时是符合大众审美,深受大众青睐的,于是莱哈尔为这位优秀的男高音陶伯量身定做了多部优秀的轻歌剧作品,他的潜心创作也成功带来极大的社会响应,大获成功,声名鹊起,他与陶伯两人合作的一系列作品被后人称为“陶伯之歌”,其中的优秀轻歌剧《微笑王国》也应运而生,1929年在德国首演,它是由佛利兹·菜纳在莱哈尔旧作《黄色夹克》的基础上将脚本重新调整的,莱哈尔也进行了重新编曲,获得了圆满成功,赢得了广大听众的赞誉。
...........................
(二)轻歌剧《微笑王国》的人生百态
《微笑王国》这部充满东方文化色彩的轻歌剧创作于20世纪上半叶,整个作品的情节紧扣19世纪中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打破了闭关锁国状态,西学东渐的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使西方的技术与文化逐渐渗透进来,并吸引中国学子大量涌向各地留学,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文化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使不少西方人感到好奇,于是出现了以一位中国公主为故事主人公创作的声名大鹊的普契尼歌剧《图兰朵》,莱哈尔也是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作曲家之一,因此在《微笑王国》歌剧创作中不难发现有展现当时封建王朝统治下我国盛行的发束、服装及一夫多妻制等元素,在音乐题材上也与《图兰朵》异曲同工,以一位中国王子为故事主人公,结局遵循了莱哈尔轻歌剧创作晚期的特征以悲剧收尾,被许多听众评价为莱哈尔轻歌剧中“最中国”的一部,整部作品展现了当时西方人视野下看到的东方文化,不难看出其中冲斥的对封建异国文化的惊叹,这种强烈的差异性成功使作品迸溅出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极大增加了《微笑王国》这部轻歌剧的艺术张力。
轻歌剧《微笑王国》中浓郁的东方文化贯穿在整个情节的发展中,男主角人物形象塑造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是从小在紫禁城内接受着四书五经教育,有着浓厚文人气息的苏城王子,他作为外交大臣出使维也纳国并参加了西方举办的舞会,也见到了美丽的女主角—维也纳伯爵之女丽莎,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外交使臣本该完成使命就离开的苏城对丽莎一见钟情并选择大胆的向丽莎表白,随之他们相爱了,但随着命其返回京城担任要职的诏书的出现情节发生了转折,在当时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君主专制的思想下,如果两国之间想要联姻,必须要经过两国使臣之间的互通,才能促成和亲,且中国封建王朝的一夫多妻制使作为王子的苏城回国后需要迎娶多位妻子,丽莎不能作为正房。
............................
二、咏叹调《你是我心中的挚爱》的演唱分析
(一)曲式结构对演唱的影响
每首声乐作品的演唱与学习,都需要进行曲式的分析,在学习作品前不单要对歌曲背景、歌词等进行了解,更要对整个作品的曲式结构及旋律特点进行剖析,咏叹调“你是我心中的挚爱”这首德语咏叹调采用的是完全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笔者将作品曲式结构整理如下(表2-1):
音乐论文怎么写
这首咏叹调采用♭D大调为主调,前奏为1-3小节,作曲家标明“ff”(fortissimo,很强)的力度直入主题,节奏为4/4拍,伴奏以柱式和弦持续,主和弦启属和弦止进入A段4—20小节,调性保持为♭D大调,由a、a¹、b、a²,4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为规整的4小节,具有三部性的特征,其中a、a¹为同头异尾乐句,a²乐句也为a乐句的同头异尾乐句,其中19小节处出现节拍变化,由4/4拍变为6/8拍,伴奏音型设计为持续的十六分音符双音,起到推动音乐走向的作用,使音乐顺势流动到B段21—38小节,由c、d、e、e¹四个乐句4+6+4+4构成,旋律采用新材料进行发展,伴奏音型较规整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为主,塑造出欢快的音乐形象;至d乐句调性由♭D大调转入f小调,并变化伴奏音型,加入快速上行的琶音,使整体音乐旋律与c乐句形成反差,更加舒展;
.............................
