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演奏的“指法差异”探析——以河北、山西两种指法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10582 论文编号:sb2023121418101851584 日期:2023-12-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文选择笙在独奏中使⽤⼈数较多的传统圆笙的河北、⼭⻄两种演奏指法进⾏深⼊探析,从⾃身演奏经验和⼼得及⼈体机能学等⻆度进⾏研究,进⼀步丰富理论成果,总结其优点和差异,希望能在新时期为笙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让“笙”这件悠久的乐器得到⼴泛的保护和传承。
第⼀章笙的简述
第⼀节笙的历史传承
笙作为中国传统吹奏乐器,有着源远流⻓的历史。关于笙的起源,秦汉时的《世本》中有云:“随作笙”①,《礼记·明堂位》中记载:“⼥娲⽒之笙簧”②。但这些都是传说中的⼈物,不可作为凭据。但最早在虞舜时期有笙的明确记载:《尚书·益稷》中有云:“笙镛以间”③。在历史上⼈们通过使⽤不同的单字来区分笙的⼤⼩种类并记载笙的使⽤和发展,殷代的甲⻣⽂《尔雅·释乐》中有云:“⼤笙谓之巢,⼩者谓之和”和⼜名“龢”是后世笙的前身。在战国到汉代的⽂献中,郑⽞在《周礼》中注:“竽三⼗六簧,笙⼗三簧。”④《诗·⼩雅·⿅鸣》中有云“吹笙⿎簧”⑤;以此可以看出笙在当时已经很流⾏了,湖北省随县曾侯⼄墓出⼟的笙是⽬前已知发现历史最早的,笙在春秋战国时期被视为极为重要的乐器,战国初期笙由笙⽃、笙管、笙簧三个部分组成,笙⽃中⾳位的排列为椭圆形,笙管和簧均为⽵制,在每根笙管上均设有按⾳孔,并且通过观察按⾳孔的朝向:右数第三、第四根管,能够⼤致推测出笙在战国时期的演奏指法:将⻝指插⼊笙的内侧进⾏演奏。在之后的由湖南⻓沙汉⻢王堆出⼟的笙,其形制与前者出⼟的笙基本⼀致,由此判断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的笙演奏⼿法具有传承性。

