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笔者通过理论学习的积累,在演唱《情歌》的实践中,娜仁高娃的形象逐渐清晰,她勇敢热情,渴望爱情,不畏惧困难勇于承担,在一次次逆境中成长。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缘由与意义
歌剧《苍原》是我国民族歌剧发展中的一部巔峰之作,首演于1995年10月2日由辽宁歌剧院创作演出,因其独特的地域和人文特色以及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特点,自上演以来深受观众喜爱并获奖颇丰。2021年10月11、12日,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传统精品项目,在辽宁大剧院复演两场,时隔26年这部经典作品再次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引起歌剧界广泛关注。
歌剧《苍原》被认为是“中国歌剧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从多角度对经典作品进行研究,在感受作品魅力、提升艺术修养的同时有利于传承经典。剧中娜仁高娃的咏叹调《情歌》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声乐作品,也是笔者毕业音乐会的重点演唱曲目。希望通过对歌剧《苍原》的研究以及对剧中娜仁高娃的内心分析,找到演绎《情歌》的方式,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指导音乐会实践,对提升声乐舞台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
1.2研究现状与创新点
对关键词“歌剧《苍原》”“娜仁高娃”“咏叹调《情歌》”进行文献检索,自1996年歌剧上演以来至今相关研究丰富,根据知网数据从学术期刊和硕博论文两方面进行统计,选取排名前十的词条形成针对歌剧《苍原》研究选题的可视化数据分析。
音乐论文怎么写
如图1.1显示在学术期刊中研究选题多集中于《苍原》整体艺术价值和意义分析以及剧中咏叹调《情歌》的具体分析,其中评论艺术价值和意义的代表性文献有:姚一风1996发表于《求是》的《爱国主义的悲壮史诗——评大型歌剧<苍原>》;居其宏1997年发表于《人民音乐》的《史诗气概悲壮情怀——大型歌剧<苍原>观后》;游暐之在2022年观看歌剧复排后发表于《歌剧》的《从<苍原>看歌剧“三位一体”的创作思维》,从创作立意、艺术审美和作品结构都给予高度评价。在咏叹调《情歌》的相关研究中代表性的文献有:吕芬2014年发表于《大众文艺》的《歌剧<苍原>中咏叹调<情歌>的演唱探析》;曹丁2010发表于《乐府新声》的《有关对“情歌”注视的注释——歌剧<苍原>指挥案头随笔摘要》;邹威特2020年发表于《乐府新声》的《谈咏叹调的文本理解和表演创作——以歌剧<苍原>中的“情歌”为例》,从咏叹调《情歌》的演唱技巧、音乐特征、文本内涵和表演创作进行了分析。
.............................
第二章歌剧《苍原》概述
2.1历史溯源
歌剧《苍原》取材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土尔扈特是我国西北边疆蒙古族的一部,在部族间的争斗中,实力较弱的土尔扈特族被迫于明朝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建立汗国,随着沙俄不断强权扩张,与相邻国家战事频繁,使土尔扈特赖以生存的空间被急剧压缩,同时,沙俄还企图通过培养代言人加入东正教从宗教信仰方面控制土尔扈特人。沙俄种种恶劣行径使土尔扈特对其极端不满,据记载,沙皇要求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及其他103名贵族将自己的儿子送去沙俄做人质,并且要求召集一万人服军役,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土尔扈特人。“受其役属,而心不甘,恒归向中国”[1],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十一月,在首领渥巴锡汗王的带领下近17万土尔扈特人舍弃经营了近一个世纪的故土,踏上了东归祖国的道路。
土尔扈特全族迁徙引起了俄国宫廷的震怒,女皇叶卡德琳娜命令数以万计的俄国士兵追击拦截,试图阻止东归的脚步,同时挑唆土尔扈特族人内部产生民族矛盾。渥巴锡为迅速摆脱沙俄的追击,命巴木巴尔和舍楞率精锐部队做先锋为大队人马开路,把沙俄追兵远远甩在身后,从此开启了回归祖国的艰难旅程。“我们将永远为奴,中国是理想之邦,让我们奋勇前进,向东!再向东!”[2]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六月,清军总管在伊犁河畔会见了渥巴锡和舍楞,但此时,有清官员向乾隆上书,“此次投诚之土尔扈特情形,不可深信”[3]因为在渥巴锡的队伍中有曾经参加准格尔叛乱诱杀清朝将领外逃出走的舍楞。乾隆根据各方大臣的汇报示下“舍楞虽系获罪之人,若系擒获,自当治罪,今自行投诚,倘将伊等治罪,非惟不足扬威且贻笑于各部落。朕为天下共主,凡投诚之人,无不施恩。况舍楞等力穷投诚,朕断不究其前罪,务与渥巴锡等一体加恩”。
.........................