(二)演唱语言的把握
对作品语言的把握即正确的发音是声乐演唱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男高音咏叹调《你是我心中的挚爱》为德语咏叹调,演唱时会考验演唱者对德语的认识与把握。德语出现于中世纪,属于日耳曼语系中的西日耳曼分支,起初受到德意志境内诸侯割据的影响,各地区发展不一,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才逐渐达到发展上的统一①。
想要唱好德语艺术歌曲及咏叹调,需要准确的德语发音为基石,德语的发音技巧有难度,有别于多数声乐学者在学习美声唱法时接触最多的意大利语,语言的不熟悉意味着演唱难度会更高,因此扎实的掌握德语发音技巧才能在演唱中将德语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来。
德语的发音规则多变,咬字位置也是千变万化,这并不利于声乐演唱者能够准确唱出来。首先德语单词里面含有较多的辅音,在发音时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做喉塞音②,通俗来讲就是德语在发音时,一个词以辅音结束之后,就不再与后面的词的元音进行连读,不像很多意大利作品中会出现连读的情况,比如在谱例2-1《你是我心中的挚爱》第1-7小节作品第一句,可以看到多次出现的“n、ch、t”,因此,第一句中“Dein ist”不可以连读唱成“Dein nist”,笔者在聆听石倚洁老师等几位歌唱家的演唱视频的过程中,印证了这一概念。这也说明德语歌曲在演唱时,吐字要极为注意既不能吐字含糊不清,又要注意喉塞音,不能连读。
.............................
三、学习咏叹调的启示.............................14
(一)声乐学习中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14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把握...............................14
(三)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传播..................................15
结语...........................17
三、学习咏叹调的启示
(一)声乐学习中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演唱者应该用悦耳的声音、清晰的语言、准确的节奏来表达真实的情感。笔者在研究生生涯的学习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声乐的练习是要以基本功的训练为核心的,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让演唱者演唱每首歌曲时都有良好的歌唱状态。在咏叹调《你是我心中的挚爱》的学习和演唱中,除了要调动充沛的感情表达之外,成熟的技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歌唱更是一门艺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通过系统、持久、科学的训练,才能使歌唱有美感、愉悦和享受”①。在日常的练习中积极的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提高练习的质量,从而提升个人演唱水平是十分不易的,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良好的基本功训练如气息、发声、吐字等对于声乐的学习来说就像是打好了地基,试演唱者在声乐练习时能够进入到适度兴奋的状态中,加上此后日积月累、松弛有度的练习才能达到稳固,从而深入感受作曲家所塑造的情境,以达到对作品艺术魅力更好的诠释,展现演唱艺术多元的感染力,是每一名声乐表演者、学习者都要重视的部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常的基本功练习是日后更好的演绎作品,提高演唱技能的铺垫,规范良好而科学的基本功练习习惯,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并与演唱作品有效融合,才能全方位提高声乐演唱者的专业素养。总之,声乐基本功的积累是时间和心力相结合的产物,声乐是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脚踏实地的打磨才能使技术走向成熟,没有捷径可走。所以作为声乐学者,一定要在歌唱的道路上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找到科学的、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方能达到整体音乐素养的提升。
音乐论文参考
..............................
结语
轻歌剧《微笑王国》并不是莱哈尔创作生涯中传唱度最高的作品,但其中对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探讨,值得我们这些出生中国,学习着美声这种诞生于西方的演唱方法的学生们去不断地挖掘探索。
综上所述,莱哈尔的这部轻歌剧不仅在题材上标新立异,大胆的采用中国故事背景,还配以优美的旋律及丰富的和声,在轻歌剧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作为一名声乐演唱专业的研究生,充分了解作品情节、洞悉曲式结构、熟练掌握德语发音、把控好气息并充分展现作品情感是学习并演唱咏叹调《你是我心中的挚爱》的必修课,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人物形象的准确塑造及对作品文化与内涵的体悟更能使演唱者对作品的诠释更全面,将歌剧《微笑王国》中的人生百态淋漓尽致的展现,让更多学者注意到这部宝贵的艺术作品。
此次论文的撰写过程,实则是对该作品的又一次学习,在这次更细致地学习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曾经忽视的一些细节,相信只有通过不断深入学习,一遍一遍地打磨作品,才能逐步领略到歌唱艺术之美,也希望通过本文,能给众多热爱和正在学习这首咏叹调的演唱者们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