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毕业论文提纲格式一
摘要 5-6
Abstract 6-7
附表清单 10-11
第1章 绪论 11-17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3
1.1.1 选题背景 11-12
1.1.2 研究意义 12-13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3-17
1.2.1 研究思路 13-15
1.2.2 研究方法 15-16
1.2.3 创新点 16-17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17-25
2.1 基本概念内涵 17-18
2.1.1 高技术产业 17
2.1.2 自主创新 17-18
2.1.3 产业集群 18
2.2 相关理论 18-21
2.2.1 创新理论 18-20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0
2.2.3 协同理论 20-21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25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1-22
2.3.2 境外研究现状 22-24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4-25
第3章 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 25-32
3.1 协同发展的结构与内容 25-28
3.1.1 生产要素的协同 25-27
3.1.2 产业结构的协同 27
3.1.3 空间布局的协同 27-28
3.1.4 制度环境协同 28
3.2 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28-30
3.2.1 创新机制 28-29
3.2.2 扩散机制 29
3.2.3 选择机制 29-30
3.3 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30-32
第4章 辽宁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现状 32-38
4.1 内部协同现状 33-36
4.1.1 内部投入协同发展现状 33-35
4.1.2 自主创新的内部产出协同 35-36
4.2 外部协同现状 36-38
第5章 辽宁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38-54
5.1 指标选取原则 38
5.2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38-44
5.2.1 指标选取 38-39
5.2.2 指标权重确定 39-44
5.3 辽宁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评价 44-50
5.3.1 评价模型选取 44-46
5.3.2 协同发展水平评价 46-50
5.4 与其他地区的比较 50-51
5.5 协同发展过程的问题分析 51-54
第6章 提高辽宁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对策 54-58
6.1 政府层面对策 54-56
6.2 产业层面的对策 56-57
6.3 企业层面的对策 57-58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58-60
7.1 结论 58
7.2 展望 58-60
参考文献 60-63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3-64
致谢 64-65
产业经济毕业论文提纲格式二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8-16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8-10
1.1.1 研究背景 8-9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9-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3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0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0-13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4
1.3.1 研究方法 13-14
1.3.2 研究内容 14
1.4 可能的创新点 14-15
1.5 技术路线 15-16
第二章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概述 16-22
2.1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16-17
2.1.1 低碳经济的内涵 16
2.1.2 低碳经济的特征 16-17
2.2 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优化 17-19
2.2.1 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17-18
2.2.2 产业结构优化 18-19
2.3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联系 19-22
2.3.1 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9-20
2.3.2 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20-21
2.3.3 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经途径 21-22
第三章 西安市碳排放的测算及行业分布 22-30
3.1 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22-23
3.2 西安市碳排放量的测算 23-28
3.2.1 西安市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 23-24
3.2.2 西安市工业分行业碳排放量 24-28
3.3 西安市碳排放的行业分布 28-30
第四章 产业影响力及碳排放影响力分析 30-39
4.1 产业影响力与碳排放影响力 30-31
4.1.1 产业影响力系数的计算 30
4.1.2 产业碳排放影响力系数的测算 30-31
4.2 西安市三次产业影响力及碳排放影响力 31-32
4.3 西安市工业行业影响力及碳排放影响力系数 32-35
4.3.1 西安市工业行业影响力系数 33-34
4.3.2 西安市工业行业碳排放影响力系数 34-35
4.4 保证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35-39
第五章 低碳经济约束下西安市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39-43
5.1 第二产业调整策略 39-40
5.1.1 西安市工业结构调整的一般思路 39
5.1.2 西安市工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39-40
5.2 第三产业调整策略 40-41
5.2.1 迅速壮大旅游业 40-41
5.2.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41
5.3 第一产业调整策略 41-43
5.3.1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业的规模效应 41-42
5.3.2 大力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 42-43
第六章 结论 43-45
致谢 45-46
参考文献 46-4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8-49
详细摘要 49-55
产业经济毕业论文提纲格式三
摘要 3-4
英文摘要 4-5
第一章 绪论 8-12
1.1 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8-9
1.1.1 研究的背景 8
1.1.2 研究的意义 8-9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9-10
1.2.1 研究内容 9
1.2.2 技术路线 9-10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 10-11
1.4 本章小结 11-12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12-19
2.1 高技术产业理论 12-14
2.1.1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 12-13
2.1.2 高技术产业的分类及特征 13-14
2.2 国内外高技术产业的研究现状 14-15
2.2.1 国外关于高技术产业的研究现状 14-15
2.2.2 国内关于高技术产业的研究现状 15
2.3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 15-16
2.3.1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15-16
2.3.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特点 16
2.4 国内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现状 16-18
2.4.1 国外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现状 16-17
2.4.2 国内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现状 17-18
2.5 本章小结 18-19
第三章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19-25
3.1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19-21
3.1.1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的规模 19-21
3.1.2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的结构 21
3.2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21-24
3.2.1 R&D 投入 21-22
3.2.2 专利统计量 22-23
3.2.3 新产品指标 23-24
3.3 本章小结 24-25
第四章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25-34
4.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25-26
4.1.1 目标性原则 25
4.1.2 科学性原则 25
4.1.3 系统性原则 25
4.1.4 可操作性原则 25
4.1.5 动态性原则 25-26
4.2 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26-30
4.2.1 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26-27
4.2.2 技术创新转化能力 27-28
4.2.3 技术创新环境支撑能力 28-29
4.2.4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29-30
4.3 评价方法的选择 30-33
4.3.1 评价方法选择的依据 30
4.3.2 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30-31
4.3.3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31-33
4.4 本章小结 33-34
第五章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34-46
5.1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横向评价 34-39
5.1.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34
5.1.2 评价过程 34-36
5.1.3 评价结果分析 36-37
5.1.4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横向综合比较 37-39
5.2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纵向评价 39-42
5.2.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39
5.2.2 评价过程 39-41
5.2.3 评价结果分析 41-42
5.3 陕西省五个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42-45
5.3.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2
5.3.2 评价过程 42-44
5.3.3 评价结果分析 44-45
5.4 本章小结 45-46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46-51
6.1 研究结论 46-48
6.1.1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46
6.1.2 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低 46
6.1.3 基础资源有待加强 46-47
6.1.4 高技术产业整体实力有所提高 47-48
6.2 对策建议 48-51
6.2.1 提高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产出效率 48
6.2.2 建立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人才队伍 48
6.2.3 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主体间的联合互动 48-49
6.2.4 建立完善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环境 49-51
致谢 51-52
参考文献 52-54
附录 54-5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9-60
详细摘要 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