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文学战争文化心理的隐性书写探讨(1958-1967)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9566 论文编号:sb2025081617300353499 日期:2025-08-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北大荒文学的价值在于其记录了一代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揭示了战争文化心理在和平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通过对历史与文学的反思,我们应汲取其中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力量,同时也应深入挖掘北大荒文学对当代文学创作与文化心理研究的启示意义。
第一章北大荒文学战争文化心理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集体无意识:东北历史文化中的尚武基因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是分析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类共享的、遗传的心理结构,包含了普遍的心理意象和主题,如神话、童话和梦境中的原型意象等。集体无意识不同于个人无意识,它不是由个人经历形成的,而是人类共享的,属于人类集体的心理结构。集体无意识包含了人类普遍共有的原始意象、主题和模式,这些被称为原型(archetypes)。原型是普遍存在于所有文化和个体中的深层心理结构,它们是人类经验的普遍形式,如母亲、英雄、智者、恶魔等。
在东北地区的白龙江神话和赫哲族史诗中所蕴含的战争元素,以及少数民族政权下的军事传统积淀传承,这些都可以视为集体无意识中尚武基因在文化层面的显现。通过对这些神话、史诗以及军事传统的分析,我们能够理解北大荒人民对战争的深刻记忆和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如同一种文化基因,在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民心中传承。
一、秃尾李龙王神话和赫哲族史诗中的战争元素
在中国东北的广袤土地上,流淌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江——黑龙江。远古时期,当时的黑龙江还被称为白龙江。传说在远古时代,大禹治水时期,许多性情凶恶的龙都被制伏了,而有一条白龙侥幸逃到了这里。它身体威武、鳞甲坚固,能够操控风云、常使江水泛滥,冲毁房屋,百姓苦不堪言。人们都惧怕这条巨龙,并称之这条江为“白龙江”。有一年,从山东游来一条只有半截尾巴的黑龙,因其出身姓李,而得名“秃尾巴老李”。它为了保护当地百姓,潜入江中与小白龙搏斗。经过十几个日夜,黑龙击败了小白龙,从此白龙江便改称为黑龙江。
...................
第二节时代运动:现代战争的历练和文艺政策的规约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时代运动的深刻影响如同外部强大的冲击元素,米歇尔·福柯在其权力理论中曾提到权力对社会的塑形作用。福柯指出:“权力无处不在,并不是因为它包含着一切事物,而是因为它来自一切方面。”①
福柯认为,权力不仅仅是政治统治的工具,而是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各种机制如话语、规范和实践来实现其效果。权力不仅限于强制性的控制,更在于它如何渗透到个体的生活之中,塑造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时代的浪潮恰似这种权力,以一种无形却有力的方式对文化心理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
在福柯的权力理论中,权力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
在福柯的权力理论中,权力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一种动态的、生产性的关系,它无处不在,渗透在社会各个层面和个体之间。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期间,权力的生产性表现为全民动员和战争胜利的信心;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权力通过文艺政策的引导,推动了文学创作对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理想的弘扬,同时也对创作的主题和形式产生了规约作用。这两个阶段的变化,反映了权力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动态性和多元性。同时,也说明了权力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
第二章二元对立的战争文化心理在垦荒文学中的主题呈现
第一节征服——对抗:人与自然关系的战争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人对于大自然的观察角度以及感受方式,都能真实地反映出其背后的文化心理特征。目前,学术界针对北大荒垦区文学的探讨,更多聚焦于人内在的自然属性,例如欲望、本性等方面的话题,然而对于人与外部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议题的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我在此仅将讨论范围中的“自然”理解为独立于人类之外、客观存在的大自然。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是敌我二元对立的战争文化心理如何深远地影响北大荒垦区文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述。1950年代初期,随着内战结束,国家建设的重心逐渐转向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战争文化心理并未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退,反而深深渗透进了我国的主流思想体系之中,对后续的国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思维模式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更是延伸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作用之上。
在北大荒垦区,这一影响尤为显著。人们以战争时期的敌我二元对立思维来看待自然,将自然视为需要被征服和超越的对象,试图从精神和技术两个层面战胜自然。在精神的层面,人们渴望超越自然的束缚,将其视为挑战和试炼,以期在征服的过程中证明自身的勇气和智慧。而在技术的层面,人们不断研发新的工具和方法,以改变自然的面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需求。
.............................
