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FTA与RET祸合分配法创新拓展研究
探讨了我国安全系统工程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现状
事故的频发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巨大威胁。事故的发生,教育人们必须按科学规律办事。事故的负面效应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激发人类去研究和防范事故的决心。在对事故发生、发展、转化和预防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安全科学得到不断发展。
安全科学是新兴的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综合学科。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可概括为人类生活、生产、社会领域中的所有安全问题。安全科学的提出最初源于劳动保护,主要是保护生产过程中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防止各种意外事故和职业病危害,后来安全科学的应用逐渐从生产领域安全扩大到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安全.
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和安全、环境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技术的产生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要将安全问题提升到系统的、综合的、科学的高度去分析,才能更好的解决安全问题、预防事故的发生。1974年美国出版了《安全科学文摘》,1979年英国发表了《安全科学导论》,1983年日本发表了《最新安全工学》,1990年在德国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安全科学”。
在我国,随着国家把劳动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开始实施后,安全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保护的一部分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先后成立了劳动部劳动保护研究所、卫生部劳动卫生研究所、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等安全技术专业研究机构,发展了工业防尘技术、噪声控制技术、矿山安全技术、个体防护用品及安全检测技术等。20世纪90年代安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建成了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所、中心50余个,拥有专业科技人员5000余名;国家对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宏观管理开始走上科学化的轨道[[3]。到了21世纪,我国安全科学已进入了一个全面、系统和迅速的发展时期。
安全是一个相对的、主观的概念,评定状态是否安全需要有一个界限、目标或标准,通过与定量化的风险率或危险程度进行比较,判定是否达到人们所期盼的安全程度。但安全本身存在着如突发性、隐蔽性、复杂性、模糊性、随机性、交叉性、多因素性、软效益性等特点,要实现安全生产就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来辨识、分析、评价危险源,使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得到控制,于是便产生了安全系统工程[[4]。安全系统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技术学科,不仅适用于工程,而且适用于安全管理。安全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学在安全工程学中的运用,其理论基础是安全科学和系统科学。即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结合工程学原理和有关专业知识来研究生产安全管理和工程的新学科。安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作为预防事故的重要分析方法,在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1.1.2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现状
安全系统工程是以系统危险的形成、转化、分布以及事故的孕育、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为依据的,以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安全工程理论和安全经济学等为基础理论,对系统的安全性即可靠性进行分析,为安全预测和安全决策提供依据。安全系统工程的首要任务是对危险源进行辨识。然后对潜在危险源进行分析、预测危险源发生而引起的后果。再针对预测结果设计安全防范措施,优选决策方案。实施安全方案,并对取得的效果作出总体评价。最后,找出实施方案的不足之处,继续改进,使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状态[[4,5]。
安全系统工程首先产生于美英等工业发达国家,应用于军事工业方面。上世纪50年代末,原苏联的第一颗卫星上天,打破了美苏军事技术方面的平衡,美国为了赶超原苏联,在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研究不足,导致事故频发。后来,美国以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导弹系统的安全性,成功的降低了事故的概率。
1961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在系统安全的基础上创造了故障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 FTA) 0 1962年,对武器系统制定了安全标准,形成了安全系统工程的定义,这是系统安全理论的首次实际应用。1964年,美国道化学公司提出了对化工装置进行安全评价的新方法,在世界工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推动了评价方法的发展。1965年,美国针对安全系统工程召开了专门的学术研讨会,对航空工业进行可靠性分析,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在铁路、电子、冶金、汽车等行业领域也开发了许多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1969年,美国国防部批准颁布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安全军事标准。这对完成系统在安全面的目标、计划和手段,都有了具体的要求和程序。1974年,美国的原子能委员会发表了WASH1400报告,即商用核电站风险评价报告,采用事故树的分析方法,分析各个元件发生事故的概率,使发生事故的频率大大减少。该报告发表后,也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推动了安全系统工程的进一步发展[[5]。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也成功开发了概率风险评价技术。广泛收集各原子能公司的事故数据,建立事故数据库,用于计算原子能电站系统风险的大小,把安全系统工程的分析和评价由定性提高到定量的高度。日本引进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虽然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20世纪80年代,安全系统工程在各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完善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工作开展的也比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天津化工厂在设计爆炸品时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了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为我国安全系统工程的推广和应用起了带头作用。