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卡浪漫曲《云雀》的音乐风格及演释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14525 论文编号:sb2023091311463851004 日期:2023-09-1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笔者希望本文的论述可以为广大声乐学习者及爱好者提供关于俄罗斯浪漫曲作品学习及演唱的理论依据,同时为世界音乐共融,中国声乐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俄罗斯音乐之父—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一)音乐中成长的格林卡
格林卡作为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成长在俄罗斯一个条件富裕的地主家庭,这是一个有着美好自然风光和充满优美音乐的地方。格林卡的自传《札记》中有大量的材料记载了他童年时期就深受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熏陶,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格林卡的民族音乐创作。说起格林卡音乐创作的源泉,起始于格林卡的舅父。舅父的庄园有一支农奴乐队,该乐队经常演奏西方优秀作曲家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经典音乐作品。格林卡的自传中写道“舅父家的农奴乐队令我欣喜万分,晚宴时乐队时常演奏俄罗斯音乐,正是童年时代所聆听到的这些音乐,促使我对俄罗斯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旋律朴实、极具特色的俄罗斯民歌令他对民族音乐心往神驰。
格林卡自幼便开始学习钢琴、小提琴,这也为其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14岁时格林卡就读于圣彼得堡的贵族学校并对作曲、钢琴及音乐理论进行较为正规的学习。毕业后他重返故乡并指挥了一支本土的小型乐队,演奏莫扎特、海顿等人的作品。在他20岁时,格林卡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并结识了许多音乐界、文艺界的朋友,其中包括对他影响深远的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在与普希金交流的过程中,他受到了思想上的启发及艺术创作上的熏陶。与此同时,俄罗斯十二月党人在当下的社会民主运动和爱国主义思想,唤醒了蕴藏在格林卡内心深处的民族音乐思想,并迸发出创作民族音乐的想法。1830-1834年间,格林卡多次旅欧进行音乐游学并寻找创作灵感,他致力于创作出“题材和音乐都是民族的”的俄罗斯音乐作品,他深知要创作出色的民族音乐作品,局限于单一民族文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顺应时代背景并与西方先进的作曲手法相结合。在格林卡音乐游学期间结识了众多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作曲家柏辽兹、贝利尼等人,并学习了西欧作曲理论技巧。随着格林卡阅历的不断丰富、对音乐的不断深造,1834年,格林卡创作出他的第一部歌剧作品《伊万·苏萨宁》,这部歌剧表现了俄国人民英勇奋战、自我牺牲等民族精神,奠定了俄罗斯歌剧的基础。1834-1839年间,格林卡来到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家继续深造学习,这一时期他创作出许多传唱至今的优秀作品,如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以普希金诗词谱写的浪漫曲作品《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北方的星》等等。1844-1856年间,格林卡来到西班牙并几乎游遍整个国家,西班牙民间音乐深深吸引着他,在此期间创作了著名的管弦乐曲《西班牙序曲》幻想曲《卡马林斯卡亚》等。格林卡在1857年病逝在柏林。
..........................
(二)浪漫曲创作中的格林卡
浪漫曲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的“romance”,这一体裁通常采用著名文学家的诗词来谱曲,其曲调悠扬,充满抒情色彩,而格林卡浪漫曲的旋律中蕴含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色。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的文化发展无论是文学领域或是艺术领域都取得了耀眼夺目的成就。在音乐方面格林卡便是杰出代表之一,他的音乐创作摆脱了模仿的因素,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并以独特新颖的表达形式开启了音乐创作的新纪元,为俄罗斯后世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格林卡一生创作了80余首浪漫曲,大多旋律优美,调性丰富,具有多样性的风格特征。格林卡在浪漫曲体裁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创作初期(19世纪20年代):受时代背景的影响,该时期格林卡的创作既有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如《别唱吧,美人》。也有充满俄罗斯民间音乐特色的作品,如《秋之夜》、《不论我看向哪里》。该时期的音乐创作使格林卡逐步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创作中期(19世纪30年代):该阶段格林卡游学于欧洲各国学习先进的作曲技术,充分吸收欧洲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优秀音乐文化成果。在此基础上,将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题材融入其中,运用俄罗斯本民族语言创作出如《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北方的星》等一批杰出浪漫曲作品。这些作品在俄国城市浪漫曲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摒弃了以往的伤感主义基调,形成具有抒情性、明朗性、格林卡独特风格的浪漫曲。创作晚期(19世纪40-50年代):格林卡创作了声乐套曲—《向彼得堡告别》,这也是他艺术创作生涯中唯一的声乐套曲,至今传唱度依旧极高。《向彼得堡告别》中的12首浪漫曲融入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等各个国家的民歌题材与调式,结合当时俄罗斯社会的大背景,格林卡将艺术创作与英雄主义相结合激发了群众的共鸣,戏剧性、民族性、抒情性的巧妙融合该时期格林卡的浪漫曲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
二、浪漫曲《云雀》之音乐分析
(一)从声乐形象到旋律技法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格林卡创作了一部具有英雄史诗性的声乐套曲《向彼得堡告别》,这是格林卡在浪漫曲领域创作晚期的作品,该声乐套曲的词作者是库科利尼卡,但创作背景与普希金的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息息相关。套曲中的十二首浪漫曲包含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民族音乐风格和民族调式。《云雀》这首浪漫曲旋律取材于俄罗斯民歌,描绘了作曲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对爱情的向往。歌曲的歌词与文学诗歌紧密相连,作曲家根据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景观环境、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来选择合适的调式调性及音乐风格。与其他浪漫曲不同,《云雀》是一首旋律朴实的浪漫曲,极具俄罗斯民间音乐特色,乐曲运用e小调和G关系大调,四度上行渐进,采用一段体结构的分节歌形式,速度适中。由于民间歌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单一性,所以格林卡在分节歌的基础上从力度、速度、音乐色彩等方面进行加工润色,使其成为传唱至今的优秀作品。
《云雀》由引子、A段、间奏、A1段、尾声五个部分组成。乐曲的引子部分前五个小节就紧扣主题,整体音区在高音区并运用双倚音技巧模仿“云雀”娓娓动听的叫声,左手在小字一组采用柱式和弦与右手在高音区的旋律部分遥相呼应,勾画出云雀在高空飞翔,祖国山川秀美的美好画面,十分引人入胜。引子部分左手和弦为主下属交替进行,随着音乐的流动,旋律部分“云雀的叫声”越来越高,和弦密度也由宽到密,预示着乐曲主体部分的到来。

