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世纪兰迪尼终止的探讨——历史与演变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3263 论文编号:sb2024011711421551784 日期:2024-02-1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文以历史为主线,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整个13、14世纪有关兰迪尼终止的历史脉络以及演变过程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从而为了解兰迪尼终止探索出新的路径。
第一章 兰迪尼与兰迪尼终止萌芽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兰迪尼与兰迪尼终止
弗朗切斯科.兰迪尼(Francesco landini)在意大利的菲耶索莱(Fiesole)出生,是其曾孙克里斯托弗.兰迪尼(Cristoforo Landini,1429-1498)在《爱的故事》中被记录下来。至于兰迪尼的出生年月则不确定,费蒂斯(Fetis)给出的是1325年,而皮罗塔(Pirrotta)认为是1335年。兰迪尼是自音乐学科诞生以来研究最为广泛的中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是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新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实力与智慧凌驾于所有同代人之上,不仅精通作曲、器乐演奏与修造,还对诗歌、哲学、文学、设计都有较深的研究,是一位多才多艺且各个方面都精通的人才。兰迪尼之所以对艺术具有极高的天赋,部分原因来源于他的父亲,兰迪尼的父亲是一位画家,名叫雅各布.达.卡森蒂诺(Jacopo del Casentino,1310-1349),是14世纪上半叶佛罗伦萨的杰出画家,是乔托画派的一员,也是佛罗伦萨画家协会的联合创始人(在1339年)。卡森蒂诺在绘画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兰迪尼幼小时期在父亲的引导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在歌曲创作方面,兰迪尼也是十分娴熟,据说没有他不擅长的领域,还接受了相当高水平的通识教育,比如文学、哲学等。对于“兰迪尼”的由来,根据皮罗塔的说法,是来自弗朗西斯科的祖父兰迪诺·迪·曼诺(Landino di Manno),在父亲和儿子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或许也可以追溯到1289年之后的普拉托维奇奥(卡森蒂诺)。
13世纪80年代佛罗伦萨的音乐深受法国音乐的影响,因此当时兰迪尼创作的音乐来源和风格都源自法国,在兰迪尼早期的音乐创作风格中,就体现了一种很有法国特色的音乐记谱法。兰迪尼音乐手稿来源,最早是来自两部法典,分别是“panciatichano”和“squicalupi”,其中后面一部是所有音乐手稿中最辉煌的,收藏了兰迪尼现存作品154首中的145首,但其中有三件有15世纪早期的器乐版本,这些手稿大部分收藏在佛罗伦萨国家图书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

音乐论文怎么写
音乐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兰迪尼终止萌芽的历史背景
研究13、14世纪兰迪尼终止形成之前首先需要去了解诱发兰迪尼终止形成的历史背景,即多声音乐发展以来音程协和理论、调式理论的发展。兰迪尼终止其实只是终止式在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产物而已,六度反向进行到八度的声部进行以及作为终止式所包含的调式理论,都需要从13世纪之前的“音程协和理论的发展”以及“调式音乐理论的发展”两个方面去探究。
协和音程观念是早期多声音乐的支撑点和本质所在,也是早期多声音乐著述的理论立足点。要探究音程协和理论,我们需要追溯到古希腊的协和理论,音程协和理论最早是由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年)提出来的。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的和谐与宇宙星际的和谐秩序相对应,即宇宙万物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和谐”是一定数的比率,并提出将音乐纳入他的以数为中心,对世界进行抽象解释的理论之中,完美的数的比率是“和谐”成立的必要条件。毕达哥拉斯通过实验,简单的在以数字“4”以内比例进行调整发音,通过调整弦长来获得音高,实验结果发现纯八度音程出现在弦长为2:1,纯五度音程出现在弦长为3:2,纯四度音程出现在弦长4:3。因此毕达哥拉斯就认为纯八度、纯五度、纯四度是最协和的音程,这也是最开始的协和音程的由来,并一直持续到中世纪。在这之后,阿里斯多赛诺斯(Aristoxenus,约公元前4世纪左右)在毕达哥拉斯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将其理论深入到实际听觉中。阿里斯多赛诺斯根据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协和音程,提出以协和的纯四度或纯五度音程为框架的四音列是旋律的基础,旋律的发展要建立在四音列的基础上进行。
............................
第二章 13世纪兰迪尼终止的孕育 
第一节 孕育于迪斯康特与克劳苏拉
前面在音程协和理论中提到,奥尔伽农经过多次演变,在音程关系、进行方向上与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奥尔加农从初期的严格、平行进行逐渐变得更加自由。在乐句终止的过程中,不仅出现“五度—八度”、“四度—同度”的终止进行,同时还出现“六度—八度”,这在当时对终止式的演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其明确了相对不协和音程向完全协和音程进行的终止形态,这一重要的进展拉开了兰迪尼终止雏形孕育的序幕。
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奥尔伽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另一些多声音乐,比较常见的是迪斯康特和克劳苏拉。迪斯康特一词是在12世纪由希腊语“diaphonia”直接翻译或通过类似的构词法出现的,其意思是“分开唱歌”,其本质是奥尔伽农的一种新形式,与之前奥尔伽农的本质区别在于:迪斯康特重视声部之间的反向进行,较多的使用三度、六度音程。迪斯康特本身不是一种音乐形式,而是复调作品中的一种技巧而已,是一种即兴创作双声部复调的技术,形式上是平衡的短语形状,主要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主声部,另外附加一个、两个或者三个声部的多声形式,并以节奏模式统辖全体声部。
简单的迪斯康特(Discant simplex),是一个主声部附加另一声部构成,声部之间主要是基于不完全协和音程(小三度、大三度和大六度)与完全协和音程(同度、纯五度、纯八度)之间的进行。如下谱例2-1-1是迪斯康特的二声部复调作品,选自廷里托里(Johannes Tinctoris,约1435—约1511)的《对位艺术的自由》第三册中的谱例,研究发现在第二小节出现了小六度反向进行到纯八度,这两个声部构成的简单多声音程之间的进行,像这种不完全协和音程到完全协和音程的进行已经非常常见,在乐句停止的时候会出现这种进行,为兰迪尼终止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
第二节 孕育于康都克图
随着多声音乐的发展,新形式的声乐作品逐渐产生,在迪斯康特之后,主要有康都克图。首先多声部的康都克图起源于12世纪末的法国南部,主要存在于巴黎作曲家创作的《巴黎圣母院》中。大约在1160年—1240年之间蓬勃发展,经过短暂的繁荣之后,在13世纪下半叶被赞美诗所取代。康都克图其实就是在迪斯康特技巧上的进一步发展,但康都克图跟迪斯康特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主旋律是作曲家自由创作的,首先创作动听的旋律,然后将其作为主声部旋律基础,在主旋律基础上添加其它声部,这也使多声部音乐从借用外来旋律素材的模式中摆脱出来,为多声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先河,这也是康都克图区别于这时期其他多声音乐形式最根本的特征。康都可图一般是二至四声部,常见于三声部,对位节奏较为统一规整,其织体特点类似于迪斯康特,但比起迪斯康特来说更规整,各个声部节拍基本相同,除此之外,康都克图每个声部都唱歌词,且各声部的歌词都一样。
如下谱例2-2-1所示,在乐句结尾的时候发现外声部的“d1”和“b1”反向进行到纯八度的“c1”和“c2”,且内声部的“f1”大二度上行到“g1”,三个声部之间的音构成类似减三和弦的第一转位。在这首康都可图的作品中,可以发现此时三度叠置的和弦形态逐渐明晰了起来。