80年代初期,安全系统工程引入我国,受到有关研究机构以及许多大中型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1982年在北京召开了安全系统工程座谈会,分析了国内的研究情况,探讨了我国安全系统工程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5年建立了“系统安全学组”,以安全系统工程为中心进行开发研究和应用的推广,为安全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推进安全管理作出贡献。目前,我国各产业部门都在推广安全系统工程的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核电、水电、航空、交通运输等行业部门的应用。在全国几十所高校也增设了安全工程专业,为普及安全系统工程理论知识,推进安全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研究也在时间中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安全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有很多,而故障树分析法是安全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最先用于导弹发射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在安全管理方面主要分析事故的原因评价事故的风险[f6l。从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利用FTA进行定量分析有了迅速的发展,并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得到应用。随后,FTA成为原子反应堆,化学厂等一些单位对有特别要求的系统进行可靠性、安全性分析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1975年在美国召开的可靠性学术会议上,把FTA和可靠性理论并列为两大进展。如今FTA己成为系统可靠性的常用预测方法,并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安全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可靠性理论密切相关,可靠性在安全系统工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系统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越小,其可靠性就越高,系统越安全;相反,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越大就越危险。实际上,许多系统安全分析理论和方法都是可靠性工程的应用或扩展。我们熟知的PHA, FMEA, ETA, FTA等安全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也均源于可靠性工程,但针对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分配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人们认识到: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可靠性工程,任何一种可靠性理论和方法在安全系统工程中的应用,都是对安全科学的充实和发展。
1.1.3可靠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GB3187-82)。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8402)的定义为:单元在给定的环境和运行条件下和给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规定条件”是指使用时的应力条件、环境条件和工作条件,规定的条件不同,产品的可靠性也不同。“规定时间”是指产品规定了的任务时间。“规定功能”是指产品规定了的必须具备的功能及其技术指标。对产品而言,可靠性已经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可靠度越高就越好。这里的产品是广义的,可以指零件、部件、整个产品,也可以指一个系统[yob
(1)国外研究现状
可靠性最早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火箭专家在V一II型火箭的研制过程中提出并运用了串联模型得出火箭系统的可靠度。美国海军统计,在规定的使用期内电子设备仅有30%的时间能有效工作。在此期间,因可靠性问题给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由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可靠性问题。但早期的可靠性理论都是从定性方面去理解的,直到概率论和统计学引入可靠性理论中,才使可靠性有了数值量度,可靠性分析也从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分析的高度.
20世纪40年代可靠性理论开始萌芽。通过现场调查、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重点解决电子管的可靠性问题,于是便诞生了可靠性这门学科。
到了20世纪50年代可靠性理论开始兴起。前苏联开始对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与飞行的可靠性进行研究。美国为了发展军事先后成立了研究可靠性问题的专门机构,开了系统的可靠性研究。1952年由美国成立的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组(AGREE,于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军用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报告,该报告为可靠性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初步框架,也是美国可靠性工程学发展的奠基性文件,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是可靠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3] 0 1956年,日本企业家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要求,将可靠性技术应用到民用工业部门。1958年,日本科学技术联盟还专门成立了“可靠性研究委员会”,专门对可靠性问题进行研究,将可靠性研究由尖端工业部门扩展到了一般产业部门。
到了60年代,可靠性工程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可靠性设计、试验和管理标准,并开展了FMEA与FTA分析工作。1960年美国开始在武器系统研究中全面贯彻可靠性大纲。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EC)于1965年设立了可靠性技术委员会,它对可靠性方面的定义、用语、书写方法、可靠性管理、数据收集等方面,进行了国际间的协调工作。同年,美国宇航局(NASA)开始进行机械可靠性的研究,提出对机械电子产品在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可靠性指标的试验、检验方法及在生产、储存等方面的要求等,至此可靠性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工程学科。因此,可以说是美国为可靠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开展可靠性研究方面,美国是开展得最早、研究范围最广、也是最有成效的。但在这十年中,日本、前苏联、法国、英国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可靠性工程技术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是可靠性发展的成熟时期。建立了可靠性管理机构,制定一整套管理方法及程序,成立全国性可靠性数据交换网,开展可靠性增长试验及综合环境应力的可靠性试验等。此时,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开始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领域、工业生产部门以及日常生活中。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生产的效率、系统、设备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而对可靠性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日益重要.
