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九十年代初我国就展开了对城市土地的价格的基准地价评估政策,以此来宏观调控土地的市场价格,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除教育、医疗、科研以及军事用地等特殊用地采用政府划拨出让以外,其余几乎所有商业和住宅用地均采用招标、拍卖和挂牌的方式进行出让,这一制度一方面发挥了市场竞争机制出价者高得地的原则,另一方面竞争机制导致地价越来越高以致建成后的住宅、商业建筑远远超出人们正常的购买水平,导致很多人无房可居,虽然国家采取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宏观经济政策来克制房价过快过高的增长,但这些措施所能发挥的效果相对于城市化人口增长对房屋的刚性需求而言是较为微弱的,虽然在短时间内对房价起到了抑制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却成为房价突飞猛涨的一个基点,长此以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的冲动,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为了解决人地矛盾的冲突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效益,国土资源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加快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分别开展了城市地价调查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通过选取地价交易样点测算土地价格可以分时段对选取的地价交易样点进行价格监测,及时了解城市土地价格的变化趋势,改变了过去三年才更新一次城市土地价格,对于城市土地价格的过快增长、突然变化等异常情况能够进行及时的预测和相关制度政策的制定以快速解决相关问题。
........
1.2 研究意义
面对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面积日益减少、城市用地紧缺、土地利用效益低等问题,如何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如何制定相关的制度政策控制地价的盲目增长,如何保证土地经济循环渐进,合理稳定的增长,如何进一步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将是未来土地市场管理的核心。本论文针对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展开讨论,其主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科学的开展对城市土地价格的监管。将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引入到对城市土地价格的评估过程中,通过建立城市土地价格评估数据库,将收集到的交易样点数据上图并建立样点数据的属性数据库,计算城市土地在不同区域的土地价格,并分时段对样点进行检测和更新,改变了传统针对城市地价评估过程中的评估时效性低、评估结果准确性低、评估结果更新慢等弊端。(2)通过建立城市地价评估系统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变化进行时时的检测,对于预防地价过快的增长或者其他异常现象的出现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城市土地市场健康平稳的发展。
.......
2.1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
2.1.1 土地区位理论
区位与土地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种用途下土地价格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土地位置的差异,土地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也是导致土地稀缺的根本原因。如商业用地最佳位置应该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在中心地带的商业区域土地的价格就明显的高于远于这一区域的其他地带的土地价格,因此土地的区位与土地价格之间紧密相连。
2.1.2 主要区位理论
2.1.2.1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主要表现为[12]农业土地的利用类型及农业土地经营的集约化程度,更多是取决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状态,而不是单一的取决于农业用地的自然属性,他尤其显著的是提出了农业生产用地与农业产品消费地之间在距离上存在的相互关系。杜能针对研究区(孤立国)设定了六个假设条件包括:在研究区土地肥沃的平原上只有唯一的一座城市;城市物资的运输人员的流动仅依靠马车做为交通工具,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在研究区的平原土地上各个地点的土壤地质条件都是相同的,同等的农业物资投入可以获得相同的产出不受外界土壤肥沃程度、地质水文等自然人文因素的干扰;设定研究区域为一个直径 50 英里的圆,超出 50 英里范围的地区为荒野,且研究区域与超出 50 英里之外的区域之间是隔绝的;生活所需品供应只能通过中央城市提供,而中央城市的实物则是依靠平原地区种植的粮食产品得到供给,除此之外无其他供给源头;最后一个假设是开采的矿山和生活所需的食盐坑均位于城市周围。在以上设定的六个假设条件下,可以排除自然因素如土壤肥力、降水、地势等因素的干扰,在设定的条件下研究农业将呈现出的状态及距离城市的远近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
2.2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方法
常规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获取时间的周期长而且某些地区并不容易去实地展开调查,因此在调查的精度和广度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在我们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的得到所需的地物信息。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分辨率 0.6m 的快鸟影像数据做为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的数据基础。快鸟影像数据分辨率高,数据更新快已被广泛的用于农业长势检测、地质灾害调查、国土资源调查等方面,在本次研究中[20]通过对初始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纠正、影像增强、图像融合等操作并利用研究区域已有的土地利用规划图、公交路线分布图、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分布图与处理后的遥感图像相叠加得到后续研究所需的基础地图。
.......
第 3 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及信息获取................27
3.1 数据源........................27
3.2 遥感数据预处理.............29
3.3 土地利用分类统..........................33
3.4 遥感影像分类结果...........................36
3.5 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相结合........................37
3.6 本章小结..................38
第 4 章基于数字地价模型的地价空间分布研究............40
4.1 基于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技术的城市土地分级研究........................40
4.2 城市土地分级方法.........................41
4.3 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技术在城市土地分级中的应用.................50
4.4 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技术在成都市土地分级中的应用.................55
4.5 基于数字地价模型的各级别地价测算.....................60
4.6 本章小结....................81
第 6 章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
6.1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地价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从早期城市土地基准地价评估体质的建立到近几年对全国开发区土地展开的集约利用评价都体现出人们对土地价值和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但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们对土地价格与土地集约利用这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定量研究却寥寥无几,难道是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什么相关性?还是这两者之间即便存在什么相关性可是却没什么值得研究的意义?笔者从大量的相关文献阅读中了解到一些土地与土地经济学学者对城市土地价格与土地集约利用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给予过不少定性描述,但从定量上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如何却几乎是个空白,但从相关的理论与定性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土地价格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不但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更好的更高效的利用土地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
结论与讨论
论文主要成果随着 3S 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技术在不同的行业的广泛的应用,本论文将地理信息技术与遥感技术引入到对城市地价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过程中,并取得了理想的实验结果。从我国九十年代初就开展了对城市地价的评估与测算,近几年全国大部分城市又展开了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将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城市地价的评估和集约利用的评价中,使整个评价过程在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上都较传统的评价方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本论文主要创新成果和认识如下:
(1)在城市地价的分级过程中提出了基于栅格空间分析的城市土地分级方法,通过根据研究区域一定面积范围内的变化幅度科学的设定栅格单元的大小,并对每个栅格单元内的评价因素因子指标体系建立属性数据库,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起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通过不同要素图层之间的数据叠加分析逐层测算出每个图层的分值以及最终的总分值。该方法较传统方法在土地级别的分值计算、土地级别边界的划分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提高了数据计算的效率以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能够很好的将分层计算结果以及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展示出来,为以后城市土地定级和更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地价的测算上对地价交易样点的选取以及建立了基于 Geodatabase数据库的数字地价测算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对样点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测算出城市土地的价格。将样点数据标识到数据底图上并录入相关的样点信息,并根据土地市场的变化趋势分阶段对样点数据进行重新的调查,获取新的地价信息并适时更新新的样点数据及淘汰旧的不合理样点数据,从而更好的把握土地市场的变化性为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
(3)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面,针对商业、住宅和工业建立了不同于传统的分用途集约利用评价系统,传统的集约利用评价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并没用考虑不同用途之下对于集约利用评价并不相同,而是笼统的将所有的用地类型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在商业、住宅和工业不同用途下的集约利用评价标准,并建立了基于 Geodatabase 数据库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