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77
论文字数:39658 论文编号:sb2015090611144514559 日期:2015-09-23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实践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理念正在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生本”教育理念转变。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善待,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教师权威提出了挑战。我国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惩罚权限,没有明确的规定,当学生违反学校规定,教师不知如何去管,这大大降低了教育惩罚的实施;加之人们对教育惩罚的本质缺乏正确的理解,一旦教师行使了教育惩罚权,就会遭到过度的关注,面对更多的“问题学生”时,教师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公民与道德研究中心主的檀传宝教授认为,应当赏罚分明,他指出,奖赏和惩罚是教师独特的权力,剥夺其权力是非理性的。①马卡连柯也认为:在日常的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惩罚,既是教师的权利,同时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②然而,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教育惩罚? 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有没有范围限制? 要不要规定教育惩罚的适度性? 我国小学教育惩罚的现状如何? 对处于心理发展急速变化阶段的小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是否合适? 哪些才是科学有效的教育惩罚策略? 如此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澄清,不仅关乎对教育惩罚本身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关系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


二、 文献综述
根据文献记载,《诗经•周颂•小毖》最早对“惩”、“罚”进行了解释③《辞海》对“惩”的阐释包括:对有罪的人进行处罚,让他感到害怕,制止他的不当言行。对“罚”字解释是对那些已经犯下罪行的人进行惩罚。《心理学词典》中把惩罚看作是一种厌恶刺激,会给违反规定(规则)的个体带来身心两方面的不愉悦体验。①《教育大辞典》中则把惩罚看作是为降低某种行为出现概率而施加的负性事件。②教育惩罚体现出一种教育价值或“教育性”。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惩罚的整个活动中,教育惩罚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使受教育者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纠正不良行为;其实施过程中也处处体现教育性,其人道主义精神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惩罚阶段; 使用的惩罚手段必须尊重犯错者人格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规则,最终促成受教育者思想启迪和心灵成长,其目的是通过惩罚让受教育者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而维护自身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本文把教育惩罚界定为:在教育活动中,针对个体或集体不良行为,在不侮辱学生人格,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给予否定或适当的惩罚,使学生明辨是非,以预防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维护校规校纪。小学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最脆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向少年过度,从幼稚到成熟。在小教育阶段,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有着其独到的价值和作用。小学中的教育惩罚也应当是一种教育性的惩罚,是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及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


第二章 教育惩罚的依据


一、 教育惩罚的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上的惩罚是指通过实施各种影响,来降低有机体相应行为的发生频率,或者是激发有机体相应的情绪体验,以达到悔过自新的目的。不可否认,惩罚必然会对个体的心理带来各种影响,但究竟会带来何种影响(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则遵循着一般的心理规律。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挖掘教育惩罚的心理学依据,能够更科学地了解教育惩罚对人的影响,也能够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探索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惩罚的方法、原则、内容、形式等。目前对惩罚进行深入研究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和班图拉对惩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指出,强化在有机体学习行为的发生和改变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惩罚本质上是也是强化,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有机体实施惩罚,一种是提供一个厌恶刺激,使得有机体为了避免厌恶刺激而改变行为或行为的频率。例如,在班级管理中,有的老师喜欢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罚站,罚站本身是一种厌恶刺激,学生为了避免以后还要被罚站,就会改变自己以前导致罚站的各种行为或行为的频率。另一种是取消一个原本就有的积极刺激,使得有机体为了再次获得该积极刺激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行为的频率。例如,在班级管理中,有的老师喜欢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如佩戴小红花、发给笔记本、奖状等),一旦学生的表现出现偏差,就取消这些奖励;学生为了再次获得奖励,就会改变自己原来导致取消奖励的各种行为表现。
………


二、 教育惩罚的伦理学依据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惩罚,需要遵循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即合伦理性原则。①事实上,从伦理学的角度说,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拥有伦理道德的活生生的人,二者之间所产生的关系,实质上体现出一种伦理关系。而伦理关系最基本的就是道德关系,也即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售=受教育者都应当有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无论针对自己还是针对对方。从这个角度看,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教育惩罚必然要符合伦理原则,遵循伦理关系,教育惩罚的使用要符合教育者自身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道德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伦理道德集中体现在“公平、公正”和“尊重”三个方面。就“尊重”而言,尊重是公平公正的前提。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道德人格。尽管马卡连柯提出:如果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②但作为一名教育者,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把要求(或惩罚)与尊重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不代表不尊重他们。从本质上会所,教育惩罚仅仅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并非教育的最终目的,只不过是通过教育惩罚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社会规范与良知,其本身也蕴含着教育惩罚要坚持尊重的原则。我国《教师法》第 7 条规定:教师拥有指导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评定学生品行与成绩的权利。《教育法》第 28 条规定:教育者管理理学士,对学生实施奖励、处罚的权利。《义务教育法》第 29 条也规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歧视、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及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等。①《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 16 条也指出:允许班主任采取适当方式,批评教育违纪学生。从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看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时,可以采用适当批评、惩罚等否定性评价,为了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有权对教育教学施加影响;明令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但对恰当的教育惩罚仍然持肯定态度。以上法律法规均可以作为教育惩罚的法学依据。因此,教育惩罚应当也必然成为教师的合法权利之一。
………


第三章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调查与分析 .....10
一、调查方法 ........10
(一)被试 .......10
(二)调查工具 ...........10
(三)数据处理 ...........10
二、调查结果 ........11
三、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存在的问题 ....22
(一)对教育惩罚的认识存在偏颇 ...........22
(二)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逐渐淡化 .......23
(三)有关教育惩罚的法律法规缺失 .........23
第四章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相应对策及建议......24
一、形成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 ..........24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惩罚机制 ......24
三、有效运用教育惩罚的艺术 ..........25


第四章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相应对策及建议


一、 形成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
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要求教师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实施惩罚应以尊重学生为首要前提,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见,还要善用情感陶冶情操,调动其奋发进取的积极性。当学生悲观失望时,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克服悲观心理,用情感的钥匙打开学生他们的心扉;当他们犯了错误,诚恳的劝诫,积极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期待,增强纠正错误的决心与勇气。要利用惩罚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把惩罚作为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制定教育惩罚的规则要多采纳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意见,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惩罚的立足点,全面审视当前的教育惩罚是否合理,具不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等等;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的言行举止做出合理的要求。其次,建立教育惩罚的监督机制。教育惩罚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各种权利更容易受到侵害,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教育惩罚监督机制,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保证教师能够在尊重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地行使他们的教育惩罚权。再次,增强教师的法律素养。教师不但要为人师,还要具有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责任意识、法制观念;教师必须在在法律的权限内,来行使自己的教育惩罚权,而不是以教育的名义,随意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


结束语


教育惩罚是小学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教育手段。当前,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惩罚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专家的认同。但由于对于教育惩罚认识上的偏颇,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惩罚的实效性和完整性,导致了在实施教育惩罚的过程中容易走向误区。因此,对教育惩罚的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小学教育当中进行策略的、艺术性的教育惩罚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最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总之,随着教育惩罚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以及制度法规的日臻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实施适度的、合理的、公平的、有效的、艺术性的教育惩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美丽中国”视阈下生态道德建设研究
下一篇:初一新生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