音乐论文参考
音乐论文参考

...............................
(二)从民谣形象到浪漫表现
1.民族性与时代性相交融
民族性与时代性相交融是俄罗斯浪漫曲的特点之一。民族性是俄罗斯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独树一帜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其音乐创作的优良传统。时代性则体现在不同社会背景环境下浪漫曲除了表达歌曲本身的音乐情绪还透露着博大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内涵。在俄罗斯杰出作曲家们的创作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巧妙融合使俄罗斯浪漫曲极具艺术价值。
格林卡作为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之父,其浪漫曲创作大多取材于本民族元素。浪漫曲《云雀》作为声乐套曲《向彼得堡告别》中别具特色的作品之一,在旋律方面,作者在借鉴了欧洲先进作曲技法的同时,对民间音乐进行收集并运用到歌曲创作中,作品采用简单质朴的民间曲调。调式方面,采用俄罗斯民族音乐常用的自然小调为主,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发展会出现平行大小调转换、离调等处理手法。歌词方面,这首声乐作品采用了俄罗斯诗歌,从结构,韵脚等方面都体现出俄罗斯民族语言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浪漫曲《云雀》在语言、歌词、旋律以及调式调性,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作品民族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田野风光的热爱之情。
.................................
三、浪漫曲《云雀》之演唱分析 ......................... 13
(一)“旋律朴实”的浪漫曲《云雀》 ................... 13
(二)“琴声和鸣”的浪漫曲《云雀》 ...................... 14
结论 .................................. 17
三、浪漫曲《云雀》之演唱分析

(一)“旋律朴实”的浪漫曲《云雀》

音乐论文怎么写
音乐论文怎么写

浪漫曲《云雀》是一首旋律朴实简洁、歌词富有诗意的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从声乐演唱的角度来看,艺术歌曲是歌唱者过渡到歌剧演唱的必经之路,是声乐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发展,除了意大利艺术歌曲、德奥艺术歌曲,俄罗斯浪漫曲逐渐登上舞台。《云雀》这首浪漫曲要求演唱者气息的控制、情感上的把握、声音强弱对比与旋律的连贯性相结合。
此曲音域大都在中高音区,中高音区是歌曲演唱最基础、最重要的声区,要求演唱时注意气息的控制,引子部分在高音区模拟云雀的啼鸣声把歌者带入到天地山水辽阔无垠的意境。
作品的演唱旋律部分乐句之间衔接紧密,表达了一种连绵不绝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演唱过程中要保持呼吸的流畅性,以情带声渲染意境。浪漫曲《云雀》旋律没有较大起伏,需演唱者用饱满的情绪来演绎,注意旋律走向和语言的准确。乐曲在开头的第一个音就在小字一组的B,在发声前需要演唱者做好准备,想好旋律的音高保证音准,同时要将身体放松确保气息真正的沉下来,在两者保持统一的前提下发声。第6-13小节应用均匀的气息唱出轻盈且线条流畅的大乐句。需要注意6小节处的音乐表情术语“semlice e con molton anima”意思是“单纯且非常富有感情地”,因此要注意旋律中八分音符的停顿,此处可以短暂的“偷”一口气为接下来的情绪表达提供充沛的动力,但不要有明显的断句感而破坏了乐句的完整性。14小节起,旋律逐渐进入乐段的高潮,一个五度跳进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F,此处的“a piema voce”意为“用饱满而丰富的声音”,可见这里音乐色彩动力更强,在演唱时需要演唱者腔体充分打开,充分调动情绪。同时也要注意气息在支撑的同时不能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向上浮动。发声时声带不能可以躲避,嗓子呈放松状态,用气息推动着声音在头腔产生共鸣。第18-21小节和第22-25小节是同头异尾的两个乐句,歌唱时要根据谱例的力度标记准确演唱出强弱特点,用腹部发力控制声音的层次感,使声音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
.............................
结论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是俄国著名的音乐大师,毕生致力于俄罗斯民族音乐创作。他曾多次游学于西欧各国学习先进作曲技法并融入民族特色,使俄罗斯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独树一帜。浪漫曲作为其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充分将将诗词、旋律、钢琴伴奏三者巧妙的融为一体,展现了俄罗斯浪漫曲的迷人魅力。本文以浪漫曲《云雀》为例,从音乐内涵、演唱实践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到这首作品以本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以现实生活和风景为内容,并结合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调式调性充分诠释作品的民族性特点。在演绎这首作品时,除了对其艺术价值进行研究,艺术烘托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准确恰当的音乐陪衬能够帮助歌唱者更好的表达对歌曲意境及音乐风格的理解,从而增强浪漫曲的演绎效果。也就是说诗、乐、声三者完美的融合才能更加充分体现浪漫曲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