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和谐道德教育的实现问题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j881024 点击次数:109
论文字数:43000 论文编号:sb201308231420117824 日期:2015-05-13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论

   
一、问题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道德教育理论
    道德教育要转型,要发展,首先面临的是提高自身理论创新能力问题,当前我们深深感到支撑传统道德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理论以单纯的社会需要作为立论的逻辑起点,一味的强调向受教育者灌输社会道德要求甚至不适当的将其上升到意识形态高度的做法,造成了道德教育理论在建构中的“目中无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道德教育理论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社会形态转型和世界性文化创新的双重压力。如何适应社会变革和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尽快实现由传统道德教育向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道德教育的历史转变是道德教育发展必须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客观的讲,进入新世纪后尽管人们努力地完善现有的道德教育理论,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缺乏理论创新,许多尖锐的核心问题依然存在。道德教育理论的创新必须勇于变革落后的理念、体制,根据社会变革和人本身发展的要求实现自身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回顾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历史,每一次实践中重大的改革必然都是以理论的创新为前提的,而每一次道德教育理论的创新又必然要与时发表展的脉搏相适应。和谐道德教育实现问题的提出就是对传统道德教育发展理论的一个创新,它借鉴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道德教育以及和谐的概念、特征及理论精髓作了较详尽的阐释;它不仅考虑系统内部的协同,还兼顾系统与环境的适应;它不仅关注道德教育发展中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样关注了人与人、人与生态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在当前我国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从和谐的视角来审视、研究道德教育发展有助于我们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发展理念,丰富现代道德教育理论。
    2、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为实现人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提供理论准备和前提。
    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基础,个体的人的精神面貌和基本素质直接影响着人精神生产力的提升,而人的精神生产力对人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用十分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是整个社会的细胞,社会肌体的健康、活力、稳定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个体细胞来维护和决定的,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健康的个体细胞,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以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道德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远远不够,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过分强调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工具性功能,忽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性功能的倾向十分明显。当今社会存在的片面追求物质生产力发展忽视精神世界改造的危机就是这种错误倾向的表征。道德教育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间接作用,而对人精神生产的作用确是直接的、重大的。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实践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发挥知识传播功能得心应手,而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由此推动的人类道德实践的发展都直接影响着它的研究角度、中心话语和发展方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道德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理念的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在新的时期,道德教育在继续实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履行它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自身更为根本、基础的定位,对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进步发挥指导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谐道德教育的实现作为在和谐理念下对道德教育发展的规划就是要致力于实现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进而使人通过道德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完善与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道德教育的实现是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性路径。
 