2.2剧情简介
歌剧《苍原》中有四位主要人物“渥巴锡——土尔扈特汗,三十岁左右;艾培雷——大台吉,六十多岁;舍楞——台吉,二十多岁;娜仁高娃——舍楞的恋人,十八九岁。”[2]娜仁高娃与舍楞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渥巴锡虽然暗恋娜仁高娃但因顾全大局一直克制与娜仁高娃保持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兄妹关系;艾培雷是渥巴锡的政治敌人。
整部歌剧围绕四人的爱恨情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东归故事,剧目从惨烈的土耳其战场开始,因为沙皇俄国的强权土尔扈特人被迫将自己的亲人送上了战场,这无谓的牺牲激怒了汗王渥巴锡,为了土尔扈特的生存,他号召全族踏上了东归祖国的道路。随着一封告密的羊皮书的出现故事拉开帷幕,渥巴锡巧用羊皮书事件假处死舍楞掩护他奇袭俄军为大部队开路,可是不知情的娜仁高娃因为恋人离去而被心怀不轨的艾培雷挑唆,在重重误会下刺伤了渥巴锡。刺伤汗王的行为惹怒众人,此时,大败俄军的舍楞归来使得一切真相大白。庆祝胜利时娜仁高娃却因为羞愧想要离开部落,这使刚刚归来的舍楞十分不解,在艾培雷的挑唆下舍楞以为娜仁高娃对自己变心,又见到渥巴锡与娜仁高娃结拜,误会使舍愣陷入了情感纠葛。历尽艰辛东归的人们终于来到伊犁却因总督手谕:“要想回归,必先交出舍愣!”停下了脚步。在扎尔固会议中人们各抒己见渥巴锡难以抉择,此时艾培雷再一次挑拨,他推举舍楞为新的汗王彻底激化了矛盾,就在这时支持东归的娜仁高娃为了全族的安危劝说舍楞舍弃“小我”保全大家,而这一行为激怒了早已经心怀疑虑的舍楞,他认为娜仁高娃确实已经变心。恋人的猜疑让娜仁高娃备受煎熬,她扑向舍愣手中的弯刀,用生命证明自己的忠贞同时也唤醒了舍楞,使得土尔扈特全族得以回归祖国。最终,艾培雷破坏东归的诡计彻底失败,他选择了投崖自尽。与此同时圣旨到来,舍愣无罪赦免,特尔扈特终于胜利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
第三章 娜仁高娃人物形象分析 ...................... 9
3.1 从文化历史背景解析 ................................. 9
3.2 从剧本解析 ..................................... 9
3.3 从咏叹调解析 .......................... 10
第四章 咏叹调《情歌》的音乐与演唱分析 .................. 17
4.1 咏叹调《情歌》的音乐分析 ...................... 17
4.1.1 歌词分析 ............................. 17
4.1.2 曲式分析 ...................................... 17
第五章 结论............................. 23
第四章咏叹调《情歌》的音乐与演唱分析
4.1咏叹调《情歌》的音乐分析
作曲家徐占海先生在采访中说“《苍原》是我对中国民族元素与西方歌剧形式完美结合的一次彻底尝试”[1]这部歌剧的音乐创作中处处体现蒙古族音乐特征,配器中的马头琴,唱段中的蒙古长调,音乐营造的意境加之厚重的历史事件以及抓人的剧情使观众立马进入《苍原》故事的时间、空间中。剧中咏叹调《情歌》是娜仁高娃的主要音乐形象,在剧中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三次,分别是在第一乐章中舍楞被当做叛徒假处决后,娜仁高娃独自抱着舍楞带血的战袍偷偷唱出的为恋人送“葬”的歌;第三乐章中娜仁高娃决定放逐自己离开部落时,由舍楞和娜仁高娃及女生合唱完成的寻找和不舍的歌;第四乐章中娜仁高娃牺牲后以合唱形式唱出的象征她崇高奉献精神的歌。《情歌》出现在这三处娜仁高娃内心成长的关键节点,让观众在看到娜仁高娃的同时也听到了她的心声。
4.1.1歌词分析
单从歌词分析,《情歌》是一首阿妹向阿哥表达爱意的歌曲。“送哥,送到太阳升,送哥,送到星儿落”,阿哥要去远方,阿妹一直送一直走一直舍不得,这短短的两句从时间的“长”形象的传达出离别的不舍。“叫声远行的人儿呦!阿妹,阿妹,有话对你说。”确实要分开了,阿妹不得不深情的告诉阿哥,虽然你我距离上将分开,可是阿妹的情永远不会和你分开。就像草原与小河、小河与清波、清波与饮水的马、牧马的人与悠长的牧歌,“如果你是……我就化作……”这一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排比,充分运用了草原民族生活中的意象进行比喻,灵动的写出阿妹和阿哥永远都相伴在一起,这样亲密无间的情意,就像牧民的生活自然又美好。茫茫的草原上有一条弯曲的小河,小河上荡漾着徐徐的清波,喝水的马亲吻着小河荡起层层清波,牧马的人唱着悠长的牧歌,这牧歌带给牧马人无尽的快乐。
音乐论文参考
.........................
第五章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歌剧《苍原》的历史文化背景、剧本结构以及娜仁高娃咏叹调音乐分析,结合已有文献中提出的娜仁高娃角色扮演的经验总结,尝试借鉴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从中找到女主角娜仁高娃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矛盾,帮助丰富表演的内心体验,为在表演中像角色一样思考提供心理学依据。根据角色塑造的研究结果提出在音乐会演唱咏叹调《情歌》时,不应局限于歌剧某一具体情节,要在娜仁高娃整体形象的基础上对《情歌》进行演唱,最后根据《情歌》音乐特点,对音乐会舞台实践中的情感和演唱技巧进行了细致的探究,提出笔者演唱时的设计和感悟。
在论文写作中,笔者翻阅土尔扈特东归的相关史料,被执着坚韧的东归精神深深震撼。在整理歌剧《苍原》编剧、作曲家、导演、指挥、娜仁高娃扮演者的相关文献时,被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和严谨态度所蛰伏。在学习心理学人格理论时开阔了眼界,认识到知识学习的广度对本专业提升的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的积累,在演唱《情歌》的实践中,娜仁高娃的形象逐渐清晰,她勇敢热情,渴望爱情,不畏惧困难勇于承担,在一次次逆境中成长。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加深了笔者对歌剧《苍原》艺术价值的认识,并且对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和《情歌》的演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