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毕业论文提纲格式一
	 
	摘要 3-4
	ABSTRACT 4
	引言 7-8
	第1章 法官释明概述 8-13
	1.1 法官释明的含义 8
	1.2 释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8-10
	1.3 释明性质的澄清 10-11
	1.4 释明的分类 11-13
	1.4.1 辩论性释明与处分性释明 11-12
	1.4.2 消极释明与积极释明 12
	1.4.3 事实释明与法律释明 12-13
	第2章 法官释明的理论基础及其意义 13-24
	2.1 释明制度与相关诉讼原则的关系 13-17
	2.1.1 释明制度与辩论主义 13-14
	2.1.2 释明制度与处分主义 14-15
	2.1.3 释明制度与诉讼指挥权 15-16
	2.1.4 释明制度与当事人平等原则 16
	2.1.5 释明与程序参与原则 16-17
	2.2 释明制度具有重要法律价值 17-21
	2.2.1 公正价值 17-19
	2.2.2 效率价值 19-20
	2.2.3 社会价值 20-21
	2.2.4 权利保障价值 21
	2.3 法官释明能够促进实质正义目的的实现 21-22
	2.4 法官释明可以防止诉讼中遭遇突袭 22-24
	第3章 我国法官释明的立法、实践及其问题 24-34
	3.1 我国建立法官释明制度的必要性 24-26
	3.1.1 释明制度能够理顺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24-25
	3.1.2 释明制度能够弥补当事人的诉讼能力缺陷 25
	3.1.3 释明制度制度能够提升司法公信力 25-26
	3.2 我国释明制度的立法评析 26-30
	3.2.1 法官释明的立法梳理 26-30
	3.2.1.1 立法中的应当释明 26-28
	3.2.1.2 立法中的禁止释明 28-30
	3.2.1.3 释明的其他规定 30
	3.3 我国法官释明的司法实践探索 30-31
	3.4 当前我国法官释明存在的问题 31-34
	第4章 完善我国法官释明制度的具体构想 34-42
	4.1 法官释明的基本原则 34-36
	4.1.1 公开原则 34
	4.1.2 中立原则 34-35
	4.1.3 适度原则 35
	4.1.4 同等原则 35-36
	4.1.5 个案释明原则 36
	4.2 释明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36-37
	4.3 释明的行使主体 37-38
	4.4 释明的内容 38-39
	4.4.1 举证的释明 38
	4.4.2 诉讼请求与事实主张的释明 38-39
	4.5 释明的方式 39
	4.6 不当释明的救济措施 39-42
	结语 42-43
	致谢 43-44
	参考文献 44-45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5
	
	法学毕业论文提纲格式二
	
	摘要 4-5
	ABSTRACT 5
	引言 8-13
	一、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8-9
	二、文献综述 9-10
	三、创新与不足 10-13
	第一章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合理性基础 13-23
	第一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必要性分析 13-19
	一、法律层面:平衡土地所有权双重特性的必然要求 14
	二、政治层面:缩限征收权范围的制度路径 14-15
	三、经济层面:城乡统筹背景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然要求 15-16
	四、社会层面: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必要举措 16-17
	五、现实层面:规范隐形流转市场的迫切需要 17-19
	第二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的正当性依据 19-23
	一、法理基础:所有权平等原则 19-20
	二、实践基础:地区实验改革初见成效 20-21
	三、舆情基础:农村征地模式的制度缺陷不断催动 21-23
	第二章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范与实践考察 23-32
	第一节 各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范性分析 23-25
	第二节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差异性分析 25-28
	一、城乡二元土地权利的差异 25
	二、城乡不同种类的土地使用权具备不同的土地权能 25-26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均不能直接出让、出租、抵押或转让 26-28
	第三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的实践考察 28-32
	一、安徽芜湖模式 28
	二、浙江湖州模式 28-29
	三、重庆地票模式 29
	四、四川成都模式 29-30
	五、广东南海模式 30
	六、江苏苏州模式 30-32
	第三章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制度重构 32-1
	第一节 统一构建建设用地使用权法律制度 32-34
	一、城乡二元土地所有权结构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残缺 32
	二、法律赋予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权能对等 32-33
	三、构建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法律制度 33-34
	第二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具体制度设计 34-36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目的与方式 34
	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权利主体与民主议定程序 34-35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年限 35
	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土地收益分配 35-36
	第三节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的配套制度 36-1
	一、建立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统一旳税费体系 36
	二、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监督管理体系 36-1
	参考文献 1-42
	
	法学毕业论文提纲格式三
	
	内容摘要 4-6
	ABSTRACT 6-7
	绪论 10-13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0
	一、选题的背景 10
	二、选题的意义 10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0-11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1-12
	一、研究思路 11
	二、研究方法 11-12
	第四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2-13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2
	二、本文的不足 12-13
	第一章 声音商标法律保护的一般分析 13-21
	第一节 声音商标区别于传统商标的独特性 13-14
	一、声音商标具有不可视性 13
	二、声音商标由动态要素构成 13
	三、声音商标的使用方式与传统商标不同 13-14
	四、声音商标能够跨越语言和国界的限制 14
	第二节 我国声音商标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4-21
	一、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14-15
	二、商标本质的要求 15-16
	三、国内企业发展需要 16-17
	四、商标立法目的的要求 17-21
	第二章 声音商标注册要件 21-33
	第一节 声音商标注册实质要件 21-27
	一、积极要件 21-24
	二、消极要件 24-27
	三、声音商标注册实质要件的认定应注意的问题 27
	第二节 声音商标注册形式要件 27-33
	一、图样表示形式 28-30
	二、描述表示形式 30
	三、混合表示形式 30-32
	四、三种表示形式的比较及启示 32-33
	第三章 声音商标侵权认定及管辖 33-40
	第一节 声音商标侵权认定 33-37
	一、在商业上使用声音商标 33-34
	二、混淆之虞的认定 34-37
	第二节 声音商标侵权管辖 37-40
	一、国内网络声音商标侵权管辖 37-38
	二、国际网络声音商标侵权管辖 38-40
	第四章 我国声音商标法律保护之完善建议 40-48
	第一节 完善我国声音商标法律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0-41
	一、商标实践需求原则 40-41
	二、个案审查原则 41
	三、利益平衡原则 41
	第二节 我国声音商标注册实质要件之完善 41-45
	一、我国对声音商标显著性审查之完善 41-43
	二、增加声音商标非功能性和非通用性的规定 43-44
	三、增加声音商标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的规定 44-45
	第三节 我国声音商标侵权认定及管辖之完善 45-48
	一、声音商标侵权认定之完善 45-47
	二、确立国内网络声音商标侵权管辖的判断标准 47
	三、确立国际网络声音商标侵权管辖的判断标准 47-48
	结语 48-49
	参考文献 49-52
	致谢 52-5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