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一
	
	摘要 3-4
	ABSTRACT 4
	第1章 绪论 7-14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7
	1.2 虚拟实训室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7-11
	1.2.1 虚拟实训室概述及特点 7-9
	1.2.2 虚拟实训室国内外研究现状 9-11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1-13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1-12
	1.3.2 创新点 12-13
	1.4 论文组织结构 13
	1.5 本章小结 13-14
	第2章 虚拟实训系统开发平台和系统框架 14-23
	2.1 开发平台介绍 14-20
	2.1.1 模型构建工具 14-15
	2.1.2 模型渲染工具 15-16
	2.1.3 虚拟现实工具 16-18
	2.1.4 虚拟实训开发工具 Virtools 简介 18-20
	2.2 数控加工虚拟实训系统的总体开发流程 20-22
	2.2.1 实训系统功能分析 20
	2.2.2 总体开发流程 20-22
	2.2.3 系统的结构 22
	2.3 本章小结 22-23
	第3章 关键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23-37
	3.1 几何变换算法与实现 23-27
	3.1.1 几何变换的原理 23-24
	3.1.2 几何变换的实现 24-27
	3.2 粒子系统算法与实现 27-30
	3.2.1 粒子系统的原理 27-29
	3.2.2 粒子系统的实现 29-30
	3.3 碰撞检测算法与实现 30-34
	3.3.1 碰撞检测的原理 30-33
	3.3.2 碰撞检测的实现 33-34
	3.4 阴影渲染算法与实现 34-36
	3.4.1 阴影计算的原理 34-35
	3.4.2 阴影绘制的实现 35-36
	3.5 本章小结 36-37
	第4章 虚拟实训系统模型的构建 37-46
	4.1 虚拟实训场景、设备及人物模型的创建 37-42
	4.1.1 实训场景及设备模型的建立 37-39
	4.1.2 虚拟人物模型建立 39-42
	4.2 三维虚拟场景和实体模型的优化 42-44
	4.3 三维模型格式转换与输出 44-45
	4.4 本章小结 45-46
	第5章 虚拟实训系统关键功能的实现 46-67
	5.1 实训场景、机床模型的导入及调整 46-47
	5.1.1 场景及模型的导入 46-47
	5.1.2 场景及模型的调整 47
	5.2 系统漫游功能与实现 47-54
	5.2.1 漫游跟踪定位技术分析 47-49
	5.2.2 漫游功能的实现 49-52
	5.2.3 虚拟人物动作及行为控制 52-54
	5.3 虚拟实训系统的仿真加工的实现 54-66
	5.3.1 虚拟系统交互界面的实现 54-56
	5.3.2 虚拟机床加工仿真的实现 56-66
	5.4 本章小结 66-67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7-69
	6.1 工作总结 67
	6.2 不足与展望 67-69
	致谢 69-70
	参考文献 70-72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2
	
	机械工程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二
	
	摘要 3-4
	ABSTRACT 4
	第1章 绪论 7-17
	1.1 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7-9
	1.2 数控机床 DNC 联网技术 9-16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7
	1.3.1 课题研究意义 16
	1.3.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6-17
	第2章 实训中心 DNC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17-26
	2.1 系统需求分析 17-18
	2.1.1 实训中心现状分析 17
	2.1.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7-18
	2.1.3 预期效果 18
	2.2 系统通信方式的选择与设计 18-22
	2.3 总体方案确定 22-26
	2.3.1 有线网络 DNC 系统 23-24
	2.3.2 无线网络 DNC 系统 24-26
	第3章 实训中心 DNC 系统硬件配置与实现 26-38
	3.1 串口数据线的连接 26-30
	3.1.1 串行通讯的基本概念 26
	3.1.2 接口标准 26-29
	3.1.3 串口线路的连接 29-30
	3.2 DNC 系统硬件选型与实现 30-38
	3.2.1 DNC 系统的硬件选型 30-34
	3.2.2 布线规划 34-35
	3.3.3 硬件连接 35-36
	3.3.4 单串口服务器的设置 36-38
	第4章 实训中心 DNC 系统软件的选型与配置 38-46
	4.1 系统软件的选择 38-39
	4.2 系统通讯模块设置 39-41
	4.3 程序管理模块设置 41-44
	4.4 系统仿真模块设置 44-46
	第5章 DNC 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46-54
	5.1 可靠性问题及分析 47-48
	5.2 速度匹配问题及分析 48
	5.3 程序完整性的判断问题及分析 48-49
	5.4 脱机故障排查方法 49-50
	5.5 DNC 系统功能测试实例 50-54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54-55
	致谢 55-56
	参考文献 56-58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8
	
