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一
摘要 5-7
Abstract 7-9
目录 10-14
引言 14-21
一、问题的提出 14-15
二、研究史综述 15-20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目标 20-21
第一章 《法苑珠林》与其所体现的文化切面 21-43
第一节 《法苑珠林》概貌 21-25
一、《法苑珠林》作者道世生平 21-23
二、《法苑珠林》的版本问题 23-25
第二节 从《法苑珠林》设篇看类书所体现的文化切面 25-43
第二章 被祭祀的佛陀——《法苑珠林·祭祠篇》研究 43-65
第一节 祭祀在中土 43-47
一、中土祭祀活动的重要性 43-45
二、对待鬼神理性态度的出现 45-47
第二节 佛教初传中国的介质与问题 47-57
一、契合的介质 47-48
二、调整的必要性 48
三、调整的过程、限度、结果 48-57
第三节 《法苑珠林·祭祠篇》思想及价值 57-65
一、《祭祠篇》用意探讨 57-60
二、从道世的探讨看唐代盂兰盆节操办中存在问题 60-65
第三章 新态度与旧传统:佛教与中土巫术文化——《祈雨》、《眠梦》、《占相》等篇的研究 65-107
第一节 佛教与祈雨——《祈雨篇》研究 65-90
一、中土祈雨巫术及其思想基础 65-69
二、佛教对“雨”的观念及降雨方式 69-82
三、佛教与中土祈雨的结合及影响——《祈雨篇》思想探讨 82-90
第二节 关于咒术、梦、占相的新理论——《眠梦篇》《占相篇》《咒术篇》研究 90-107
一、从《眠梦篇》看佛教“梦”理论 90-95
二、佛教关于“占相”、“咒术”的理论与态度——《占相篇》《咒术篇》研究 95-107
第四章 佛教与儒治社会伦理的互释——《轮王》、《君臣》、《至诚》、《忠孝》等篇的研究 107-156
第一节 佛教与中土“君道”——《轮王篇》《君臣篇》《纳谏篇》研究 109-127
一、“君道”的选择与中土伦理思想的确立 109-111
二、佛教与君道的交集 111-117
三、《轮王篇》、《君臣篇》、《纳谏篇》体现的君道理论 117-127
第二节 佛教与君子人格——《审察》、《思慎》、《俭约》、《惩过》、《和顺》等篇的研究 127-
142
一、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与维度 127-131
二、佛教精神与君子人格的互释——《至诚》、《俭约》、《审察》、《和顺》、《思慎》等篇的
研究 131-142
第三节 佛教与核心伦理之“忠孝”——《忠孝篇》研究 142-156
一、儒家“忠”与“孝”的分离与会通 142-145
二、佛教本有的“忠孝”观 145-146
三、佛教在“忠孝”辩难中的表现 146-152
四、从《忠孝篇》《不孝篇》看佛教与中土“忠孝”观的整合方向 152-156
第五章 在因果之链中:中土普遍观念的转化——《业因》、《受报》、《罪福》等篇的研究 156-197
第一节 从《业因篇》、《受报篇》看佛教的因果论 156-167
一、“业”的理论——《业因篇》 157-163
二、“报”的理论——《受报篇》 163-167
第二节 中土的善恶报应观及其冲突 167-182
一、中土的善恶报应观 167-172
二、佛教业报因果论与中土报应观的冲突与统一 172-182
第三节 从“富贵”、“贫贱”等篇看因果论之“用” 182-197
一、社会现象因果化——富贵、贫贱、债负、诤讼、谋谤等篇的探讨 182-189
二、业报因果论的惩戒效用 189-197
第六章 从《呗赞篇》《奖导篇》看佛教音乐中国化 197-235
第一节 印度佛教音乐的种类和内容 197-215
一、佛教诞生之时的印度音乐种类 197-201
二、推动佛教应用音乐的行为 201-211
三、佛教对“声”的追求 211-215
第二节 从慧皎与道世的论述看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基础 215-219
一、慧皎与道世的论述 215-217
二、佛教音乐中国化的环境基础 217-219
第三节 从《呗赞篇》《奖导篇》看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几个概念 219-235
一、转读与梵呗 219-222
二、从唱导到讲导 222-235
第七章 从《法苑珠林》看叙事文学在文化整合中的变迁 235-253
第一节 惩戒故事的中国规范:女性惩戒 235-241
一、印度佛教本有的女性惩戒 235-238
二、惩戒意味的更改:中土创造的女性惩戒故事 238-241
第二节 叙事演变的另一种途径:佛教与桃源 241-253
一、佛教桃源体叙事面貌辨析 241-243
二、佛教桃源叙事的源头追溯 243-248
三、佛教桃源进入汉文化后可能的发展途径 248-253
结语 253-261
参考文献 261-265
致谢 265-267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67
文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二
致谢 5-6
摘要 6-8
Abstract 8-9
目录 10-11
绪论 11-39
