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本研究通过对Y市城区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表现现状进行研究,找到了几个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其他尚在探索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的学者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Grandey(2000)认为情绪劳动是指个体为了完成组织目标而对内在的情绪感受和外在的行为表达进行调节的过程①。可见,情绪劳动作为一种情绪付出,既是一种可见的行为表现,又是一种不可见的情绪调节过程。
1.1.1时代背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的情绪劳动表现行为日益规范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一直高度关注中小学教师的个体情绪在劳动中的积极作用。教育部于2008年修订并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强调教师应该关爱学生,即关怀、关心、爱护学生②。该《规范》中强调的“关爱学生”实为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付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并对教师职业的情绪行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可理解为教师职业的情绪行为规范,也可视为公众认可的一种情绪表达规则。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倡小学教师应关爱小学生,要在教学实践中富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要在行为态度上保持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并充满亲和力,更要善于自我调节情绪③,可见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职业的情绪行为规范内容逐步扩充,并在观念上引导教师将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作为职业中的一项基本能力看待。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关心教师的情绪状态,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教师提升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缓解教师的情绪焦虑和心理压力④。教育部等七部门于201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第一次从全社会的角度提出尊师重教的要求,并从教师地位、教师权利和尊师教育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号召全社会为教师营造安心、热心、舒心、静心的良好从教环境⑤。
........................
1.2选题意义
1.2.1理论意义
首先,本研究可以拓宽教师情绪劳动理论的研究范围。随着教师情绪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有关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然而,研究者们的目光主要聚焦于大学和中学领域,对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的探索却鲜少涉足,真正对小学班主任这一特殊群体的情绪劳动所做的研究更是极少。
其次,本研究为尚在探索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的学者提供理论上的启发和思考。小学阶段在基础教育中所占比例最大且本身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小学班主任既要承担教学与教研任务,也要负责班级管理与行政事务处理。身兼数职的班主任日常工作中需要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和专家互动,相比其他非班主任岗位而言,班主任情绪劳动表现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值得深入研究。
最后,本研究可为教师发展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教师情绪劳动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有助于为教师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视角。
1.2.2实践意义
首先,本研究可以促进小学班主任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小学班主任重视并减轻情绪劳动压力,减少情绪衰竭及职业倦怠的发生,提高小学班主任的教育教学质量及情绪劳动管理能力。
其次,本研究可以帮助学校管理层深入细致了解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情绪状态,真正满足班主任在工作中的需求,强化小学教师对班主任岗位的认同并提升其担任班主任的意愿。
最后,本研究对形成更加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健康的工作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第2章关于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的理论探讨
2.1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2.1.1情绪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把情绪的稳定性和情绪价值的贡献值作为主观评价他人情商高低的一个维度,趋向于认同人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大多抱以被动接受的态度。事实上情绪不仅有迹可循而且还能通过调整自我认知和组织支持等途径改善情绪状态及表现。了解清楚情绪的理论、本质、表现、研究方法等内容有利于综合性的理解情绪劳动。
一是关于情绪的理论
有关情绪的理论大致可分为早期理论、认知理论和动机-分化理论。早期理论主要探讨情绪与生理谁先谁后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看到了情绪与身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先有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变化之后才有情绪。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认为情绪变化是由身体变化引起的,情绪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产物。坎农与巴德的“情绪的丘脑理论”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变化与主观情绪体验是同时产生的;以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R.Arnold)为代表的情绪认知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性质,其转化为情绪需经历估量和评价过程。同一刺激/情景,因评估差异,情绪表现也截然不同,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简而言之,情绪的性质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人的认知对刺激/情景的评估,不同认知会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进而决定情绪的性质①;以伊扎德(Izard)为代表的“动机-分化”情绪理论则强调了情绪的积极作用,他认为情绪系统和人体内的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一起组成了人格系统,情绪不仅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动力。情绪的主观体验可引发一连串的心理活动,起着动机的作用,是驱动人们采取行动的力量②。
...........................