音乐论文参考
音乐论文参考

.............................
第⼆节笙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后,笙演奏家们纷纷开始对笙本身进⾏改良,其中的代表⼈物之⼀:胡天泉先⽣根据演奏艺术的需要,将笙这⻔乐器从⼗七管⼗三簧的⾮“满簧”乐器改良为⼗七管⼗七簧,其次⼜把笙的⾳域从⼀个⼋度扩展为两个⼋度加两个⾳,研发出的“⻢蹄形”⼆⼗⼀簧传统圆笙。随着笙艺术发展的⽅兴未艾,笙演奏家们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不断改进和完善,出现了⼆⼗三簧圆⽃笙、⼆⼗四簧圆⽃笙、⼆⼗六簧圆⽃笙、⼆⼗七簧圆⽃笙等,为笙作品的诠释和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基础。随着⺠族管弦乐团的兴起,对笙的形制和⾳域有了更⾼的要求,因传统笙⽆法满⾜半⾳、调式等问题,笙演奏家和笙制作家们⾸先研制出了三⼗⼆簧键笙,改圆笙⽃为⽅笙⽃,扩⼤⾳域,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半⾳规整排列的三⼗六簧键笙,并逐步扩展其⾳域⾄三⼗⼋簧、四⼗⼆簧键笙,根据⾳域特点研制出乐团中⼴为使⽤的中、次中、低、倍低⾳笙等。另外牟善平、翁镇发、徐超铭先⽣研发出传统的“⻢蹄形”加键三⼗七簧圆笙,这些笙的特征是:留存传统演奏⼿法,赋予传统笙更多的⾳域,为笙演奏家们提供灵便性。
各类笙的研发出现,使得笙的⾳域、⾳乐内容、创作⻛格也不断扩充,改良了笙的⼯艺降低笙的重量,使笙越发得到⼤众审美的认可,促进了笙的普及和发展,使⼀直以来仅为伴奏乐器⻆⾊的笙,能够以独奏的⻆⾊登上舞台,加强了笙的艺术表现⼒。
............................
第⼆章河北指法和⼭⻄指法的探析
第⼀节河北指法及其运⽤
通过对笙制作师赵宏亮先⽣采访得出,⽬前河北指法和演奏⼿法普及较为⼴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和海外例如新加坡等地区。并且河北指法在历史上有记载,根据《⽂庙礼乐全书》卷四中吹笙法的⽂献有记载:“吹笙法:如吹合字,⽤右⼿中指单按第⼗四管⻩钟律外孔,余皆开四字⽤右⼿⻝指单按第四管太筷律内孔,余皆开;⼯字亦⽤右⼿⻝指按第三管姑洗律内孔,余皆开;上字⽤右⼿⼤指按第⼆管仲吕外孔,余皆开;尺字⽤右⼿中指按第⼗五管林中外孔,余皆开;⼯字⽤左⼿⼤指按第七管南吕外孔,余皆开;凡变⽤右⼿⼤指按第五管应钟外孔,余皆开......”①对⽐可以看出此处描写应为河北指法。由此可以判断出河北指法的特点及⼿指的按孔分配相对⽐较合理,⼿指的负担相对平均。近代以来,河北笙的⾳域虽然从⼗七簧逐渐发展为⼗九簧圆笙、⼆⼗⼀簧圆笙和⼆⼗四簧圆笙等,但河北指法在⼿指分配上仍保留的⼀致的特⾊。包括翁镇发、牟善平、徐超铭先⽣基于传统的“⻢蹄形”研发的加键三⼗七簧圆笙,也是属于河北指法的特⾊。
下图为笙制作师赵宏亮先⽣提供的⼆⼗七簧传统圆笙的河北⾳位图,其特点为右⼿的⻝指伸⼊“⻢蹄形”笙内,其⾳位与指法特点为,右⼿⻝指需要负担1、19、20、21、22⾳位的这五个⾳,右⼿⼤拇指需要负担2、3、4、5⾳位的⾳;左⼿⼤拇指负担6、7、8⾳位以及加键23;左⼿⻝指需要负担9、10、11、12⾳位的⾳;左⼿中指需要负担13⾳位以及加键24⾳位的⾳;左⼿⽆名指需要负担14⾳位以及加键25⾳位的⾳:右⼿⽆名指需要负担15、16⾳位以及加键26⾳位的⾳;右⼿中指需要负担17、18⾳位的⾳,17号⾳位有备⽤笙苗⽤来替换,以此来实现扩充笙的⾳域。两⼿的⼩拇指和⼿掌负责维持笙的平衡和分担笙⾃身的重量。

音乐论文怎么写
音乐论文怎么写

..............................
第⼆节⼭⻄指法及其运⽤
⼭⻄指法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胡天泉先⽣、闫海登先⽣等⼈。其中胡天泉先⽣作为笙这⻔乐器的领军⼈物,于1934年出⽣于⼭⻄忻县的⼀户艺⼈家中,从⼩受⼭⻄⺠间⾳乐⽂化的熏陶,在⽗辈的指导下学习各类吹打乐器,1953年进⼊部队后,创作了《凤凰展翅》这⾸作品,这也是笙的第⼀⾸独奏乐曲,改变了笙多为伴奏、合奏的表演形式,为笙这件乐器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通过对笙制作师赵宏亮先⽣的采访得出,原先⼭⻄指法和演奏⼿法流传于⼭⻄、陕⻄、内蒙古和⽢肃等地,后经由胡天泉等先⽣的发展,在北京、天津等地也⼴为流传。⼭⻄指法在历史上也有所记载,根据清《⽂庙礼乐志》⽂献介绍的吹笙⽅法:“凡吹合字,必吹六字,以取清中相合;以左⼿⻝指及中指按其孔,众皆开。如吹⼗⼆管六字,⼜兼按⼗三管⼩六吹之。第四管、第⼋管、第⼗⼀管为太簇律,⽤右⼿⻝指及左⼿⼤指、⻝指按其孔,则四字应;第⼀管、第三管、第⼗管为姑洗律,⽤右⼿⻝指、⼤指,左⼿⼤指按其孔,则⼀字应;第⼆管、第⼗三管为仲呂律,⽤左、右⼿⼤指按其孔,则上字应:第⼗⼆管、第⼗五管为林钟律,⽤左⼿⻝指、中指按其孔,则尺字应;第三管、第七管、第⼗⼀管为南呂律,⽤右⼿⼤指,左⼿⼤指、⻝指按其孔,则⼯字应;第五管、第六管、第⼗管为应钟律,⽤右⼿⼤指,左⼿⻝指、⼤指按其孔,则凡字应……第四管、第⼋管、第⼗⼀管为清太律,⽤右⼿⼤指,左⼿⼤指、⻝指按其孔,则五字应。”①对⽐可以看出此处描写应为⼭⻄指法(⼗七簧笙),⽂中记载的⼗七簧笙中⼭⻄指法的特点是右⼿只提到了⼤指和⻝指,将笙本体的重量依靠在右⼿⼿掌部分。这种指法增强了左⼿⼿指的灵敏度。
..........................
第三章笙发展的思考.......................................8
第⼀节河北、⼭⻄指法的异同分析..................8
第⼆节对笙的传承和发展的思考...............................8
结语..................................10
第三章笙发展的思考

