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书信(1927-1948)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585 论文编号:sb2025041616502153227 日期:2025-04-2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分析沈从文建国前期的书信对后期“潜在写作”得以实现的贡献,研究书信的史料价值,还原书报检查制度对沈从文作品的删削,最后通过书信,再现沈从文在婚姻生活中的形象。
第一章沈从文书信概况
第一节整体概况
《沈从文全集》对沈从文书信的收录从1927年开始止于1988年,分为九卷。其中1927年至1948年里未公开发表的书信收录于第18卷中,共计224封。包括胡适致沈从文的书信2封,张兆和致沈从文的书信13封。1949年至1956年9月间的书信、废邮存底、零星日记以及少量供参考的附录收录于第19卷中,共计130封。1956年10月至1960年间的收录于第20卷中,共计173封。1961年至1965年间的收录于第21卷中,共计146封。1966年至1972年间书信收录于第22卷中,共计161封。1966年至1972年间书信收录于第22卷中,共计161封。1972年至1973年间的收录于第23卷中,共计120封。1974年至1976年间的收录于第24卷中,共计128封。1977年至1979年间的收录于第25卷中,共计151封。1980年至1988年间的收录于第26卷中,共计234封。全集共收录书信1467封,数量多且涉及对象繁杂,贯穿沈从文跌宕起伏的一生。
纵观沈从文现存信件的书信时间,1949年前后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949年前书信多为叙事,而在1949年后重在抒情,存量丰富。他将书信作为自己在特殊时期的另类写作,书信记录了他“改业”过程中的种种主观感受,“反右”政治运动中的心情,文化大革命中错综复杂的感受,以及平反后重新融入社会的思想变化过程等。因为数量多,所以主观记录的历史情况也就更为细致。相反,1949年前书信数量因为战争等原因存量相对较少,但是这个时间段却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主要时期,所以值得关注。根据吴世勇编写的《沈从文年谱》,沈从文于1927年8月从香山慈幼院图书馆离职成为完全靠写作谋生的职业作家,可以说这是他主动选择文学事业的正式开端。而1948年12月31日在赠周定一的条幅落款处写下:“三十七年除日封笔试纸”的字样,则是文学写作上的一个转折点。
..........................
第二节时间分期
沈从文书信时间长,选择与他创作同期的书信即1927至1948年的书信,通过编年的形式,纵向对各个时间点的书信数量进行统计,整理出如下表格:
表1.不同时间书信数量表: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二章靠拢与游离:从书信看沈从文的创作心迹
第一节文学青年的道路选择
1923年8月,21岁的沈从文从离开湘西去北京,走投无路的他,通过写信向各方好友寻求帮助,一封《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开启沈从文的文学写作路,书信也由此与沈从文产下不解之缘。沈从文孤身从湘西来到北平,再跟随时代的脚步辗转于上海、北平、武汉、青岛等地。在这个时期,他通过书信抒发自己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爱而不得的苦闷,对创作的不满,对国家动乱的感慨。正是在书信的细枝末节间,我们了解到沈从文初入文坛多元的交往情况,窥见他辗转各地的经历对其创作心理的影响,以及身边的朋友如何带他走上独属于自己的文学道路。
一、辗转各地寻求文学之道
“我想读点书,半工半读,读好书救救国家”②这是沈从文在《从现实学习》中提到去北京求学的原因,这个信念支撑他辗转各地追求文学创作的真谛,国家重造的出路。在五四运动余波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涌入北平,沈从文就是其中一员。沈从文从1923年8月离开湘西,到北京求学,未果而得益于与当时一些在北京的文学青年相识,在董斯秋、陈翔鹤、张采真等人帮助下,沈从文才有机会认识留学归国的徐志摩并得到赏识。由于孙伏园1924年离开《晨报副刊》,沈从文现存最早的作品——《一封未曾付邮信》才得以在此刊物上发表。加上1925年10月《晨报副镌》改为徐志摩主编,身无分文的沈从文才有机会开始创作求生之路。可见沈从文走上文坛的经历不同于其他作家,当时的作家多为大学教授、期刊编辑或者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他们进行文学创作的目的,多是一种业余爱好。沈从文独特的经历造就他独特的创作文风,吸引了一群当时在北京文坛的青年作家,通过他们的引荐帮助,沈从文的作品才得以发表。具体而言,如1925年散文《市集》受到留美归国的徐志摩大为赞赏并转载在《晨报副刊》上,得益于焦菊隐和胡也频将其先刊登在自己主编的《燕大周刊》和《京报·民众文艺》上。通过这层关系,沈从文才接触到当时的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再说沈从文这时的创作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一年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就有60余篇,体裁形式多样。随着作品刊登数量的递增,沈从文于1926年底辞去香山慈幼院的工作,成为职业作家,发表了第一个作品集《鸭子》。
......................
