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一
中文搞要5-7
Abstract7-8
英文缩略语9-11
文献综述11-35
综述一心悸理论初探及发展概述11-23
1心悸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11-15
2近年医家治疗心悸经验15-16
3心悸的辨证分型统一16
4关于心悸的现代研究16-19
5讨论19
6参考文献19-23
综述二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23-35
1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研究23
2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23-27
3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预后27
4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进展27-30
5讨论30-31
6参考文献31-35
前言35-36
临床研究36-55
1临床资料36-39
1.1病例来源36
1.2入选标准36-39
2研究方法39-40
2.1住院病历资料收集表的建立39-40
2.2随访40
3数据库及统计分析方法40-41
4结果41-46
4.1一般资料41-43
4.2随访结果43
4.3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对远期预后的影响43-44
4.4探索室性早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证候特征44-45
4.5探索慢性心衰室性早搏的相关因素45-46
5讨论46-51
5.1室性早搏对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价值47
5.2室性早搏与慢性心衰中医不同证候要素的内在联系47-48
5.3慢性心衰室性早搏与各种临床特征的关系48-51
5.4总结51
6参考文献51-55
致谢55-56
个人简历56
中医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二
摘要3-5
Abstract5-7
目录8-10
引言10-12
第一章肢体痹的文献研究12-23
第一节痹的中医学概念12
第二节肢体痹病名的源流12-13
第三节历代医家对肢体痹的认识13-18
第四节肢体痹的分类18-19
第五节肢体痹的病因病机19-20
第六节肢体痹的中医治法20-23
一、内治法21
二、外治法21-23
第二章中医导引术的文献研究23-33
第一节导引的概念23-24
第二节中医导引术的概念及研究范围24-25
一、中医导引术的概念24
二、中医导引术的研究范围24-25
第三节中医导引术的源流25-27
第四节中医导引术的临床运用27-33
一、养生防病27-28
二、治病疗疾28-31
三、康复治疗31-33
第三章中医导引术的中医学原理33-42
第一节总则—阴阳五行学说33-34
一、阴阳学说33-34
二、五行学说34
第二节藏象学说34-37
一、对心的作用34-35
二、对肺的作用35
三、对肾的作用35-36
四、对肝的作用36-37
五、对脾的作用37
第三节经络学说37-39
第四节精气神学说39-42
第四章中医导引术运用于肢体痹治疗的可行性分析42-69
第一节中医导引术的基本特征42-58
一、中医导引术的个案研究42-54
二、中医导引术的基本特征54-58
第二节肢体痹的中医发病机制分析58-62
一、肢体痹的经筋病变机制59-60
二、肢体痹的经络病变机制60
三、肢体痹的脏腑病变机制60-61
四、肢体痹的六淫致病机制61-62
第三节中医导引术与肢体痹的相关性探讨62-63
一、两者在经筋方面具有相关性62
二、两者在五脏方面具有相关性62
三、两者在经络方面具有相关性62-63
第四节中医导引术在肢体痹治疗中的可行性探讨63-69
一、中医导引术在改善脏腑、经络方面具有治疗肢体痹的可行64-66
二、中医导引术在导邪外出方面具有治疗肢体痹的可行性66-67
三、中医导引术在改善经筋状态方面具有治疗肢体痹的可行性67-69
结论69-71
参考文献71-75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75-76
附录76-79
致谢79-80
详细摘要80-88
中医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三
中文摘要4-6
Abstract6-7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8-10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0-26
1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10-19
1.1中医对RA的认识10-16
1.2中医对RA-ILD研究进展16-19
2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病变的研究进展19-26
2.1RA-IL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9-20
2.2临床表现20-22
2.3治疗22-24
2.4预后24-25
2.5结语25-26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26-52
第一章前言26-27
第二章资料与方法27-32
1病例来源27
2病例选择27-30
3观察项目30
4观察方法30-31
5统计方法31-32
第三章结果与分析32-46
1不同证候RA患者继发ILD的情况比较32-33
2一般情况33-37
3临床表现37-38
4实验室指标38-41
5双手X片分级及关节功能分级41-43
6RA-ILD的症状、体征、动脉血气、肺功能、胸部HRCT分析43-46
第四章讨论46-51
1RA-ILD的中医探讨46-47
2流行病学47
3RA继发ILD危险因素的探讨47-49
4RA-ILD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49-50
5RA-ILD临床表现50
6问题与展望50-51
第五章结论51-52
参考文献52-60
致谢60-62
个人简历62-64
附表一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