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毕业论文提纲格式一
摘要 2-3
Abstract 3
1 前言 6-8
1.1 选题依据 6
1.2 选题意义 6-7
1.3 研究内容 7
1.4 创新点 7-8
2 文献综述 8-17
2.1 龙文化及舞龙运动的起源 8-9
2.1.1 龙的文化内涵 8
2.1.2 舞龙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8-9
2.2 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 9-13
2.2.1 民间舞龙的发展现状 9-11
2.2.2 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 11-12
2.2.3 舞龙运动在高校的发展现状分析 12-13
2.3 舞龙运动的研究现状 13-17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7-19
3.1 研究对象 17
3.2 研究方法 17-19
3.2.1 文献资料法 17
3.2.2 观察法 17
3.2.3 逻辑分析法 17
3.2.4 问卷调查法 17-19
4 高校舞龙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9-26
4.1 高校对舞龙运动的重视不够 19-20
4.2 舞龙运动的课程设置不足 20-21
4.3 舞龙运动的科研较薄弱 21-23
4.4 舞龙运动的师资力量不足 23-25
4.5 舞龙运动的发展经费投入不足 25-26
5 高校舞龙运动推广的意义及途径 26-39
5.1 舞龙运动在高校推广的意义 26-29
5.1.1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26-27
5.1.2 促进大学生群体融入民间舞龙发展 27-28
5.1.3 提升竞技舞龙水平,推动舞龙运动的现代化发展 28-29
5.1.4 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9
5.2 舞龙运动在高校推广的途径 29-39
5.2.1 有关部门应重视舞龙运动在高校推广的工作 29-33
5.2.1.1 加强高校对开展舞龙运动的重视程度 29-30
5.2.1.2 注重高校校园文化与舞龙文化形成共鸣 30-32
5.2.1.3 重视高校舞龙运动的国际化推广 32
5.2.1.4 重视提升舞龙运动的竞技水平 32-33
5.2.2 合理设置舞龙运动课程 33-36
5.2.2.1 注重体育院系舞龙运动的课程设置 33-34
5.2.2.2 将舞龙课程融入大学体育公共课程 34-36
5.2.3 加大高校对舞龙运动的科研支持力度 36
5.2.4 加强高校舞龙项目队伍建设工作 36-38
5.2.5 加大高校对舞龙运动的经费投入 38-39
6 结论与建议 39-40
6.1 结论 39
6.2 建议 39-40
参考文献 40-43
致谢 43-44
附录 44-49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49
教育学毕业论文提纲格式二
摘要 3-4
Abstract 4-5
目录 6-9
1 引言 9-11
1.1 问题提出 9
1.2 研究意义 9-11
1.2.1 理论意义 10
1.2.2 实践意义 10-11
2 文献综述 11-23
2.1 学校归属感 11-15
2.1.1 学校归属感的界定 11
2.1.2 学校归属感的测量 11-12
2.1.3 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 12-15
2.2 人格特质 15-18
2.2.1 人格与人格特质 15-16
2.2.2 人格特质的测量 16
2.2.3 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16-18
2.3 人际关系 18-19
2.3.1 人际关系的界定 18
2.3.2 人际关系的测量 18
2.3.3 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18-19
2.4 人格特质、人际关系、学校归属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19-21
2.4.1 人格特质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研究 19
2.4.2 学校归属感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研究 19-20
2.4.3 学校归属感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研究 20
2.4.4 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20-21
2.5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启示 21-23
3 研究设计 23-27
3.1 研究思路 23
3.2 研究目的 23-24
3.3 研究假设 24
3.4 研究对象 24
3.5 研究工具 24-26
3.5.1 学校归属感量表 25
3.5.2 小五人格学生问卷 25
3.5.3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25-26
3.6 问卷收集方法 26
3.7 数据处理与统计 26-27
4 研究结果 27-39
4.1 学校归属感的研究 27-29
4.1.1 高中生学校归属感的一般情况 27
4.1.2 高中生学校归属感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 27-28
4.1.3 高中生学校归属感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 28
4.1.4 高中生学校归属感在生源地方面的差异 28
4.1.5 高中生学校归属感在学校类型方面的差异 28-29
4.2 人格特质的研究 29-32
4.2.1 高中生人格特质的一般情况 29
4.2.2 高中生人格特质在性别、年级方面的差异 29-30
4.2.3 高中生人格特质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 30-31
4.2.4 高中生人格特质在生源地方面的差异 31
4.2.5 高中生人格特质在学校类型方面的差异 31-32
4.3 人际关系的研究 32-35
4.3.1 高中生人际关系的一般情况 32
4.3.2 高中生人际关系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 32-33
4.3.3 高中生人际关系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 33-34
4.3.4 高中生人际关系在生源地方面的差异 34
4.3.5 高中生人际关系在学校类型方面的差异 34-35
4.4 人格特质、人际关系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 35-36
4.4.1 学校归属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35
4.4.2 学校归属感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35
4.4.3 人格特质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35-36
4.5 人格特质、人际关系与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 36-39
4.5.1 人格特质对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 36-37
4.5.2 人格特质对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 37