到了80年代,可靠性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提高了可靠性的工作地位,增加了维修性工作内容、CAD技术在可靠性领域中的应用,并开展了软件可靠性、机械可靠性及光电器件和微电子器件等可靠性的研究。1985年,由美国空军推行的“可靠性与维修性2000年行动计划”最具有代表性。其目标是到2000年实现维修性减半、可靠性增倍的目标,该计划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已初见成效。
在20世纪90年代,可靠性步入了理念更新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可靠性理念,一些传统的可靠性工作方法被质疑,一些经典理论也在被修改。英国空军发表的《无维修使用期》,在可靠性界引起了轰动,也为可靠性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军工企业还是民用企业都开始对产品的可靠性进行研究。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雷达、通信机、电子计算机等方面也提出了可靠性问题。我国的可靠性工作始于电子工业部门。20世纪60年代初,进行了有关可靠性评估的开拓性工作。70年代中期,提出高可靠性元器件验证试验的研究,促进了我国可靠性数学的发展。80年代,我国掀起了电子行业可靠性工程和管理的第一个高潮,形成了可靠性研究和管理的队伍,制定了“电子设备可靠性设计手册”等,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子产品可靠性工作[l7]0 1984年,在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下,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可靠性的基础规定、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这积极推动了我国可靠性的规范化工作,使可靠性管理工作进入了标准化轨道。1985年10月,国防科工委颁发了关于航空技术装备可靠性工作的相关规定,使我国航空工业的可靠性工程全面进入工程实践和系统发展阶段的一个标志。到了90年代,机械电子工业部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主线”的发展模式开展可靠性工作,兴起了我国第二次可靠性工作的高潮。对许多机械、电子产品都制定了可靠性的指标和要求,质量也都有了很大的飞跃,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可靠性理论应用最多的是在军事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可靠性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还相差很远,很多企业对可靠性的重要性还没有产生足够的认识,认为产品可靠度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数字,根本与实际不相关,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制约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9]。随着基础理论的不断取得突破,基于其上的各种可靠性理论也不断涌现,例如模糊数学的出现发展出了模糊可靠性理论,这些都丰富了可靠性理论,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可靠性理论与工程研究的深入开展。
1.2研究内容
1.2.1研究意义
研究可靠性的目的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组织实施以较少的费用、时间实现产品的可靠性目标。可靠性理论和安全系统工程结合起来是运用可靠性的理论方法和各种概率条件的设定,进行以故障概率分配为内容的计算分析,最后调整方案。分析与计算的目的,主要是计算单元或系统的可靠度指标,分析故障的模式及原因,研究系统故障概率的变化规律,综合权衡各项可靠性指标来优化方案,提出改善和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措施,保证系统在要求的可靠度指标下工作。
钱学森先生对于可靠性曾经有一段名言:“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生产出来的,管理出来的”。可靠性分配的目的就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实现系统可靠性的综合优化。对于一个给定的系统,如果实际运行的可靠性不满足事先所设计的目标值,就需要对该系统的各单元的可靠度进行重新分配[f211
C1)安全生产与可靠性
通过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可以防止故障和事故的发生,尤其是能避免灾难性事故,保障用户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由于产品的可靠性问题,每年世界上都会发生大量的人身事故。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每年为此受伤者达2000万人。1967-1973年间的统计表明,产品责任事故中有37%是产品不合格,其余如安装不符合规范、试验检查不够、说明书指导书错误等。对于核电、化工等涉及安全性的领域,对设备可靠性要求更为突出,一旦发生事故,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长期而严重的危害[f221
C2)经济效益与可靠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向高性能、多功能、大型化发展,结构也日趋复杂化,可靠性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今,可靠性是产品的一项重要的质量的标志,一种产品拥有好的可靠度,直接决定了它在同类型产品中的竞争力。1993年我国颁布了《产品质量法》,其中第三章规定,一旦发生产品质量责任事故,根据第犯条规定,凡造成人生伤害的,生产或销售企业不仅要赔偿医疗费、务工减少的收入、生活补助费,造成死亡的还要支付丧葬费、抚恤费、死者生前扶养人的生活费等。也就是说,我国已把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到法律的高度,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必须执行[23]刚一靠性已成为工业企业和国防部门经济、军事效益的基础及竞争的焦点。20世纪60年代开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产品在可靠性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就进入市场,在使用过程中造成许多事故。不但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还有可能追究其刑事责任。此时,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就是提高经济效益。从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高度来看,对产品可靠性的研究应不仅仅从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来考虑,还要从优化的角度来考虑。例如,在有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还能使可靠性满足要求并达到最优[[24]