第二节吸附——整合:人与社会关系的冲突化
在探讨人与社会关系的冲突化进程中,吸附与整合成为揭示个体与社会互动复杂性的关键概念。当我们将这一理论框架应用于北大荒文学时,能够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与独特价值。它们不仅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动态关系的转变,更凸显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
吸附与整合是人与社会关系冲突化的重要机制。吸附,是个体对新兴社会理念、价值观念的接纳与内化。而整合,则是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将吸附了新理念的个体纳入新的社会结构之中,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北大荒文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个体在吸附过程中的思想转变和情感变化,也可以看到社会在整合过程中的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这种冲突化的进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与文化心理之中。
在北大荒文学中,革命英雄主义的塑造展现了吸附与整合机制的复杂运作。作家们通过对道德、政治立场和行为标准的严格要求,塑造了一系列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形象不仅是社会整合的产物,也体现了个体如何在集体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完成自我超越。与此同时,个体情爱在主流叙事下虽隐而不显,却在垦荒者的日常奋斗中得到了升华,成为服务于集体事业的情感动力。这种情感的转化,既保留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又使得个体情爱得以在主流革命的宏大叙事中得以呈现。女性垦荒者在劳动实践中突破传统性别藩篱,展现出刚柔并济的独特形象。她们通过劳动重新定义了女性价值,塑造出兼具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的新时代形象。这种身份的重塑不仅体现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也揭示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主体性觉醒。
通过对这些维度的深入探讨,本节旨在揭示北大荒文学中吸附与整合机制的多重面向,为理解人与社会关系的动态变化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吸附与整合不仅是社会结构优化的过程,更是人性复杂的张力在文学中的投射。这种多层次的书写,既展现了社会对个体的高度整合,也揭示了个人在吸附新兴理念过程中所经历的思想转变和情感升华,共同构成了北大荒文学中独特的文化心理图景。
.............................

第三章战争文化心理在垦荒文学中的艺术表达...............................49
第一节人物塑造的军事化符号与形式编码.................................49
一、军事符号的文本植入:从视觉隐喻到身份重构.....................50
二、纪律美学的叙事程式:命令执行与节奏控制....................52
结语.......................65
第三章战争文化心理在垦荒文学中的艺术表达

第一节人物塑造的军事化符号与形式编码
战争文化心理在战争中孕育而生,军事战争虽已结束,但其深远影响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垦荒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文化的延续尤其体现在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军队式人物形象谱系。通过对比垦荒文学与战争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发现,长官、士兵和军属等角色在精神气质、行为逻辑乃至价值取向上,都与战争时期的军队群体有着深刻的联系。北大荒文学通过形式化的符号系统与程式化叙事策略,将战争文化心理转化为和平建设的审美表达。这一转化过程既非对战争场景的简单复刻,亦非对军事符号的机械挪用,而是通过符号编码仪式化结构,构建起从战场到垦区的心理映射机制。这种艺术表达的核心在于,它不仅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更深刻揭示了战争文化心理对垦荒者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文节通过军事符号的文本植入、纪律美学的叙事程式以及军属蜕变的仪式化书写三重维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表达体系。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一、军事符号的文本植入:从视觉隐喻到身份重构
北大荒文学中长官型人物的塑造,通过视觉符号、决策逻辑与行为模式的隐性编码,将战争文化心理转化为和平建设的精神资源。北大荒文学借助军事符号的形式化植入,构建起从战场到垦区的身份转换系统。这种塑造并非简单的权威复制,而是在历史记忆与现实需求的碰撞中,完成军事智慧向生产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展现出铁血气质与务实精神的复杂交织。
军事化符号的延续与转化,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形成独特的视觉隐喻。《雁飞塞北》中的党支部书记张兴华时常身着褪色军装,腰系军用皮带,手持军用地图式生产规划图。这些符号并非简单的服饰选择,而是构建起从战场到垦区的身份延续:褪色军装暗示着从战斗英雄到建设先锋的角色转换,军用皮带作为身体规训的具象化符号,其紧绷感既是对纪律的坚守,也隐喻着将军事化效率注入生产实践的决心。而军用地图式规划图则将战略思维转化为生产蓝图,使田间规划呈现出战役部署的严谨性。这种符号移植在《大甸风云》中得到呼应:游致航在暴雨中视察农田仍坚持佩戴“硬胎宽檐军帽”①,其形象与战争指挥官的视觉记忆重叠,通过服饰符号的跨时空挪用,建构起“垦区领导=军事指挥官”的认知等式。这种符号系统并非权力暴力的装饰,而是将战争年代的组织智慧转化为建设时期的管理范式。
............................
结语
近代来,在历经百余年血与火的洗礼后,中国人民带着满身硝烟,开始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和平建设年代,“战争”二字虽已从历史中剥离,但植根于战争时期的文化在和平建设年代依旧深入人心,并熔铸在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中,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战争文化心理。战争文化心理的形成背景表明,北大荒文学中的战争元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东北历史文化、时代运动和个人经历之中。这种战争文化心理的形成,既是对历史记忆的传承,也是对现实环境的反映,成为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与人类精神的重要窗口。
北大荒文学的价值在于其对开拓精神的深刻诠释。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展现了垦荒者如何将战争中的勇气与智慧转化为建设荒原的力量。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在极端环境中创造了奇迹,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更彰显了人类在面对挑战时的无限潜能。通过“征服自然”的豪情、“团结协作”的力量以及“技术革新”的智慧,北大荒文学记录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形象。
当然,文学书写也折射出历史局限性。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北大荒文学在展现激情与理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写作模式上的概念化、模式化与公式化倾向。部分文本围绕“人定胜天”的主题展开对自然的过度征服叙事,往往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这提醒我们应以更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在人物塑造方面,不少作品倾向于将人物简化为革命意志的象征符号,缺乏对个体心理与情感层次的深入挖掘,反映出创作中对人物形象单一化的处理方式。这些局限恰恰彰显了北大荒文学的真实性——它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性与意识形态交织的镜子,为我们理解那个特殊历史阶段的文学表达提供了珍贵样本。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姚鄂梅小说中当代女性境遇书写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文学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78214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