第一节 莫里森的创伤文学创作 11-15
第二节 莫里森研究评述 15-32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 32-36
第四节 论文的主体结构 36-39
第一章 蓄奴制下的母女创伤——《宠儿》和《恩惠》 39-75
第一节 母亲的创伤:畸形的爱 40-52
第二节 女儿的创伤:固执的恨 52-61
第三节 蓄奴制创伤复原:讲述 61-75
第二章 白人强势文化下的女性成长创伤——《最蓝的眼睛》和《柏油孩子》 75-112
第一节 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创伤:扭曲的心灵 78-88
第二节 成年女性的心理创伤:异化的价值观念 88-100
第三节 文化创伤复原:逃避 100-112
第三章 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关系创伤——《秀拉》和《爱》 112-148
第一节 夫权社会中女性家庭关系创伤:被抛弃之痛 115-127
第二节 父权社会中女性社会关系创伤:背叛孤立之痛 127-138
第三节 女性关系创伤复原:哀悼与见证 138-148
结论 148-151
Summary 151-170
参考文献 170-185
附录 185-187
文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三
中文摘要 7-11
Abstract 11-14
绪论 15-25
一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5-17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7-23
三 研究目标和内容 23-24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24-25
第一章 叶芝戏剧创作背景 25-40
第一节 爱尔兰历史概况 25-31
第二节 爱尔兰文化氛围 31-36
第三节 爱尔兰戏剧概况 36-38
本章小结 38-40
第二章 叶芝戏剧主题流变 40-90
第一节 创作分期及概貌 40-42
第二节 早期戏剧主题 42-51
一 民族主义思想内涵 43-45
二 神话传说主题 45-48
三 民族主义主题 48-51
第三节 中期戏剧主题 51-60
一 对神秘主义思想的系统探索 51-53
二 神秘思想主题 53-57
三 艺术使命主题 57-60
第四节 晚期戏剧主题 60-78
一 神秘主义思维体系 61-62
二 贵族文明主题 62-67
三 死亡-复活主题 67-78
第五节 主题的矛盾性及其根源 78-88
一 主题观点在发展变化中呈现的矛盾性 79-84
二 主题观点与社会文化主流趋向的矛盾性 84-88
本章小结 88-90
第三章 叶芝戏剧的人物 90-113
第一节 以库丘林为代表的英雄人物 90-96
第二节 以艾玛为代表的理想女性人物 96-101
第三节 寓言式的符号化人物 101-111
一 象征预言者的符号化人物 104-106
二 象征精神世界的符号化人物 106-108
三 象征生死转化的符号化人物 108-111
本章小结 111-113
第四章 叶芝戏剧的结构 113-134
第一节 戏剧结构的特点 113-125
一 情节极度弱化 115-118
二 场面呈片段式 118-121
三 时空模糊不清 121-125
第二节 结构体式的支撑点:神秘主义思想 125-128
第三节 结构体式的思维方式:象征 128-131
本章小结 131-134
第五章 叶芝戏剧的戏剧性 134-158
第一节 戏剧性的界定 134-137
第二节 戏剧性的体现 137-153
一 抒情本位戏剧性 140-146
二 情境本位戏剧性 146-153
第三节 戏剧性的审美感受 153-156
本章小结 156-158
第六章 叶芝戏剧的悲剧精神 158-171
第一节 叶芝戏剧的悲剧属性 158-160
第二节 叶芝戏剧的悲剧精神 160-165
第三节 叶芝戏剧的悲剧精神与神秘世界的象征 165-169
本章小结 169-171
第七章 叶芝戏剧理论 171-186
第一节 民族戏剧理论阶段 171-179
一 民族戏剧理论的形成背景 172-174
二 叶芝民族戏剧理论的体系性 174-179
第二节 摹仿能剧理论阶段 179-183
第三节 仪式化戏剧理论阶段 183-185
本章小结 185-186
第八章 叶芝戏剧的接受史 186-215
第一节 叶芝戏剧在欧洲的接受 186-195
第二节 叶芝戏剧与日本能剧 195-205
一 跨文化戏剧性质的体现 196-201
二 对日本能剧指向性审美注意的借鉴 201-203
三 作为一种跨文化戏剧的价值所在:“四舞剧” 203-205
第三节 叶芝戏剧与中国国剧运动 205-213
一 理念上对叶芝民族戏剧思想的借鉴 206-209
二 国剧运动的实践及结果 209-211
三 国剧运动的启示和对当下文化建设的反思 211-213
本章小结 213-215
结语 215-220
附录 220-222
参考文献 222-231
致谢 231-23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