4.5.3 人格特质、人际关系对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 37-39
5 讨论 39-46
5.1 高中生人格特质、人际关系、学校归属感的特点 39-42
5.1.1 高中生学校归属感的特点 39-40
5.1.2 高中生人格特质的特点 40-42
5.1.3 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42
5.2 学校归属感、人格特质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42-44
5.2.1 学校归属感与人格特质 42-43
5.2.2 学校归属感与人际关系 43
5.2.3 人格特质与人际关系 43-44
5.2.4 人格特质、人际关系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 44
5.3 教育启示 44-46
5.3.1 重视中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44-45
5.3.2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45-46
6 研究反思 46-47
6.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6
6.2 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46-47
7 结论 47-48
参考文献 48-52
附录 52-53
致谢 53
教育学毕业论文提纲格式三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9-18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9-11
1.1.1 研究背景 9
1.1.2 研究意义 9-11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16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1-12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2-16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6-18
1.3.1 研究内容 16
1.3.2 研究方法 16-17
1.3.3 本文的创新点 17
1.3.4 技术路线 17-18
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相关理论及实践 18-25
2.1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涵义 18-19
2.1.1 高校后勤 18
2.1.2 服务育人 18-19
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相关理论 19-22
2.2.1 系统论 19-20
2.2.2 教育生态学 20-21
2.2.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21-22
2.3 我国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具体实践历程 22-25
2.3.1 萌芽-探索时期(1949—1966) 22-23
2.3.2 复苏-确立时期(1967—1998) 23
2.3.3 发展-完善时期(1999—今) 23-25
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现状的研究设计 25-32
3.1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评价指标体系 25-28
3.1.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25-27
3.1.2 调查问卷编制 27-28
3.2 调查抽样及统计方法 28-29
3.2.1 调查抽样 28-29
3.2.2 统计方法 29
3.3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29-32
3.3.1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29-30
3.3.2 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30-32
4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现状的结果分析 32-44
4.1 各维度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40
4.1.1 环境育人现状的数据分析 32-34
4.1.2 行为育人现状的数据分析 34-36
4.1.3 品格育人现状的数据分析 36-38
4.1.4 学生认知现状的数据分析 38-39
4.1.5 研究结论 39-40
4.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现实困境分析 40-41
4.2.1 高校后勤环境育人建设失调 40
4.2.2 高校后勤行为育人缺乏沟通 40-41
4.2.3 高校后勤品格育人忽视精神建设 41
4.2.4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集体无意识” 41
4.3 后勤服务育人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41-44
4.3.1 服务育人的思想观念陈旧 41-42
4.3.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在矛盾 42
4.3.3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不健全 42-44
5 改进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对策建议 44-51
5.1 强化高校服务育人的意识观念 44-45
5.1.1 端正高校后勤服务育人观念 44
5.1.2 强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意识 44-45
5.2 加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制度建设 45-46
5.2.1 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 45
5.2.2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45-46
5.3 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队伍素质 46-47
5.3.1 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46
5.3.2 建立高标准的服务队伍 46-47
5.4 创新高校后勤服务育人载体平台 47-49
5.4.1 创新服务育人载体平台 47-48
5.4.2 构建高校后勤和谐育人文化 48-49
5.5 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49-51
5.5.1 坚持服务与育人统一 49
5.5.2 坚持盈利性与公益性统一 49-51
结论 51-52
参考文献 52-54
附录A 关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现状的调查问卷 54-5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7-58
致谢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