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软件测试技术与仿真探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mjt1985 点击次数:130
论文字数:42400 论文编号:sb201212021116204695 日期:2012-12-03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论

1引言

   数字移动通信已经作为社会的流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能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迈。其中,个人移动通信将会成为重要的课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与研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移动通信行业在我国取得了持续而快速的发展,各种通信技术从无到有并实现了历史胜的突破。目前,国内外移动通信市场特别是个人移动通信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其中典型的设备就是我们日常应用的手机产品。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统计,截止2010年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达到52. 8亿。而我国大陆手机用户也达到了近9亿的持有数量。庞大的数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伴随而来的是对整个手机行业管理与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考验与挑战。昔日的业界大佬诺基亚,如今已不是超群绝伦,苹果,三星,HTC等后起之秀纷纷登上手机的历史舞台,同时以飞快的速度吮吸着手机行业巨大的利润。
    最早出现的个人移动终端为模拟制式,我们俗称为“大哥大”。其发明人是世界著名电信设备厂商摩托罗拉公司的Doctor Cooper。由于受到当时集成电路发展的限制,第一代的手机方方正正像个大砖块一样,使用起来极其不方便。但其基本原理都是应用频分复用技术,只能进行简单的语音通信,手机的接收与发送信号都不是很稳定,线路保密性很差,带宽不充分。第二代(2G)手机也是我们最常见的手机,采用数字无线电技术组成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其制式GSM和CDMA等标准己经发展的十分成熟,手机通话质量和其他一些业务功能都能表现的比上一代出色。第三代(3G)手机是最近年几年的一个热点话题,它是将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新一代个人移动通信系统。其优势在于能够时时高速的处理多媒体、语音、图像等高带宽数据并且能够提供浏览internet、接收发送邮件、召开视频电话会议等多种服务。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功能强大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其操作系统是不是足够智能,只有足够智能的操作系统才能为我们的手机扩展更多的功能。例如系统类软件:短信、语音、蓝牙。应用类软件:UC, QQ、微博等,这一系列都是运行在我们智能机中的软件。但在手机中运行着的这些软件,从个体到组合体要保证自身运行和与其他软件同时运行时不出现任何互斥现象。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产品发布前做一系列的质量检测,而手机软件测试环节在其中起到了重中之重的作用。只有通过有步骤分计划的软件测试才能提高软件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最终达到发布的要求

2手机软件测试技术的发展

    软件是一个逻辑组合体,软件中出现的各种bug也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第一个软件隐形错误发生在美国的哈弗大学,当时的计算机还是山晶体管组成的,庞大的体积足足占一据了一座房间。当技术人员在为计算机进行调试时,这个庞然大物突然“an”了。究其原因竟是一只飞峨造成的。这也正是bug一词的由来。1919年,Alan Turing发表了名为“On Checking a Large lZoutine”的软件测试文章。在1950年,著名的图灵测试在其发表的文章“Computing Machinery andintelligence”中正式提出。1958年第一个软件测试团队诞生,它是由美国第一个载人航天项目操作系统开发经理Gerald M. Weinberg组成。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软件应用的不断发展,代码的错误量也不断增加。Glenford J. Myers的《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中介绍了更多关于软件测试的有效原则与方法。John Good Enough和Susan Gerhart于1975年发表论文 ((Toward a Theory of Test Data Selection)),从此软件测试开始成为一个研究方向。他们在论文中深入讨论了形式化证明方法以及基于结构测试的限制。人们对软件测试周期的认识开始于1983年工EEE发布的829标准并制定了软件测试在八个不同阶段的使用文档。并且美国联邦同期发布了V&V标准,该标准描述了软件测试生命周期,这是一种通过需求、设计和实现来检测软件缺陷的方法。1987年John D. Musa等人发布了软件可靠性的开创性工作《Sofware Reliability: Measurement, Prediction,Application》,由此软件可靠性成为软件质量的关键部分。1989年自动化测试工具LoadRunner诞生,1995年测试与回放工具WinRunner发布,1998年缺陷追踪工具Bugzilla发布。在过去的三十多年,软件测试技术与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得益于社会对软件测试需求的不断提高。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学术机构以及计算机行业巨头微软、iBM等纷纷参与其中,从而使软件测试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红

 

3 典型手机系统与应用..........28-31
    3.1 手机操作系统平台..........28-29
        3.1.1 Symbian OS.......... 28
        3.1.2 Android OS.......... 28
        3.1.3 iOS.......... 28
        3.1.4 BlackBurry OS.......... 28-29
        3.1.5 Windows Phone.......... 29
    3.2 手机应用业务软件.......... 29-31
        3.2.1 流媒体业务特点.......... 29
        3.2.2 流媒体业务软件.......... 29
        3.2.3 流媒体业务应用.......... 29-31
4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手机软件测试.......... 31-40
    4.1 软件测试用例模型.......... 31
        4.1.1 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 31
    4.2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测试.......... 31-35
        4.2.1 马尔科夫链.......... 31-33
        4.2.2 马尔科夫链的.......... 33-34
        4.2.3 马尔科夫链模.......... 34-35
    4.3 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手机软件..........35-40
5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手机软件测试.......... 40-49
    5.1 基于RBF神经网络测试模型.......... 40
    5.2 RBF的基本概念.......... 40-44
        5.2.1 RBF网络结构.......... 40-43
        5.2.2 RBF模型的建立.......... 43
        5.2.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软件.......... 43-44
    5.3 基于RBF神经网络模型的手机软件..........44-49


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手机软件测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究,特别对软件测验中黑盒测验技术中几种常见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测试用例的设计与分析,并对相应的测试少月例进行了软件仿真演示,从而使新入行的测试人员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中能够吸收一些经验为以后测试用例的设计提供了一些指引。同时,分析了常见的手机操作系统,目的在于对泪前市场主流的手机与相应的系统软件有一个宏观的理解,在以后进行相应手机操作系统下的测试能有一个较为清楚的概念。在对相应业务软件测试用例进行分析时,应该从什么方面入手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与分析,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能够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概念。
    本文重点分析研究了基于马尔科夫链与基于RBF神经网络理论的手机软件测试预期模型的建立与仿真。马尔科夫链广泛应用于国民生产的各个领域,其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对给出的一组数据进行决策分析,通过仿真与预测结果验证了马尔科夫链理论对手机软件测试判决预测的有效性。在较少测试次数内能够提供精准的预测判决,从而为手机软件项目开发测试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在控制测试成本、提高测试效率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