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一
摘要 5-6
Abstract 6
1、绪论 9-12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9
1.2 文献综述 9-11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0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0-11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及创新点 11-12
1.3.1 研究方法 11
1.3.2 本文的框架结构 11-12
1.3.3 论文创新点 12
2、区域经济政策效应分析 12-17
2.1 区域经济政策的选择 12-13
2.2 区域经济政策的效应 13-17
2.2.1 调节资源配置 13-14
2.2.2 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14-15
2.2.3 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15-16
2.2.4 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16
2.2.5 加快区域社会进步,振兴科技、教育和文化 16-17
3、融资租赁业运行与经济意义 17-20
3.1 融资租赁及其特征 17-18
3.1.1 在合同期内,所有权未发生转移 17
3.1.2 租赁物由承租人进行选定 17-18
3.1.3 在合同期内,禁止由于单方面原因而解约 18
3.2 发展融资租赁的经济意义 18-20
3.2.1 有利于加快企业乃至国家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8-19
3.2.2 有利于进一步利用外资,弥补本国建设资金的不足 19
3.2.3 可以较好地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拉动投资需求 19
3.2.4 有利于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19-20
4、中外融资租赁“四大支柱”及政策支持比较研究 20-28
4.1 法律制度方面比较 20-22
4.1.1 韩国相关法律制度 20
4.1.2 日本相关法律制度 20-21
4.1.3 中国相关法律制度 21-22
4.2 会计准则方面比较 22-24
4.2.1 关于如何判定为融资租赁 22-23
4.2.2 关于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23
4.2.3 关于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23-24
4.3 监管制度方面比较 24-27
4.3.1 美国对融资租赁的政府监管 25
4.3.2 韩国对融资租赁的政府监管 25
4.3.3 中国对融资租赁的政府监管 25-27
4.4 税收政策方面比较 27-28
4.4.1 美国相关税收政策 27
4.4.2 韩国相关税收政策 27
4.4.3 中国相关税收政策 27-28
5、天津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8-34
5.1 中国融资租赁发展情况 28-30
5.1.1 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历程 28-29
5.1.2 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概况 29-30
5.2 天津融资租赁业发展情况分析 30-34
5.2.1 天津发展融资租赁业的必要性 30-31
5.2.2 天津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现状 31-32
5.2.3 天津为发展融资租赁业所作出的政策努力 32-33
5.2.4 天津融资租赁业存在的问题 33-34
6、推进天津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建议 34-40
6.1 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天津融资租赁业的发展环境 34-36
6.2 发挥政策效应,完善融资租赁的“四大支柱” 36-37
6.3 通过政策刺激多渠道资金支持租赁机构 37-38
6.4 突出支持融资租赁业创新政策 38-40
参考文献 40-42
致谢 42
区域经济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二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8
第1章 绪论 12-20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3
1.2 文献综述 13-15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4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4-15
1.3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理论回顾 15-19
1.3.1 产业结构优化内容与机理 15-16
1.3.2 配第—克拉克定理 16-17
1.3.3 库兹涅兹产业结构论 17-18
1.3.4 霍夫曼定理 18-19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 19-20
第2章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评价 20-30
2.1 总体情况及发展阶段评价 20-26
2.1.1 总体规模分析 20-22
2.1.2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22-23
2.1.3 区域布局分析 23-24
2.1.4 发展阶段分析 24-26
2.2 行业结构状况评价 26-29
2.2.1 按传统分类的行业结构 26-27
2.2.2 按两大类分类的行业结构 27-29
2.3 产业组织结构评价 29-30
第3章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0-35
3.1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 30-32
3.1.1 国际与国内方面的有利条件 30-31
3.1.2 国家政策支持方面的有利条件 31
3.1.3 吉林省发展服务业与推进结构优化的区域性条件 31-32
3.2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与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 32-35
3.2.1 国际与国内竞争的压力 32
3.2.2 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32-33
3.2.3 突出性的区域性问题 33-34
3.2.4 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 34-35
第4章 吉林省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路径分析 35-45