	机械工程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三
	
	摘要 3-4
	ABSTRACT 4-5
	目录 6-8
	第一章 绪论 8-14
	1.1 概述 8-9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9-10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0-12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0-11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1-12
	1.4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进展[18] 12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12-14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2-13
	1.5.2 研究目标 13-14
	第二章 海洋平台钻机自动抓管吊机的位置运动学 14-19
	2.1 引言 14
	2.2 多刚体系统的运动描述方法 14-15
	2.2.1 坐标系在固定参考坐标系下的表示方法 15
	2.3 机构空间坐标齐次变换 15-17
	2.4 机构参数的 D-H 定义方法及机构杆系的坐标变换 17-18
	2.5 本章小结 18-19
	第三章 自动抓管吊机的运动学分析 19-35
	3.1 引言 19
	3.2 自动抓管吊机的三维简化模型及工作原理 19
	3.3 运动学正解 19-22
	3.4 自动抓管吊机的运动学仿真 22-27
	3.4.1 MATLAB 软件概述 22-24
	3.4.2 正运动学仿真 24-27
	3.5 运动学逆解 27-30
	3.5.1 逆解的验证 30
	3.6 雅克比矩阵 30-34
	3.6.1 雅克比矩阵的描述 30-31
	3.6.2 雅克比矩阵的计算 31-34
	3.7 本章小结 34-35
	第四章 自动抓管吊机的动力学分析 35-50
	4.1 引言[23] 35
	4.2 动力学简介 35-36
	4.3 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36-37
	4.4 自动抓管吊机的动力学分析 37-46
	4.4.1 杆 1 的动力学分析 38
	4.4.2 杆 2 的动力学分析 38-39
	4.4.3 杆 3 的动力学分析 39-41
	4.4.4 杆 4 的动力学分析 41-43
	4.4.5 杆 5 的动力学分析 43-46
	4.5 自动抓管吊机的动力学方程 46-48
	4.6 自动抓管吊机所受风载荷计算 48
	4.7 自动抓管吊机承受海浪升沉载荷的分析方法 48-49
	4.8 本章小结 49-50
	第五章 自动抓管吊机的动力学仿真 50-72
	5.1 引言 50-51
	5.2 ADAMS 软件简介 51-52
	5.3 ADAMS 环境下自动抓管吊机的动力学仿真 52-56
	5.3.1 仿真模型的导入 52-54
	5.3.2 添加模型的约束 54-56
	5.4 驱动方式的选择 56-60
	5.4.1 以匀速方式驱动机构系统 56-57
	5.4.2 以匀加速-匀减速方式驱动机构系统 57-58
	5.4.3 以匀加速-匀速-匀减速方式驱动机构系统 58-60
	5.5 自动抓管吊机实际工况仿真时的力的加载 60-62
	5.5.1 模型末端夹持器添加重力载荷 60-61
	5.5.2 模型加载风的吹袭载荷 61
	5.5.3 模型各部件的转动惯量 61
	5.5.4 模型加载海浪升沉载荷 61-62
	5.6 自动抓管吊机实际工况仿真结果的输出 62-71
	5.6.1 末端夹持器位置仿真 62
	5.6.2 末端夹持器速度仿真分析 62-65
	5.6.3 外臂的速度仿真分析 65
	5.6.4 内臂的速度仿真分析 65-67
	5.6.5 各关节的受力分析 67-69
	5.6.6 各关节的力矩分析 69-71
	5.8 本章小结 71-72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72-74
	6.1 全文总结 72-73
	6.2 展望 73-74
	致谢 74-75
	参考文献 75-77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77-78
	详细摘要 78-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