    (二)实践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和谐”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健康、理想的状态,是任何事物发展必然的内在趋向,道德教育也必然如此。和谐道德教育就是力图通过对道德教育内部机制的和谐调节为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内部的动力,同时又致力于将道德教育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使其符合、适应、配合于社会的发展要求。要想实现道德教育的和谐发展目标首先应“建构一个实现了内部诸要素和谐共处的道德教育模式,即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德育过程的实施上、德育方法的实用上,德育功能的评价上达到彼此之间的合作协调实现了合力最大化,作用最优化的模式”①。
    但必须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到社会转型期带来种种变化的影响,特别是来自于市场经济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使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市场经济能够使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同时,它本身具有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的缺陷,使它往往不能有效的反映经济发展长远的目标和整体的结构。市场经济这一特点带来的消极影响往往会突破单纯的经济领域而影响人们整体的思想意识,这种影响很容易使人们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导致整个社会风气形成只着眼于狭隘的短期利益的倾向,不仅外在的社会利益不在自己的视野之内,就是自身的长远利益也并不在意。这种倾向在道德教育领域直接造成诸多不和谐“音符”的出现,具体表现为:国家对道德教育高度重视,在实践中道德教育却口益被边缘化;施教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不和谐;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现实中人们对道德教育的诉求不和谐;道德教育过程时间上的持续性与现实中的中断性;空间上的多元化与实践中的单一性之间的不和谐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我们的研究就是要透过对这些不和谐问题表现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促进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基本思路,进而使道德教育的整体性功能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现代道德教育观念在实践中的践行
    改革开放对于中国而言,在给国家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带来重大变化的同时,对道德教育发展的价值在于使现代道德教育理念开始为人们所认识。具体而言,现代道德教育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道德教育理念要求道德教育必须要由重视知识本身传授的阶段转向到以人为本的阶段,道德教育的过程本身应充分尊重参与其中的“人”的能动性最终实现“人”的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现代道德教育以促进人们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进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主体性理念。现代道德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应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充分调动并发挥道德教育活动参与者的能动性。个性化理念。现代道德教育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张扬个性,鼓励个性。传统道德教育中忽视受教育者个体性差异,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搞批量生产、标准化制造的做法己经不适应创新性时代的要求了。开放性理念。当今时代是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道德教育理念正在深入人自,它具体应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等等。系统性理念。道德教育的发展是一项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有赖于全社会的普遍参与和共同努力。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概念是对事物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对相关概念的澄清是我们进一步判断与推理的先决条件。在对和谐道德教育实现问题进行研究之前,必须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一)和谐
    “和谐”一词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概念。我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追求和谐,在《国语》中就有着中国人对“和谐”思想的最早阐述。郑桓公与太史伯曾经在周幽王八年有过一次关于“兴衰之故”和“思胜之道”的讨论,在讨论中首次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论断。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为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①也就是说,那时的统治者己经开始认识到治理国家时应注重不同元素的配合,求得矛盾的均衡和统一了。可见,在我国古人那里就己经形成了和谐之道并不是排斥差异与矛盾而是具有对矛盾进行调和的涵义。而这里所提到的“不同元素”,则包括人、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元素的配合就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协调。孔子就曾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主张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而且古人对和谐的理解也绝没有仅仅停留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学派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崇尚自然的学派则特别注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合二为一。比如,道法自然、庄子的“人与天。一也”“天地与我并在,万物与我为一”的主张。无独有偶,西方社会对和谐的认识则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对和谐的理解与我国古人十分相似,他认为“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双方的“协作”或“和解”。
    “和谐”又是一个被现代人所广为关注的概念,“和谐”(harmony)原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②随着和谐一词应用的口益广泛与和谐理念的深入人心,和谐一词成为了包括美学、哲学、管理学、社会学在内的许多学科深入研究的重要概念。
    “和谐”是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周来祥先生对“和谐”的含义作过这样的界定:“和谐是一个深刻的美学和哲学范畴。它起码包括这样紧密联系的四个含义:(1)形式的和谐。人、物、艺术、外在因素的大小、比例及其组合的均衡、和谐(形式美)。(2)内容的和谐,及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情感与理智的和谐(内容美)。(3)形式与内容的和谐与统一(生活美,特别是艺术美更以此为主要的要求)。从唯物主义说,首先是内容的和谐,内容的和谐要求着形式的和谐,并规定着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和谐统一。(4)而内容的和谐又决定于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的和谐自由的关系,这种和谐自由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在艺术中则体现为理想的典型和意境)”①
    在管理学领域,席酉民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和谐管理理论,包括“和谐主题”、“和则”“谐则”、“和谐祸合”等在内的一套富有特色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
 
    (二)道德教育
    道德作为一种人类行为的规范就本质上讲是社会道德关系的反映,但一种道德究竟能否在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内被人们所接受,仅仅依靠口传心授是不够的,而依靠国家机器强制实施的方式又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特点,道德教育就成为了道德传播的主要途径。何为道德教育是研究道德教育发展问题所必须要首先搞清楚的前提性概念,长期以来人们由于受不同德育观念的影响对这一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事实上,对任何概念的界定都应以历史传统为基础,站在现实的高度,对其本质进行阐释。“所谓道德教育,是指生活于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有道德知识和道德经验的人们(亦可称道德上的先觉者),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对其他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①从道德教育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教育应包括以下的基本要素:施教者与受教育者(道德教育参与者);社会的道德要求(道德教育的内容);施教者与受教者彼此的影响与互动(道德教育的过程);受教育者的内化活动(道德教育的实现)”①
 
    (三)和谐道德教育
  和谐道德教育是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人们对“和谐”问题的关注而在道德教育领域出现的研究热点问题。和谐道德教育就是要把和谐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全面渗透到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以遵循道德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前提,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致力于实现道德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道德教育本身与外部系统间的共同繁荣与进步。具体而言,“所谓和谐道德教育就是指道德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有序的运作从而实现其内在机制的和谐,同时道德教育与其外在因素之间的彼此配合与互动从而实现道德教育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与功能优化。可以说,和谐道德教育就是力图通过对道德教育内部机制的和谐调节为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内部的动力,同时又致力于将道德教育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使其符合、适应、配合于社会的要求来为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外部的保障。”
 