4.1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总体思路分析 35-39
4.1.1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35
4.1.2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35-37
4.1.3 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37-39
4.2 行业间结构调整优化的路径分析 39-40
4.2.1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39
4.2.2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39
4.2.3 加强支柱产业本地配套服务业发展 39-40
4.3 行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的路径分析 40-43
4.3.1 发展和引进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 40-41
4.3.2 加快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 41-42
4.3.3 加快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 42-43
4.4 地区间联动协作的路径分析 43-45
4.4.1 加强吉林省内地区的有机联动 43-44
4.4.2 加强吉林省与东北其他地区的协同互动 44
4.4.3 加强吉林省与其他省区的深度合作 44-45
第5章 促进吉林省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保障措施 45-49
5.1 完善政府扶持政策 45
5.2 优化服务业外部环境 45-46
5.3 加强区域间互通合作 46-47
5.4 促进区域要素自由流动 47
5.5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7
5.6 积极借鉴先进经验 47-49
结论 49-51
参考文献 51-58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 58
区域经济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三
摘要 4-6
Abstract 6-7
目录 8-11
1 绪论 11-16
1.1 研究背景 11-13
1.2 研究内容粤框架 13-15
1.2.1 研究内容 13
1.2.2 论文框架 13-15
1.3 研究目标 15-16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16-36
2.1 相关研究综述 16-27
2.1.1 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相关研究综述 16-24
2.1.2 区域人口密度模型研究综述 24-27
2.2 理论基础 27-36
2.2.1 人口迁移规律理论 27-29
2.2.2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29-34
2.2.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34-36
3 数据准备、研究方法粤研究区域 36-57
3.1 数据准备 36-40
3.1.1 数据来源 36-37
3.1.2 数据处理 37-40
3.2 研究方法 40-43
3.2.1 因子分析法 40
3.2.2 道路网络分析法 40-42
3.2.3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42-43
3.2.4 回归分析法 43
3.3 研究区域界定 43-57
3.3.1 对“区域”的理解 43-45
3.3.2 研究区域界定 45-57
4 区域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 57-76
4.1 人口分布、人口移动与人口容量 57-61
4.1.1 人口分布的度量与影响因素 57-59
4.1.2 人口移动 59-60
4.1.3 人口容量 60-61
4.2 区域人口重心演变 61-66
4.2.1 区域人口重心测算及结果 61-65
4.2.2 区域人口重心分布与演变特征 65-66
4.3 区域人口空间极化 66-71
4.3.1 空间极化测度指数 67-68
4.3.2 区域人口极化特征 68-71
4.4 区域人口密度的空间自相关 71-75
4.5 本章小结 75-76
5 区域人口密度模型估计 76-101
5.1 区域人口密度随距离变化关系 76-78
5.2 区域人口密度经验模型的验证与比较 78-85
5.2.1 经验模型的线性变换 78-79
5.2.2 模型估计结果 79-84
5.2.3 估计结果对比 84-85
5.3 路网和欧氏距离对区域人口密度模型拟合的影响 85-89
5.3.1 基于路网和欧氏距离拟合结果的直观比较 85-87
5.3.2 基于两种距离拟合结果的统计检验 87-89
5.4 区域人口密度模型优化 89-100
5.4.1 区域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 89
5.4.2 虚拟变量对对数模型的优化 89-96
5.4.3 对数二次模型的尝试 96-100
5.5 本章小结 100-101
6 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模式探讨 101-117
6.1 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类型 101-102
6.1.1 产业模式 101
6.1.2 空间模式 101-102
6.2 人口密度变动粤经济增长空间模式的关联性 102-109
6.2.1 人口变动的类型 102-103
6.2.2 区域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 103-104
6.2.3 区域人口密度粤经济增长变化的关系 104-106
6.2.4 基于人口密度变动的区域增长空间模式判别经验 106-109
6.3 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模式 109-116
6.3.1 区域人口密度的空间特征 109-113
6.3.2 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模式判别 113-116
6.4 本章小结 116-117
7 区域增长的空间调控 117-129
7.1 区域集聚成本分析 117-120
7.1.1 集聚的空间成本 117-118
7.1.2 区域集聚的环境成本 118-120
7.2 区域增长的空间调控对策 120-129
7.2.1 优化区域要素空间配置 120-122
7.2.2 优化区域空间结构 122-124
7.2.3 空间均衡视角的区域生产力布局 124
7.2.4 新区域主义视角的区域合作治理 124-126
7.2.5 区域生态安全系统的管理粤保护 126-129
结语 129-130
参考文献 130-134
附录 134-139
后记 139-140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