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大学规模日益增大,万人规模的学校已很常见。谢作栩在《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度”》一文中提出,今后 10 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生将以年均 6%—12%的增长速度进行扩招②。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教育统计,2014 年我国在校大学生达到 2468.1 万人③。高校扩招为更多有志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推迟了部分青年的初次就业时间,暂时舒缓了严峻的就业形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入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考验着学生组织的容纳度与适应性,即便是传统的班级、学生会也面临着人员良莠不齐的管理困境。新时期,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各种诉求也产生了新变化,进而衍生了形式各异的学生组织。校内可利用的有限资源与机遇已经顺应不了学生组织的快速发展趋势,组织各团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恢复高考后,国内社会历经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立两大社会转型期,社会民主化进程不断得以推进。对社会思想变革具有极大热忱的在校大学生群体,深受民主化进程的熏陶,有着自身独到的见解,追求个性化发展,不愿盲目跟从,重视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话语表达愿望强烈,要求自治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显现出世俗性特点。部分大学生对于学生组织的加入及活动的参与具有较强的利己主义心理,不以服务组织群体为目的,功利心暴露无遗。学生组织传统形式的说教管理理念与直线型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社会民主化进程客观上对大学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大学生社会身份的转变。90 年代中后期,大学生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珍稀的“天之骄子”转变为需要凭借自身综合能力进行双向选择就业的普通劳动者。大学生势必要通过在校期间参与到心仪的学生组织当中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而,其对学生组织的选择无论是在组织文化、管理理念,还是在组织活动开展内容等各个层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学生组织既要尊重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又要转变自身的运行模式,使其在被同学们所接受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在西方大学中,学生组织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一般没有“学生处”或者“团委”这样的部门,通常统分为担负部分管理职责、维护学生权益的“学生会”(Students' Union)、“学联”(Student Association)及由学生的共同爱好自发形成的社团(Club)两类。西方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已经长达 900 余年,学生组织的相关研究比国内早且成熟。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研究所的 Astin A W 认为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热情远比学生单纯追求政治自由、享乐、艺术兴趣、社会地位等高得多。学生十分珍视在学生组织中形成的友谊。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在入学之初就会受同龄群体影响,群体间的关系模式逐渐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步入大学后,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生组织,并在组织中频繁地与同辈群体互动,这种互动通常会加强学生自身的改变。此外,学生组织若想实现学生参与最大化,辅导老师和其他学生事务工作者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扮演重要指导角色①。Kuh G D 和 Lund J P 认为学生组织是提升学生校园生活质量的渠道之一,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认同度及将学生的理念构思转以现实的有效途径,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学生在组织中的自主管理方式能够增强组织的活力②。Kuh G D,Douglas K B 等认为学生组织开展大量的课外活动或项目,能够丰富学生的大学经历,是学生课内与课外无缝衔接的载体,并且能够帮助同学扫除在学术探索及个人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障碍③。Cuyjet M J 认为学生组织是高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群体提供基本的服务,并针对大学校园中学生组织提供服务的效果如何这一问题对学生组织成员及普通同学进行调查,提出学生组织在日常管理,系列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组织服务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积极参与高校管理,为全体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内外搭载平台④。
………..
第 2 章 高校学生组织概述
2.1 高校学生组织的内涵
高校中不同类别的学生组织在组织结构、活动方式、人员比例等各个方面差异较大,很难用简单的一句话直接对其进以界定。所以,本文通过详细阐释“组织”这一概念进而归纳总结出“高校学生组织”的确切定义。组织是社会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目的,由一定的结构模式、运行准则维系起来的团体。一个合理的组织必须具备五大要素:第一,组织是由通过自身设定的标准和流程吸纳一定比例的成员组成的。成员在组织中相互学习,锻炼自身,各司其责。组织要对成员量体裁衣,发掘成员潜力,促使成员效能最大化发挥。成员是组织存在的基础;第二,组织存在的前提是代表其自身发展方向的特定目标的确立。一个组织若无目标则无存在的意义,正确的组织目标能够引导组织良性快速发展,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组织的目标不能杂乱无章,应综合成员的个人动机,树立共同目标;第三,组织运行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管理依据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章程既是对组织成员合理性的约束,又是维护成员合法利益的有效保障。章程的制定既要理性化又要人性化,统筹兼顾,权衡利弊;第四,组织要有自身独到的组织文化。组织的内在文化决定了组织的影响力。优秀的组织文化能够吸引更多新成员加入,能够激励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能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扩大组织的影响力;第五,组织要有相应的经费来源。经费是组织运营的物质基础。组织应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保障组织经费能够维系自身的发展。
…………..