第⼀节河北、⼭⻄指法的异同分析
在独奏作品演奏时,使⽤河北指法、⼭⻄指法都能够完成诠释笙的曲⽬作品,但两种指法诠释同⼀作品时,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在《凤凰展翅》这⾸作品中,笔者在演奏中发现使⽤⼭⻄指法或者河北指法都能够完成该作品,但是⾯对胡天泉先⽣在作品使⽤的三六度和⾳,使⽤⼭⻄指法演奏时⼿指的压⼒负担和便利性明显⽐河北指法占优,使⽤⼭⻄指法的灵敏性也能够明显区别于河北指法。
从上⽂中可以看出,⼭⻄、河北两种指法均是建⽴在“⻢蹄形”笙⽃的基础上,只不过在⾳位的分布和⼿指的运⽤上有所不同。河北指法的优点在于除双⼿⼩指外其余⼿指头的负担压⼒基本均匀,能够保持双⼿保持平衡,但河北指法中双⼿的⼩拇指的使⽤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参考⻄⽅钢琴的指法运⽤,将⼗根⼿指全部运⽤起来,将每根⼿指充分发挥其作⽤,进⼀步减轻其他⼿指的压⼒问题。⼭⻄指法⽬前流传于⼭⻄、陕⻄⼀带,笙制作师赵宏亮先⽣表示,⽬前⼭⻄指法在全国的运⽤⼈数要明显少于河北指法,但其优点是不容置疑的,⼭⻄指法的特点在于,将右⼿的三个⼿指:⻝指、中指、⽆名指插⼊“⻢蹄形”笙内,通过笔者演奏使⽤发现,和河北指法的⼀根⼿指插⼊相⽐,三根⼿指⾃然弯曲插⼊笙内,⼿指按笙管内侧的⾳的灵敏性要⽐河北指法有⼀定的优势,⽽且和河北指法相⽐,⼭⻄指法将右⼿⼩拇指安排按孔任务,这确实对笙的科学全⾯发展有⼀定的帮助,但⼭⻄指法中左⼿只运⽤了⼤指、⻝指、中指三根⼿指,⽆名指和⼩拇指仅仅⽤作了维持笙的平衡,⽀撑笙的本身重量,这⽆疑会使得笙的重⼼偏左,这类分布排列⽅式使得左⼿负担压⼒增⼤。
............................
结语
与众多的中国传统⺠族乐器相同,笙在漫⻓的历史⻓河中,其⾳位、形制、指法也进⾏了不断的演进变化,从最初的宫廷⽤乐到流传于⺠间;从⼗七簧笙到⼗七簧⾮“满簧”笙的使⽤,⾄今,笙已经研制出各式各样的笙,传统圆笙也逐渐扩⼤⾳域⾄三⼗六簧等。笙艺术已然度过了低潮,呈露出欣欣向荣的局⾯。但是,由于传统圆笙的⾳位排列和特定指法,使笙乐器本身的发展和笙艺术的普及遇到了⼀定程度的阻碍。展望我国笙艺术事业发展的未来,笔者就笙演奏指法的发展和改⾰问题进⾏思索,并对该问题有⼀些粗浅的建议。
关于笙的河北指法和⼭⻄指法,现阶段并不能说某⼀指法就可以取代别的指法,指法的⾰新并不是⼀蹴⽽就的,指法的演变有着历史和地域的传承,在这⽅⾯,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汲取其他的中国传统⺠间乐器的优点⻓处,并且吸取⻄⽅乐器⾥⼿指运⽤的特点,将每根⼿指的负担合理分配,在保证⼿指灵活性的基础上,根据笙的特⾊和⾳体系,建⽴笙的⾳位排列⽅式,⼒求在满⾜科学化、合理化、满⾜⼈体机能学的前提下,能够循序渐进的实现笙演奏指法的规范统⼀!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音乐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