(3)系统安全与可靠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产品和系统规模的日益增大,组成产品和系统的元件个数也在急剧增加,产品的复杂性增大,提高元件的可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系统安全科学的发展与可靠性理论及工程密切相关,许多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和理论都是可靠性工程的应用或扩展。系统可靠性越高,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越小,系统越安全,但可靠性是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在工作过程中,倘若忽视了系统的可靠性,当系统失效或发生故障,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2}
(4)安全管理与可靠性
可靠性管理和安全监督是提高和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两大管理方法。安全监督就是为了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规范、准确地实施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从而实现企业安全目标的一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行为。企业的可靠性管理是指企业在预定时间内和规定条件下,保证系统、人员、设备完成规定功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它包括可靠性指标管理,设备维护、更新管理和人员培训管理等,其目的是促进生产安全运行,是全面质量管理和全过程设备安全管理[[25]。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把量化的可靠性指标科学的分配到所有的分系统和单元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只有通过可靠性分配才有可能把可靠性职责分解和落实到各个部门,也才可能系统、全面和深入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过去,对安全管理一直采用事后型管理模式,具体流程如图1.2所示。对事故的处理重于事故后的分析、责任人处理,而忽略对事前的控制。对于防范措施的制定、安全性的提高,只能进行定性分析和判断,无法进行定量描述,缺乏准确的评价手段。现如今,企业的安全管理已经由定性管理走向了定量管理,由经验决策走向了信息决策,变事后管理为事前预防,预防型管理模式的具体流程如图1.3所示。在现有的安全管理系统中引入可靠性理论方法,把统计数据和指标应用到生产管理中去,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可能发生的危害及后果,同时加强可靠性设计和信息反馈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安全管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减小事故损失。运用可靠性理论进行定量分析来更好地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服务。对系统中的薄弱环节积极开展事故预防工作,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有效管理方式。
综上所述,可靠性已成为工程设计、企业管理、经营决策、产品或系统的运行和维修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成为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于防止故障和事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意义。
1.2.2研究的技术路线
鉴于可靠性工程的许多分析方法都能用于系统安全科学领域,本文将可靠性分配理论与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相结合,在给定系统安全目标值的条件下,通过系统风险预控管理,建立可靠性分配模型,对子系统或单元进行协调配置,重新分配基本事件的可靠度。此时分配的方案往往不唯一,再根据实际情况和期望目标值来综合考虑,制定消除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实现系统风险控制最优化,从而为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可靠性分配就是将规定的系统可靠性指标,在构成系统的若干分系统之间进行适当的调配,使系统开发所用资源(人力、物力、时间、空间等)的成本总和最少。可靠性分配要解决的问题总是先有目标,后有方案。但通常由于满足目标要求的方案往往不惟一,因此可靠性分配也是在解决方案优化选择的工程决策问题。
本文论证了可靠性分配在系统安全中的应用可行性。对可靠性分配的各种方法进行了概述、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对用于系统安全分析的可靠性分配方法进行选择。列举了将故障树分析法((FTA)与可靠性理论(RET)相结合的各种可靠性的分配方法,如基于最小割集的祸合分配方法、基于最小工作量的祸合分配方法和基于重要度的祸合分配方法等,我们将其统称为“FTA和RET祸合的可靠性分配方法”,并对不同的祸合情况分别进行举例分析比较。最后提出一种新的藕合可靠性分配方法,即基于最小径集的故障概率的分配方法。
该方法是先用最小径集法进行故障概率的一次分配,只要按规定的分配原则降低其中一个最小径集的故障概率,就能实现系统的目标值,并且可以使分配方案有多种选择。再根据基本事件的重要度进行故障概率的二次分配,重要度大的事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较大,于是分配后的故障概率就应该越小。它主要有以下优点:不仅适用于简单的串并联系统,也适合复杂的桥联系统,解决了复杂系统的分配问题;极大地简化了系统分配的计算量,同时依据重要度的二次分配模型提高了系统故障概率分配的准确性;能以较少的费用、时间达到预定的系统可靠度的优化目标,同时便于分配方案的比较选择。
参考文献
[1]崔国章,韩军,周惠丰.事故树分析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2]左东红,贡凯青.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严一违.再谈《安全生产法》的适用范围问题困].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 <15)
[4]徐志胜.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9: 2241
[5]汪元辉.安全系统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10
[6]卜全民,王涌涛.故障树分析法的应用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 4
[7]刘俊娥,贾增科,王亚昆等.基于可靠性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 (18): 301
[8]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美].管理学(第9版)[M].孙建敏,黄卫伟,王凤彬,等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金伟娅,张康达.可靠性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77196.