第二节作家办刊的理想贡献
在上海时期(1928-1932)沈从文凭借创作的不断突破,在当时的文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1933年应邀参编《大公报·文艺副刊》,从接任到1935年辞任,沈从文以此为阵地,为构建自己的文学理想,对该期刊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书信中,他交代了自己对于这个报刊的期待,以及寄希望于期刊的原因。在办刊期间,沈从文也遇到一些问题,书信带我们回到历史现场,看沈从文在文学论争中扮演的角色。此外,书信不仅记录了他对文学青年的提携,还有为实现文学理想团结各方的身影。
一、对《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构想
经过上海时期(1928-1932)的文学道路选择,沈从文始终推崇自由主义文学,这也就是他的文学理想。而报刊在文学发展史上,始终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有效工具,是占据文化主导地位一样的存在。故而在接到杨振声邀请后,沈从文便意识到这是一次展露拳脚的好机会,对主管《大公报·文艺副刊》事宜不免期待。在1933年9月23日接手《大公报·文艺副刊》,第二天就在给大哥沈云麓的家信中提到自己的办刊意图,此刊物“皆知名之士及大教授执笔,故将来希望殊大,若能支持一年,此刊物或将大影响北方文学空气,亦意中事也”①即他对此刊物的定位是团结起当时的北方文人,形成影响当时文坛的一个流派。
.............................
第三章 坚守与转向:从书信看沈从文的创作理念 ............................... 31
第一节 创作本质的追寻:从“情绪的体操”到“抽象的抒情” ............. 31
第二节 创作意图的思考:从“自己支配自己”到“重造民族品德” ..... 36
第三节 创作技巧的探索:从“单纯的写下去”到“对文学有信仰” ..... 41
第四章 追问与探索:沈从文书信的价值与意义 ................................... 47
第一节 作为“潜在写作”的一种方式 .................................................. 47
第二节 记录书报检查制度对作品的删削 ......................................... 51
第三节 再现婚姻生活中的沈从文形象 ............................................. 57
结语 ........................................... 62
第四章追问与探索:沈从文书信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作为“潜在写作”的一种方式
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将“潜在写作”列为当代文学研究的关键词之一,称“当代文学史上一直若隐若现地流淌着一股创作潜流,许多被剥夺了写作权利的知识分子留下大批没有公开发表的私人性文字:日记,书信,札记,诗歌,以及有意识的文学创作,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对时代的感受和思考的声音。”①他就把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的这篇手记,称作是潜在写作的滥觞。其中他又将这类写作分为两类,一类是像《缘缘堂随笔》这种有意识的写作,另一类是沈从文在特殊时期从书信、旧体诗、检讨书等文本中透露出来的无意识写作。在1951年至1952年随工作队到四川内江乡下采风期间,沈从文给妻子张兆和写的“川行书简”就是后期“潜在写作”的典范。但我们要看到书信其实一直都是沈从文潜在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后期能够将书信作为一种创作的方式,并被陈思和用“潜在写作”概括,离不开他前期不间断写作私人书信的经历。
书信对沈从文而言有着另类的情感。他一生中曾多次提及书信对其写作的地位,“我一生最得力即能写信。从写信作写作准备,十分有用。”②他认为写信是写作的基础,他刚开始的写作就是以书信体的方式呈现,甚至在其最早的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中直接插入了这封求助信的内容。沈从文对书信写作的价值肯定一直未曾动摇,直至其无法创作时期,仍通过鼓励自己的孩子用写信练笔来强调写信对其他写作的基础作用,并且自己也是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延续文学创作的热情。那么沈从文的书信到底在哪些方面为其他创作起到练笔的效果?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
结语
金介甫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做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绩相等的作家。”①沈从文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自从海外汉学家发掘其价值以来,关于他小说、散文等作品的研究不断丰富。反观史料研究,则还有补充的空间。书信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史料价值。沈从文书信留存量在同时代作家中也算是丰富的,不包括在当时就已经发表的书信,全集的收藏量就达到1467封。这就为沈从文书信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1927年至1948年又是沈从文创作最丰富的阶段,研究这个时间段内的书信,不仅能够为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解读提供依据,还能重返文学事件发生的历史现场,再现沈从文非公开场合的形象,窥探他的家庭婚姻生活。
1927年至1948年是沈从文创作的主要阶段,他在这个阶段里跳脱了“原型湘西”的窠臼,完成了“文化湘西”和“历史湘西”的书写。他在书信里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文学创作观念以及创作困境,因此,通过书信研究,我们可以为沈从文作家作品解读提供一些史料。当然,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不同类型的写作间是存在联系的。书信中不可避免表达了他的一些文学观念,包括对文学本质、创作意图以及创作技巧的独特理解。所以通过研究这个时间段沈从文的书信,我们能更全面的认识沈从文的创作理念,从而还能提升书信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
虽然沈从文书信研究的价值是肯定的,但是还得承认书信研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现在能接触到的文学史料都是经过人为加工过的,史料的真实性就有待考证,还有书信是一个主观色彩很强的文本,这就引起我们的思考,即将书信内容作为佐证材料是否合理,本文只是沈从文书信研究的一种尝试,希望各位前辈学者能够找到沈从文书信研究更合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文学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