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视作一种社会实践有其充分的理论基础,CSCL强调学习者的公平参与性,在协作的过程中完成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的任务。然而大量实践表明,学习活动中的协作在缺乏干预的条件下,“主动协作”是很难发生的,因此如何为CSCL提供适当旳干预和帮助成为教学者关注的焦点。在线协作学习所包含的要素不仅有计算机技术环境和学习者,更重要的是好的学习活动形式。CSCL协作组中的参与者是协作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但一个学习小组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不一定都能获得同样的学习效果。源于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强调,人的一生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角色规则的训练和教育,偏离了社会角色规则的行为就容易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制裁。人在一生中也是在扮演着各种角色的过程中度过,如孩子的角色,学生的角色,男性或女性的角色,上级和下属的角色等等,这些角色约束着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以适当的行为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进而维持社会系统的和谐性与完整性。尽管这种角色理论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己有了相当成熟的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却是方兴未艾。教育专家认为,可以让学生轮流担任一些角色进行合作,从而得到更好的效果,比如让参与者轮流担任导师、学生、帮助者或助手等角色,教学设计者也尝试利用角色分配机制来干预在线协作学习。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线协作学习领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影响在线协作的效率和质量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一些小组比另一些小组成功,为什么同样的小组在线上和线下会有不同的表现等等。早些年有很多研究者从小组特征(例如小组规模、小组异质性)以及个人特征(如学习者个体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等等)对于小组协作绩效的影响。最近几年的研究取向表明研宄者越来越关注协作学习的交互过程,也即是学习者是怎样通过小组的讨论、合作获得那些可以或者不可以通过传统课堂授课、自学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另一个问题是,随着网络科技的普及,CSCL这种学习形式强调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学习者同伴之间的交互互动,学生们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协作性的学习己经越来越普遍。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坚实的教与学的理论来支持,如果只是单一地受技术的驱动去应用工具,那么技术就不能起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反而会成为学习者的负担,因此,对于CSCL的研宄,其关键在于“协作学习”如何能被技术给予有效的支持。因而本研究就是针对上述两个问题,聚焦在设计在线协作学习的活动,以“角色干预框架”为代表的活动机制的合理性,它是如何作用在CSCL过程中,是否能对学习者产生行为上和思维方式上的影响,以及教学设计者应如何设计这样的活动框架,技术为保证这样的机制发生能提供哪些辅助,通过实验来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深一步的探宄;进行实验的另一项重要目的是,从国内外相关研宄中 ’提取的一些经典角色有怎样的特点以及它们的设置是否合理,从而能够为教学设计者提供一些设计CSCL干预框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促进CSCL的角色设计综述
2.1 CSCL的研究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在协作学习方面的实践以及利用技术改进教育方式的理念催生了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下文简称 CSCL),“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 ,是在CSCW(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和协作学习相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CSCL研究涵盖了计算机、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教学设计、交互技术、协作机制和协作效果评估等等各个方面的研宄。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但在多学科背景研究者的共同推进下这个领域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目前关于CSCL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3: CSCL基本问题研宄,包括理论问题、学习的发生、参与者影响等;关于知识建构的研宄,知识的通话及传递过程等;CSCL中的问题解决;CSCL的交互研究;CSCL的技术支持;CSCL的实践应用问题;CSCL的研究方法;CSCL的效果研究;针对合作的研宄,参与者是如何开展协作,其中研究者最为感兴趣的是协作学习的社会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从技术上突破了人类交互的物理局限,为支持协作学习这样一种社会性实践提供了新的连接方式,使得研究生者将学习从关注个体转向关注社会性。Woodruff将学习社会团体定义为“由个体组成的群体,他们参与到以提高协作知识建构为目的话语交流中”。社会性交互有利于帮助群体学习者创设共同的学习空间,参与者可以遵守共同的规则分享知识和观点,同时也可以支持群体的认知加工,获得比孤立个体学习时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社会交互的产生能够让学习者在CSCL环境中获得归属感,进而以积极的心态参入到协作活动中。
第三章CSCL中的角色设计方案........ 15
3. 1 CSCL自发形成的角色特征........ 15
3. 2设计CSCL中角色方案的理论基础........ 15
3. 3设计角色方案 ........18
第四章基于CSCL角色分配的在线协作........ 26
4.1设计实验方案及正式实施........ 26
4. 2编码体系的设计........ 29
4. 3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8
4. 4问卷调研的设计及结果........ 46
4. 5小组访谈结果........ 46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 48
5.1研究结果与分析........ 48
5.2研究局限与不足........ 49
5. 3研究展望........ 49
结论
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来学习者的学习和同伴之间互动,同时能够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协作性的学习已经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既有其合理性——以学习理论、社会交互理论为主的理论支持,又有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学习活动需打破传统教学的组织框架,教师如何监管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如何不受到“技术”过多地干扰,脱离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CSCL很难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本研究也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进一步表明,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干预CSCL中的学习活动是可行的,其中“角色分配”是可以促进协作交互的一种方法,本研宄实证部分也验证了笔者提出的研宄假设,即在CSCL中学习者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协作过程是合理可行的。同时,CSCL中角色框架的引入主要是通过增强参与者的个人责任感和组内依赖性,实现促进在线协作的高效和有序;而讨论记录中的各个知识建构维度出现频率较为平均的分布,各个维度的主要贡献者几乎包含了所有角色,说明角色分配框架既影响了认知任务的分工,也推进了小组知识建构的发展过程。另一重要研宄成果是通过实证,探究了一个协作系统中几种典型角色的特点,称其“典型”是因为这是一些能够覆盖协作讨论中基本功能的一个角色集合,即使不同研究者对其角色名有不同的称呼,但都会包括这几类功能的角色。Starter、Supporter> Arguer、Questioner、Challenger、Timer 这些典型的角色,它们有各自的功能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试验中发现,Starter往往在协作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对小组成员对协作任务的认识起到关键的作用,也是小组中最具责任心的角色,协作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相比之下,Supporter和Arguer是较为平淡的角色,他们在协作中要频繁地出现,并且职责实现起来也较为容易,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可以考虑让性格内向或是不善言谈的学习者来承担此类角色,以增加其在协作中的发言频率。
参考文献
[1]柴绍明,李克东.话语分析一研究CSCL中协作意义建构的新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09 C6): 23-26.
[2]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赵建华.CSCL研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9(5):7-14.
[4]顾小清,郭晓枫,蔡慧英.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连接CSCL的研宄与实践[J].现代远程教育研宄,2011(5): 15-22.
[5]Stahl,G. (2006). Group cognition: Computer support for building collaborativeknowledge[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Available.
[6]Kapur, M., Voiklis,J., & Kinzer, C.. Sensitivities to early exchange insynchronous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 groups [J]. Computer &Education, 2008, 51(1):54-66.
[7]D. R. Newman.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in Computer SupportedCo-operative learning[DB. 0L]. 2012-03-29.
[8] Jeong, H.,&Chi,M. T. H. Knowledge convergenc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J].Instructional Science, 2006,35(4): 287-315.
[9]Fuchs, L. S.,Fuchs, D.,Kazdan, S.,Kaxns, K., Calhoon,M. B., &Hamlett, C. L.,et al. . Effects of workgroup structure and size on student productivity duringcollaborative work on complex tasks[J].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2000(100):183-212.
[10]Ding, N.,Bosker, R. J., &Harskamp, E.G.. Exploring gender and gender pairingin the knowledge elaboration processes of students using 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 learning[J]. Computer & Education, 2011, 56(2): 32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