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一
中文摘要 5-8
Abstract 8-9
目录 10-13
绪论 13-22
一、二十世纪钟馗故事研究综述 13-19
二、研究方法及写作目的 19-22
第一章 钟馗故事形态演变综述 22-40
第一节 魏晋至唐五代时期:钟馗信仰的时代 22-28
第二节 宋元时期:钟馗信仰与文学并存的时代 28-32
第三节 明清时期:钟馗故事的多样化时代 32-40
第二章 钟馗捉鬼与中国古代民间信仰 40-106
第一节 钟馗缘起概述 40-45
第二节 魏晋至唐五代:钟馗的道教时代 45-71
一、钟馗与洞渊派:钟馗可能为道教所造之神 45-66
二、钟馗与五道将军:敦煌佛道融于民间信仰 66-71
第三节 宋元时期:钟馗的民间信仰时代 71-87
一、宋代政教关系与宗教政策 73-82
二、钟馗与门神 82-87
第四节 明清时期:钟馗的文学时代 87-106
一、钟馗信仰完成民间信仰的转变 89-98
二、钟馗故事宗教性衰落与文学性增强 98-106
第三章 钟馗嫁妹与中国古代婚嫁文化 106-114
第一节 中国古代婚嫁习俗概述 106-114
一、唐宋以前之婚嫁:婚嫁习俗的原始渐变期 108-110
二、唐宋及其以后之婚嫁:婚嫁习俗的礼法完善期 110-114
第二节 唐五代时期:障车风俗与钟馗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114-157
一、驱傩词与障车文 115-116
二、障车文与障车风俗 116-120
三、障车风俗与钟馗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120-123
第三节 宋元时期:配偶神、兄妹婚禁忌的融合与钟馗小妹 123-136
一、配偶神与钟馗 123-128
二、上古兄妹婚禁忌与钟馗小妹 128-133
三、理学观念下的婚姻观与兄妹婚情节的缺失 133-136
第四节 明清时期:伦理、世俗并存的婚俗与钟馗嫁妹 136-157
一、从明清婚俗看礼、俗之变的三种模式 137-150
二、伦理化与世俗化融合的钟馗嫁妹故事 150-157
第四章 钟馗赶考与中国古代科举文化 157-207
第一节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述 157-164
一、隋以前的选官制度:选才以贵的前科举时代 158-161
二、隋及隋以后的选官制度:士庶无别的科举时代 161-164
第二节 唐五代时期:科举制度礼法化与进士钟馗 164-176
一、唐代科举初兴与钟馗应举不捷 164-172
二、唐代制举与终南山进士 172-176
第三节 北宋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科举政策与钟馗武举不捷 176-186
一、武举制度之缘起 176-179
二、重文抑武的统治理念与钟馗武举不捷 179-186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异化与钟馗落第 186-207
一、科举中的相人术与钟馗貌丑落第 187-200
二、明清科场官场腐败与钟馗落第 200-207
第五章 钟馗报恩与中国古代王权主义 207-246
第一节 中国古代王权主义概述 207-213
一、周至南北朝的王权主义:以皇权为中心的贵族王权时代 208-210
二、隋至清的王权主义:以皇权为中心的士大夫王权时代 210-213
第二节 唐宋元时期:报帝王之恩与皇权的集中 213-222
第三节 明清时期:久丧不葬与封建王权的衰落 222-246
一、帝王之恩淡化与明清王权衰落 222-227
二、钟馗报朋友之恩与清代丧葬习俗 227-246
结语 246-249
附录:钟馗故事文献综述 249-349
第一节 魏晋至唐五代相关文献 249-258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相关文献 258-283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相关文献 283-349
参考文献 349-357
致谢 357-358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358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二
摘要 3-4
Abstract 4
引言 7-8
一、 悲剧命运原因之浅析 8-20
(一) 曹操素赞植之才华,但未能打破传统观念 8-13
(二) 曹丕父子的不信任和残酷统治 13-16