第一章 和谐道德教育实现....................65-105
    一、 和谐道德教育思................... 65-81
        (一) 中国传统道德教.........................65-76
        (二) 西方道德教育中蕴...................... 76-81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81-98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81-92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问..................92-98
    三、 和谐道德教育实现.....................98-105
        (一) 和谐道德教育的实现是对道......................98-100
        (二) 和谐道德教育的实现是.....................100-102
        (三) 和谐道德教育的实现是.....................102-105
第二章 和谐道德教育实现............................ 105-147
    一、 和谐道德教育内部系统........................105-118
        (一) 影响和谐道德教育实.......................105-114
        (二) 内部系统和谐对和....................... 114-118
    二、 当前道德教育内部系................... 118-130
        (一) 道德教育目标的现.....................118-120
        (二) 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120-122
        (三) 道德教育内容体系问......................22-127
        (四) 道德教育功能应然与........................127-130
    三、 制约和谐道德教育实现.......................... 130-147
        (一) 道德教育目标失..........................130-132
        (二) 道德教育主客体间.......................132-135
        (三) 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和谐...................35-143
        (四) 道德教育多维功能失调的.................43-147
第三章 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外........................ 147-173
    一、 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外部系........................147-154
        (一) 影响和谐道德教育..............................147-151
        (二) 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 151-154
    二、 影响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 154-162
        (一) 宏观环境整体效...................54-158
        (二) 微观环境功能的缺......................... 158-162
    三、 影响和谐道德教育实现.........................162-173
        (一) 外部环境系统自身........................163-166
        (二) 环境因素与道德教育之.......................166-169
        (三) 人与道德教育环境之.......................169-173
第四章 和谐道德教育内部.................................173-230
....................................................
  
结语
    道德一词,最早在汉语中出现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但道德的各项规范不可能自发的存在于人们的头脑当中,人类的道德观念必须要经过后天的教育而逐渐形成,道德教育应运而生。
    业己过去的二十世纪是一个人类社会实现突飞猛进式发展的世纪,也是一个人类力量空前高扬的世纪,但就是在这一派繁华与光鲜的笼罩下我们开始发现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道德危机。去道德化、甚至是反道德化现象比比皆是,潜移默化于人类思想意识中的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显著,但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相互冲突碰撞,经济发展的显著成就与社会现实道德水平间的差距口益拉大。人们不禁要责问作为道德观念主要传播渠道的道德教育,当社会道德风气颓风四起时,道德教育应如何作为?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道德教育的发展是系统内部所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道德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是一种单纯的教育行为,它必然要受到本国、本地区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来自于整个时发表展动向的影响。道德教育所具有的这种复杂性使得它要想将自身的功效发挥到最优化,必须要实现自身发展的和谐化。这种和谐是最广义范围的和谐,也就是说,只要是对道德教育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应当成为我们以和谐的理念对其进行审视的对象。
  由于事物的和谐状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和谐道德教育的实现不仅应关注道德教育一朝一夕的和谐状态更加应强调其后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和谐道德教育应以实现“持续发展”作为长远规划。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甚至不应仅仅是一代人应关注的事业,道德教育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其实现和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引导发展的新视角,意味着在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从而使社会获得持续永久性的发展。具体到对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长远规划角度讲,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长远目标应该是实现代际交替,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能够肩负起推动民族复兴、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品行端正、个性鲜明、富有责任感和创造性的“和谐的人”。要保持道德教育和谐发展的永续性就要求在和谐道德教育实现的过程中既要按照自身的运行规律,以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目的,又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最大限度的达到和谐境界。

参考文献
[1] 岳金霞.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33)
[2] 李伟,邹绍清.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方法[J]. 理论月刊. 2012(05)
[3] 冯芸.  道德教育和谐发展——道德教育功能实现的理想路径[J]. 理论学刊. 2011(07)
[4] 刘钊,张震.  马克思恩格斯对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性关注的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5] 李伟,邹绍清.  论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J]. 理论与改革. 2011(02)
[6] 董德兵.  提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水平的着力点[J]. 理论探索. 2011(01)
[7] 韩美群.  西方传统和谐思想的演变及其当代价值[J]. 探索. 2010(06)
[8] 李爱华.  再论马克思恩格斯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J]. 思想理论教育. 2010(23)
[9] 马永庆.  道德内在和谐论要[J]. 齐鲁学刊. 2010(06)
[10] 王长海,赵爱平.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现代德育的人本转向[J]. 社会科学战线. 2010(11)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