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本文以河南省Q县G中学的实际条件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的研究方式,了解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学校管理现状,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农村寄宿制中学是留守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联合家庭、社区相互协作,从完善学校管理工作、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加强省会协作三方面,探索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方法,为孩子们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增长,这也导致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持续上升。因此,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迁移,这也促成了我国特有的庞大农民工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全国的农民工总数已经达到了29562万人。这批农民工中,有一大部分已经成为父母。但是,由于城乡的户籍制度和农民工的经济状况所带来的限制,这些农村的家长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往往难以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在城市中学习和生活的机会。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到城市去打工,把孩子留在农村的老家,托付给老人照顾,这导致了一种特殊且庞大的儿童群体的形成——农村留守儿童[1]。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都外出工作,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工作,而另一方无法承担监护职责,导致孩子留在户籍地,因此无法与父母一同生活的16岁或以下的农村孩子。
为了保障农村的留守儿童能够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教育部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规定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义务教育应由公立学校或流出地的学校来承担。然而,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并不理想,加上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他们的子女很少有机会接受城市公立学校的义务教育。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不得不留在农村,由年老的祖父母照料,并在农村学校接受教育。这种情况也成了许多留守儿童不得不面对的无奈选择。依据我国国新办发布的白皮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大约为643.6万名[2]。根据2022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农村留守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人数为143.75万人,这一数字占到了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9.71%。因此,对于农村寄宿中学中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议题。本研究致力于发现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的学校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并提供优化策略,让这些学生在特殊的环境中能够磨炼坚定的意志,学会自立自强,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健康地成长;同时,这也在推动农村地区社会稳定方面提供社会价值。
............................
1.2研究目的
当少年变得强大,国家也会随之强大,而青少年和儿童代表着国家的将来和整个民族的期望。农村寄宿制中学是农村中学的主要存在形式,他肩负着教育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职责。从长期的角度看,只有妥善处理农村中学寄宿制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我们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可靠的接班人。
为了更好地使寄宿制学校服务于广大的农村学生群体,适应当地的教育需求,本研究通过调查河南省Q县G中学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现状,对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学生管理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学生在学习方面、心理健康方面及食宿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管理问题的原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力求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应对方法,提出促进G中学留守儿童管理的策略,提升该学校管理的水平和育人的质量,为其他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第二章G中学留守儿童学校管理现状分析
2.1 G中学学校概况与留守儿童概况
研究学校位于河南省Q县,Q县总面积567平方公里,共有5个乡镇、4个街道办,总人口30.1万。Q县共有7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本研究中的G中学位于G乡镇,学校周围是粮库和一望无边的农田。这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有在校生580人,教师48人,实行半寄宿制管理,离学校较远的学生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祖辈无法照顾的学生在学校住校,距学校较近的为走读生,每天放学后回家。G中学重视学生管理,推行博雅文化,教育学生做一名知识渊博、视野广博、胸怀宽博的人。G乡镇及周边村庄的孩子都到G中学就读,其中也包括许多留守儿童。这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如何更有效地推动学生们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是G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本研究以年级为单位,对在校6至9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占相当大的比重。在426份有效学生问卷中,有267人的父母在外打工,占比高达62.68%;159人的父母没有在外打工,占全部样本数37.32%(见表2-1)。按年级来分析,不同年级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也不相同(见表2-2)。
教育管理论文怎么写
...........................
2.2学习管理方面
学习生活是留守儿童在学校期间最重要的生活,所以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是考察其学校管理问题的重要内容。
2.2.1学习态度整体较好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高度,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学习的目标不清晰或不准确,就会像一艘没有方向的轮船,只能随波逐流。根据调查可见(见表2-3、图2-1),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学习,他们学习的目的是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减轻父母负担,或者想要通过学习为父母争光,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最主要的学习动力。G中学在对留守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方面做得比较好,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喜欢或比较喜欢学习,学习态度比较端正。
对于留守儿童自我学习要求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要求自己达到优秀的占20.6%,要求自己达到中等的占12.4%,认为自己只要尽最大努力不求最好的占61.0%,认为对自己学习没有要求,顺其自然,甚至随波逐流的占6.0%(见表2-4)。这是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对自我要求较低的体现。
.......................
第三章G中学留守儿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7
3.1学校方面........................................................27
3.1.1硬件设施不完善.............................................27
3.1.2管理体制不完善...........................................27
第四章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学校管理优化对策与建议.........................33
4.1完善学校管理工作..........................................33
4.1.1完善学校管理制度.....................................33
4.1.2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33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37
第四章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学校管理优化对策与建议
4.1完善学校管理工作
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努力改善农村寄宿制中学的教育环境,从多方面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从学校层面来看,也应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学习生活等方面来进行。
4.1.1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完善制度建设。农村寄宿制中学应注重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创新,首先明确以培养学生实践、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尤其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根据学校管理体系建设要求,应当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留守学生管理体制、留守学生关爱体制、家校联系制度、家访制度、心理健康辅导等等,明确管理者的管理范围,完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其次,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要创新,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灵活采用多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形成学校特色。
4.1.2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对待寄宿留守学生,一定要有足够的爱心与宽容。留守儿童的问题比较特殊,留守的状态也是动态的。可能近期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了,则留守儿童不再留守;也有原本不外出的家长,因近期要外出打工,则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因此,这种动态变化也要受到关注。为寄宿留守学生建立档案,从入校起记录他们的留守状态、家长去向、临时监护人情况,包括学生本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并及时更新;也可在学期初让孩子进行个人分析,让他们记录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需要改正的问题,在完成一学期的学业后,重新点评自己的优点、好习惯的坚持情况和缺点、坏习惯的改正情况,并让他们登记在自己的档案袋中。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对他们的关注。
教育管理论文参考
.........................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以农村寄宿制中学为切入点,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策略,在相关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针对留守儿童学校管理的调查方案,剖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本文以河南省Q县G中学的实际条件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的研究方式,了解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学校管理现状,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农村寄宿制中学是留守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联合家庭、社区相互协作,从完善学校管理工作、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加强省会协作三方面,探索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方法,为孩子们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农村寄宿制中学也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农村寄宿制中学对留守儿童的学校管理策略还应继续实践和探索。本研究只选取了学校管理这一角度,又受到时间、校方配合度等现实因素制约,研究得不够充分和深入,不能完全反映出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且对问卷的数据分析也大多停留在描述统计层面,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会持续学习、反思,提升实际应用水平,希望能为农村寄宿制中学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