[10]陈宁宁.机电产品可靠性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fJl.机械制造,2006. 5
[11]Tzafestas SG Optimization of System Reliability: A survey of problems and techniques[J]. Int J System Science, 1980, 11(4): 455一486
[12]Kuo W奴Wan Rui. Recent advances in optimal reliability allocation[J]. IEEE Trans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A: Systems and Humans, 2007, 37(2): 143一156
[13]Kuo W奴Prasad VR, Tilman FA, etal, Optimal Reliability Design: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4] Mahapatra G S., Roy T. K.,Fuzzy Multi-Objective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Oil Reliability Optimization Model.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006, 174: 643一659
[15] Lin Fenhui, Kuo Way. Reliability Importance and Invariant Optimal Allocation, Journal of Heuristics. 2002, 8: 155一171
[16] Zuo M. J, Shun J. System Reliability Enhancement Through Heuristic Design. Safety and Reliability, ASME. 1992 OMAE-Volume II:301一304
[17]王浩,庄钊文.基于模糊方法的系统可靠性分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 8: 7980
[18] Wang G Y, Wang W Q. Fuzzy Optimum Design of Structures[J].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1985. 8(4): 291300
[19] Ahmed R. A bdelaziz, Senior Member. A Geno-Fuzzy Optimization of Power System Reliability. lOtn Mediterranean Electrotechnical Conference. 2000, VOL. III: 991一994
[20] Park K. S. Fuzzy Apportionment of System Reliability.IEEE Tram. Reliability. 1987, R-36: 129一132
[21] Kuo W V,Prasad R. .An Annotated Overview of System Reliability Optimiz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 2000, 49(2): 487493
摘要 4-5
Abstract 5
第一章 绪论 8-16
1.1 研究背景 8-13
1.1.1 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现状 8-9
1.1.2 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现状 9-11
1.1.3 可靠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11-13
1.2 研究内容 13-16
1.2.1 研究意义 13-15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16
第二章 可靠性分配在系统安全中的应用分析 16-20
2.1 可靠性分配的内容 16-18
2.1.1 可靠性分配原理 16
2.1.2 可靠性分配方法 16-18
2.2 可靠性分配与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的结合 18-19
2.3 用于系统安全的可靠性分配方法选择 19-20
第三章 FTA 和RET 耦合的可靠性分配法 20-31
3.1 基于最小割集的FTA 和RET 耦合可靠性分配法 20-23
3.1.1 最小割集在系统可靠性分配中的作用 20
3.1.2 最小割集的可靠性分配模型 20-21
3.1.3 举例分析 21-23
3.2 基于最小工作量的FTA 和RET 耦合可靠性分配法 23-25
3.3 基于重要度的FTA 和RET 耦合可靠性分配法 25-30
3.3.1 基本事件重要度在系统可靠性分配中的作用 26
3.3.2 基于重要度的可靠性分配模型 26-27
3.3.3 举例分析 27-30
3.4 本章小结 30-31
第四章 基于最小径集的故障概率分配模型 31-42
4.1 最小径集在系统可靠性分配中的作用 31
4.2 系统故障概率分配的逻辑原理 31-32
4.3 最小径集的故障概率分配 32-33
4.4 基本事件的故障概率分配 33
4.5 简单串并联系统的举例分析 33-38
4.5.1 定性分析 34-36
4.5.2 定量分析 36-37
4.5.3 控制方案比较 37-38
4.5.4 优选控制方案 38
4.6 复杂系统的举例分析 38-42
4.6.1 分配方案确定 38-40
4.6.2 基本事件故障概率分配 40-41
4.6.3 方案比较 41-42
第五章 结论 42-43
参考文献 43-46
致谢 46-47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47-48
详细摘要 48-51
您可能有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