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技术下的海岸带主要功能区规划与结果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xxsc 点击次数:70
论文字数:60000 论文编号:sb201301161933045809 日期:2013-01-17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面临诸如经济高速发展而社会发展较为滞后、资源大量消耗、环境加剧破坏,人口众多与各种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国家和政府的当务之急。为了缓解我国当前主要面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自身经济发展能力的约束,“十一五”规划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幵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幵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主体功能区划思想的提出是我国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发展观念的转变,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那种按行政区界、政府调控、重视产业布局的刚性规划,转向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幵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三个方面来进行区域的主体功能区划分,确定各评价单元的主体功能区类型,把经济中心、城乡体系、各种产业集聚区、生态功能区和各种能源矿产幵发区等落实到各个具体的空间中。但当前国内的主体功能区划研宄大部分集中于陆地上的省域范围内,对海洋上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较少,而专门对海岸带进行研究的就更少。但海岸带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海岸带地区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2. 9%,养育了我国15%的人口并创造了 35%的GDP,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数字还会再次攀升。海岸带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也是单位国土面积GDP最高的区域。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海岸带资源环境质量的下降己成为制约海岸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高效地利用海岸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是今后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重点研究方向。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科学手段己经有了很大的进展,而在规划中的应用却是比较少,因此严重地限制了各种规划的编制进程,而且由于传统的数据、方法过时,使得规划结果的正确性大大降低。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各种规划的效果较差,在有些情况下只被作为研究资料被保存而未发挥出现实作用⑴。因此研宄如何在主体功能区划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把通过遥感技术得到的各种遥感数据应用于主体功能区划中,并结合优良的数学模型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2研究意义
主体功能区划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理论上的重要创新,是在区域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新思路。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打破了我国多年以来形成的以区域为规划单位和区域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三个方面来衡量各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主体功能区划具有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实现各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变“经济增长为重”为“资源环境为重”,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资源环境的利用现状,增强其承载能力,而且还能够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开发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在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内只进行与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开发活动,进而保护了环境,避免了资源的过度幵发,实现了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协调区域分工,调整产业布局。评价单元在确定主体功能区划类型的同时就基本上确定之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产业政策的区域化和区域政策的产业化。另外主体功能区划可以通过引导资源、人口和科技条件等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从而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实现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3)建立政绩考核新机制,促进政策创新。由于不同类型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经济与人口的规模大小也不一样,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对其评价的侧重点也应各不相同,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制定具有针对性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及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主体功能区划改变了我国以往完全依照行政区划制定政策的官员考核的思想,使之更加科学和具有针对性。
上海海岸带是本文的研宄区域,它位于中国经济总量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并且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一一长江三角洲之间,是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上海也是一个人口密集、资源消费集中、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高速发展的经济,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由于长时期的传统粗放扩张性海洋开发方式,使得近海渔业资源出现了严重衰退以至于枯竭;近海水域污染严重,各种污染现象层出不穷,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除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还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上海经济效率和未来长久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的增长面临更大的压力和风险。而上海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它是通过对上海不同区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根据现状值将不同区县确定为对应的功能区;通过引导资源、人口和科技条件等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从而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实现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改变经济开发秩序和结构的不合理现况,促进各区县经济优势互补。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6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18
第二章 主体功能区划的相关理论方法 ......................18-25
    2.1 地理信息系统 ......................18-21
    2.2 层次分析法 ......................21-23
    2.3 模糊综合评价 ......................23-25
第三章 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构建 ......................25-35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5-26
    3.2 海岸带指标体系的构建 ......................26-33
        3.2.1 资源环境承载力 ......................26-29
        3.2.2 现有开发密度 ......................29-31
        3.2.3 未来发展潜力 ......................31-33
    3.3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 ......................33-35
第四章 研究区域简介及指标分析 ......................35-58
    4.0 地理与地貌 ......................35-36
    4.1 水文与气候 ......................36
    4.2 资源与环境 ......................36-42
    4.3 行政与人口 ......................42-45
    4.4 经济状况分析 ......................45-47
    4.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分析 ......................47-51
    4.6 科技支撑条件分析 ......................51-52
    4.7 社会支撑条件分析 ......................52-54
    4.8 区域重要性评价 ......................54-56
    4.9 海岸带相关指标分析 ......................56-58
第五章 数据处理 ......................58-65
    5.1 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等级 ......................58
    5.2 因子级别界定 ......................58-60
    5.3 隶属度函数确立...................... 60-61
    5.4 指标体系赋权 ......................61-63
    5.5 综合评价 ......................63-65
第六章 主体功能区划分与结果分析 ......................65-72
    6.1 主体功能区划分 ......................65-68
    6.2 结果分析 ......................68-72
        6.2.1 陆地主体功能区划结果分析 ......................68-70
        6.2.2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结果分析 ......................70-72

结论

本文把GIS技术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主体功能区划的评估中,对上海海岸带地区进行了主体功能区划的实证研宄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
(1)GIS的空间统计和分析功能可以为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可以方便指标的选取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由于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构建在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数据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因此需要各种各样的数据,而通过GIS可以应用地图数据,并通过空间统计功能得到需要的数据。另外由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数据十分复杂、数据类型多种多样、尺度和标准了不尽相同等特征,因此管理起来是十分繁琐的,而通过GIS空间数据库进行管理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2)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要着重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的指标,建立一套适合海岸带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资源与环境是主体功能区划中的“最短板”,所以应当把这方面的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加大指标选取或是加大权重的分配,本论文加深了对这方面的研究。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研宄是未来主体功能区划研宄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主体功能区划的认识不足,而且这种认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应当逐步加大对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研宄的重视度,不断地开展相关理论的研究,加大对功能区划的投入,为沿海城市的经济规划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胡序威,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J].城市规划,2002(3).
[2]魏后凯,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7,28-30.
[3]高平,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模式选择初探[J].中国土地,2010(11).
[4]国务院发展研宄中心课题组,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侵害管理政策研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5]王倩,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研宄[J]?经济纵横,2007(7),21-23.
[6]高国力.如何认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及其内涵特征[J].中国发展观察,2007.
[7]孙姗姗、朱传耿.论主体功能区对我国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J].现代经济探索,2006.
[8]何广顺,王晓惠,赵锐等.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方法研宄[J].海洋通报,2010.
[9]李军杰.确立主体功能区划分依据的基本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06.
[10]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