1. 不断被贬迁各地 15
2. 有司恶意中伤,实则曹丕暗中指使 15
3. 经济上的拮据 15-16
4. 屡次自荐,终不重用 16
(三) 曹植性格剖析 16-20
1. 热情豪爽、喜欢交友 17-18
2. 洒脱不羁、坦诚直爽 18-19
3. 不拘小节、不善自控 19
4. 感情细腻、浪漫情怀 19-20
二、 曹植作品分析 20-35
(一) 曹操时期,生活优裕,胸怀壮志,力展才华 20-25
1. 表现游观宴饮、吟诗作赋的闲适生活 20-21
2. 述志 21-23
(1)表达理想抱负,展现政治立场 21-23
(2)同情人民疾苦,厌恶频繁战争 23
3. 对好友的勉励 23-24
4. 咏物赋 24-25
(二) 曹丕时期,夹缝中求生存,隐忍退让,歌功颂德 25-29
1. 褒赞曹丕,表臣服、怀憧憬 25
2. 屡遭迫害,生活不自由、受限制 25-28
(1)用隐晦的方式说明处境艰难 25-27
(2)用直接的方式痛陈奸邪小人 27-28
3. 处处感恩,时时躬省自责 28-29
4. 寄情仙境,排遣苦闷抑郁 29
(三) 曹叡时期,希望再次萌生,献计献策,志于报国 29-35
1. 渴望得用,能为国效力,建不朽功业 29-30
2. 屡求自试,终不如愿后的表现 30-32
(1)抒发不被重用的苦闷 30-31
(2)流露对长生的企羡 31-32
(3)报国无法实现,转而文学创作 32
3. 生活上虽不安乐,但仍屡谢圣恩 32-34
(1)表现生活的艰辛 32-33
(2)表白忠心,处处感恩 33-34
4. 时刻不忘关注政治 34-35
三、 悲剧命运之根源 35-43
(一) 不知退隐屡遭嫌隙 35-38
(二) 性格因素不弊反利 38-39
(三) 儒家思想影响至深 39-41
(四) 理想实现缺失土壤 41-43
结语 43-46
参考文献 46-48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8-49
致谢 49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三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绪论 9-17
一、从诗歌到戏曲------李杨题材的文学价值 9-11
二、从情到理------明清文人选择这一题材的原因 11
三、从《彩毫记》到《天宝曲史》------李杨题材传奇选题范围 11-15
四、从个体到整体------李杨题材传奇研究方法与现状 15-17
第一章 李杨题材传奇的历史探源 17-22
第一节 李杨题材的史实记录 17-19
第二节 李杨题材的戏曲演变 19-22
第二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思想主题 22-36
第一节 明后期个人化的情感抒发 23-30
一、《彩毫记》:传达追仙求道的隐逸思想 24-27
二、《惊鸿记》:流露忍辱尊君的传统理念 27-28
三、《磨尘鉴》: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 28-30
第二节 清前期社会化的理性分析 30-33
一、《天宝曲史》:强调史鉴的批判主题 30-32
二、《长生殿》:突出悔情的反思主题 32-33
第三节 明末清初李杨题材传奇主题不同的原因 33-36
一、历史成为个性表达的载体 34-35
二、政治是主题走向的指向标 35-36
第三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典型人物 36-48
第一节 具有复杂性的李隆基形象 37-41
一、李隆基身份上的二重性 38-39
二、李隆基性格上的矛盾性 39-41
第二节 具有易变性的杨玉环形象 41-45
一、杨玉环形象包含多种文化冲突 41-43
二、杨玉环形象担当不同脚色的善变 43-45
第三节 具有代言性的其他人物 45-48
一、李白形象是文人性的典型 45-46
二、梅妃形象是文人性的延展 46-48
第四章 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的审美特征 48-58
第一节 文本创作中雅丽的审美特色 49-52
一、诗情画意的独白式语言 49-51
二、形神兼备的舞台表演 51-52
第二节 园林剧演中精致的审美要求 52-58
一、规范化的演出形式 53-54
二、虚幻式的表演场面 54-58
结语 58-59
参考文献 59-63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3-64
致谢 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