2.2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的维度
2.2.1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维度的探讨
首先,“班主任”这一词语在国外并不存在,即便有相同岗位的存在,其岗位职责及名称也不尽相同,因此,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的维度划分只能参考国外教师情绪劳动维度的划分以及国内现阶段的教师情绪量表。又因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产生不同的维度划分标准,因而选择好理论视角对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维度的划分至关重要。通过文献综述可知,国外对教师情绪劳动的维度划分来源于不同理论视角的站位,大体可分为三派。一派认为情绪劳动是一种不可见的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状态和情绪表现的心理过程,另一派则认为情绪劳动是一种可见的能被他人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有一派则认为情绪劳动既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行为表现。具体内容如表2-1所示。
教育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3章Y市城区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表现调查及分析.....................32
3.1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表现调查设计...........................32
3.1.1问卷调查设计...................................32
3.1.2访谈调查设计.............................39
第4章Y市城区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表现的影响因素分析.............57
4.1个体认知:影响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表现的关键..........................59
4.1.1较为传统的职业理念........................................59
4.1.2有待完善的知识结构..................................62
第5章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的管理对策..........................74
5.1班主任:主动调整个体认知............................74
5.1.1主动更新理念,保持开放心态......................75
5.1.2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理论视角..............................76
第5章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的管理对策
5.1班主任:主动调整个体认知
从情绪产生过程来说,管理好情绪的第一步是觉察情绪,但最关键的一步却是调整认知。PISA测评的数据表明改变认知模式与思维方式会带来情绪体验的变化,进而增加愉悦度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探索,鼓励人们正向思考、积极思维,具有启发意义。因此,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的表现与其认知能力息息相关。班主任在工作环境下对待人或事的看法与班主任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密切相关,不同的教育理念下建构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具有较大差别,正是这些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不同班主任对同一事件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劳动表现,而这些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劳动表现又影响着班主任的职业认同、职业幸福感及育人质量。所以,管理好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的关键在于班主任更新职业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岗位认知。
5.1.1主动更新理念,保持开放心态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不仅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执行者,更是中小学生茁壮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肩负着重大使命,应努力成为孩子们人生旅程中的导师,引领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什么是人生导师呢?人生导师应是能引导学生感受到自我内在智能并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目标与价值的老师,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导向。
教育管理论文参考
...................
结语
结论
本研究立足于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在梳理情绪劳动相关政策、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情绪劳动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问卷和访谈,对Y市城区6所小学120名班主任的情绪劳动表现现状展开调研,借助SPSS26.0和Excel对问卷收集的数据和访谈收集的语音进行处理。发现当前Y市城区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存在一定的积极表现:班主任重视自身情绪劳动在工作中的表现,情绪劳动表现整体缓和不太激烈,不常出现过于强烈的情绪行为和情绪体验,倾向于使用积极的情绪管理策略,有着较为健康的情绪劳动表现。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消极表现: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付出了较多的情绪劳动,属于高情绪劳动群体。整体倾向于使用积极的深层扮演策略,但在与学生、家长、领导的交往中也频繁的使用了消极的表层扮演策略。之后,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深度分析了Y市城区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表现的影响因素。发现影响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表现的个体认知有:班主任较为传统的职业理念、有待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相对模糊的岗位认知。触发小学班主任产生情绪劳动的情绪事件有:推不掉的非教学事务、高负荷的教学工作和难明晰的家校权责。影响小学班主任情绪劳动表现的工作情境有:低人文关怀的组织情境和高角色期待的家校情境。
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第一,班主任应主动调整个体认知。如主动更新理念,保持开放心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理论视角。提高岗位认知,强化岗位认同;第二,学校应完善人性化的管理方法与制度。如正视情绪劳动价值,实施补偿与激励措施。营造人文关怀情境,疏导班主任情绪压力。落实减负清单措施,减少非教学事务入校。精减岗位常规工作,降低非必要工作量;第三,家长应强化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如深化岗位角色认识,寄予班主任合理角色期待。把握科学育人规律,协同形成教育合力。承担家庭教育职责,尊重班主任育人主导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