2.2 高校学生组织的特征
高校学生组织作为在社会组织这一全集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子集,除了含有社会组织的基本特点之外,已经具化出自身明显的特征。规范性。组织的建立必须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对其进以约束。国内现行的高校学生组织作为高校管理服务学生的载体,是在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开展活动的,其运行必须依照国家及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如组织成员构成的相关制度规定申请加入者必须是在本校注册学籍的学生。组织活动的开展不能影响学校常规的教学工作且不允许组织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商业化活动。除了明确的条文规定之外,在组织内部,组织成员在不断探索适合组织自身发展途径的历程中,好的经验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矩,随着成员不断地更替传承,逐步得以完善,成为新成员相互监督和参照的准则。聚合性。由于高校学生组织的成员都是年龄相仿的青年大学生,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加入同一个组织当中,正是出于相似的兴趣爱好,因而彼此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组织的维系除了明确的规章制度和不成文的传统约束之外,更为重要的纽带是成员间的情感、义气。他们互相信赖,彼此依赖,相互支持,怀着共同的信仰,为增强组织的竞争实力发挥着自身的能动性。如果组织受到不良外因的影响,会显现出强大的聚合性及外部排他性。多元性。每个学生组织成员的成长背景、思维模式都不尽相同,加之组织成员更替频繁,持续不断地为学生组织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影响,驱使其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崇尚创新,这些特点自然而然地反作用于学生组织,致使组织活动的开展不会完全局限于传统框架的固定模式,停滞不前,势必会导致组织文化带有多元性特征。
……….
第 3 章 典型性高校学生组织的历史演进..........13
3.1 学校选择型学生组织的恢复与变革........13
3.1.1 共青团的演进........13
3.1.2 学生会自治的再现.......14
3.1.3 班级运行管理模式的演变.........16
3.2 学生选择型学生组织的形成与发展........17
第 4 章 高校学生组织的整体变革对比分析.....22
4.1 学生组织变革中的主要问题概述..... 22
4.2 高校学生组织结构的发展与变革..... 23
4.3 高校学生组织功能的发展与变革..... 27
第 5 章 拓展高校学生组织育人功能的建设性措施......30
5.1 进一步鼓励学生组织多元化...... 30
5.2 进一步加强学生组织自治.......... 33
5.3 进一步促进学生组织社会化...... 36
第 5 章 拓展高校学生组织育人功能的建设性措施
5.1 进一步鼓励学生组织多元化
为了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组织需要在现行的扁平式结构的基础上,优化配置现有的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组织多元化发展。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载体的学生组织,必须适应社会转型。高校要在不同层面调整与支持组织结构多样化发展。首先,在协调好当前共青团,学生会与学生社团的“一体两翼”工作权责的基础上,高校应更多地鼓励学生选择型学生组织的发展,进一步打破以往由团学组织直接监管的大一统模式,促进组织多样化发展。发挥组织本身应有的功能,加强学生组织特色化建设,结合学生自身的不同特质,扶植类别详尽的兴趣爱好型学生组织、学习型学生组织、科技型学生组织、社会公益型学生组织共同发展,开展生动有益的活动,使学生的才能有发挥之地。在监管网络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倡导现有学生组织活动网络化,如高校阶段性评比优良学风班等先进活动时,应把班级网页作为重要参评标准,要求班级过去一年来的活动开展时时挂网,此举既能保证活动开展的时效性,又能调动同学们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骨干工作的责任心。此外,要充分认可新兴的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正向功能,利用好网络资源,推动学生组织多样化发展。
………..
结束语
学生组织作为高校管理的载体,在改革开放初期双重体制的影响下,一方面是国家和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监管的直接有效途径,组织自身缺乏自主权;另一方面,刚刚恢复职能的学生组织还要兼顾大学生日益多样化需求。学生组织的变革方向是各方相互沟通、妥协、博弈的结果,但国家与学校的行政把控仍占主导地位,组织结构具有鲜明的直线型科层制特点,是典型的适应发展模式。虽然这种模式能及时反映环境的变革,但“泛政治化”是改革开放初期学生组织的主要缺陷。随着 90 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自主发展的愿望。学校选择型学生组织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变革,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逐步减弱;众多更能贴合学生群体综合素质提升需求的学生选择型学生组织应运而生,组织的整体发展走向扁平化。尽管这次变革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学生组织模式基础上的延续,但无论是在组织结构,还是组织功能层面,都是一次深刻的蜕变。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组织演变特点可以看出,组织成员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过程中,其自身的发展需求是促使组织变革的有效途径。只有调动成员有效参与,学生组织才能取得良性持续发展,才会践行其成立的真正意义。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亦已进一步深化,学生组织必须加快多元化、自治、社会化建设,才能使其育人功能最大化地发挥。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