音乐论文怎么写
音乐论文怎么写

.............................
第三章 14 世纪兰迪尼终止的历史与演变 ............................ 31
第一节 14 世纪法国音乐中兰迪尼终止的使用 ............................... 32
(一) 菲利普.德.维特里 ........................... 32
(二) 纪尧姆.德. 马肖 ...................................... 34 
第四章 文艺复兴之后兰迪尼终止的衰退以及使用 ............................ 67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兰迪尼终止的衰退 ................................ 67
(一) 勃艮第乐派 ............................... 68
(二) 佛兰德乐派 .................................... 74
结语 ..................................... 93
第四章 文艺复兴之后兰迪尼终止的衰退以及使用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兰迪尼终止的衰退
西方音乐历史的车轮逐渐迈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进入文艺复兴后的多声音乐,无论在纵向结构、横向进行及各方面都具有一定规范的调式和声状态。而“兰迪尼终止”在经历14世纪被确定并规范后,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依旧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调式的结合更加的密切,为16世纪末进入大、小调和声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指从1450年—1600年左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文艺复兴早期(1450—1490年)、文艺复兴中期(1490—1560年)、文艺复兴晚期(1560—1600年)。
文艺复兴早中期的法国和意大利音乐已经逐渐开始衰落,在这一时期并未出现杰出的作曲家,反之,14世纪沉默的英国音乐,到了这一时期逐渐突显出来。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勃艮第乐派下的约翰·邓斯泰布尔(John Dunstable,约1390—1453)、纪尧姆.迪费(Guillanme Dufay,约1400-1474年)、吉尔.班舒瓦(Gilles Binchois,约1400—1460年),以及佛兰德乐派下的约翰内斯.奥克冈(Johannes Ockeghem,约1410—1497年)、安托万.比斯努瓦(Antoine Busnois,约1430—1492)、雅各布.奥布雷赫特(Jacob Obrecht,约1450—1505年)等、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 pres,约1440—1521年)、尼古拉.贡贝尔(NicolasGombent,约1495—1560年)、阿德里昂.维拉尔特(Adrian Willaent,约1490—1562年)。

音乐论文参考
音乐论文参考

.............................
结语
兰迪尼终止作为多声音乐以来第一次确定的终止式,对于整个古典主义时期终止式的发展来说犹如一个巨大的弱起,其内在的结构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之后,逐渐演化,变成现在我们熟知的终止类型。通过研究兰迪尼终止的孕育、成型、演化的过程,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古老而神秘的终止类型,补足前人研究的不足。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之后,也可以运用到和声的教学中,在和声教学过程中,不仅了解传统的终止类型,也让更多的人熟知兰迪尼终止的构成,或许对于作曲学习者来说,在其创造的作品中偶尔运用一下兰迪尼终止更能表达其特殊的情感。
兰迪尼终止因名而起,后人为了纪念兰迪尼和这一特殊的终止式,将其命名为兰迪尼终止。兰迪尼终止本身或许并没有那么闪亮,但是在西方多声音乐发展历程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其独特的结构、充满矛盾的构造,对于各种音乐创作的结束来说,不失为一种选择。
本文研究至此,虽不尽善尽美,但相对来说按照清晰的逻辑线条,丰富、补足了前人的研究,不仅如此,还补填了很多史料,让兰迪尼终止这一古老而神秘的终止类型更加的清楚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为研究西方多声音乐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