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教学与培训系统深入于Windchill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w.sblunwen.com 点击次数:178
论文字数:64800 论文编号:sb201208121155531905 日期:2012-08-13 来源:硕博论文网

网络化教学与培训系统深入于Windchill研究

导读:如何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和工业企业界的关注。网络化教学与培训,如同电子器件,走进千家万户。

1绪论
1. 1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 1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与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大,工程技术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工程技术水平与发展的速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工业竞争力。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引领工程科学技术革新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世界各国、特别工业强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以期能培养出愈来愈多的高质量“工程师”,从而保持其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如何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和工业企业界的关注。
    近年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工程委员会((BE)、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工程教育学会(ASEE)、美国工程研究中心((ERC)和MIT等许多知名大学对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进行研讨,并掀起了“回归工程”的浪潮,提出了应使建立在“过度科学化与过度分化”基础上的高等工程教育走向综合化,对工程的实践性加大重视,要综合考虑工程本身所涉及的周围大环境(包括政治、经济、人文、审美、环保等),照顾到工程本身所联系的经济效益、社会利益与人类发展的长期利益—即创建“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指导思想。“大工程观为现代工程教育指明了方向,它要求所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既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背景,更要掌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基于伦理的判断能力、经济及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及人际沟通等能力。总之,“大工程观”要求现代的工程科技人员在成为“专才”的基础上,努力成为“通才”。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11条评估标准:(1)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3)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4)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5)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7)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8)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9)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10)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11)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11条评估标准可认为是一名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工程综合能力与工程素养:同时,也应成为每一位立志于从事工程的人员所努力达到的能力目标—即在打好数学、物理及其它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的前提下,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快速有效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树立并强化自己的终身学习意识、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等工程文化素养,还有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项目管理与环保等多方面的知识。
1. 1. 2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的实施就是要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进一步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布耸。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2」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77-90.
[3〕龚敏,张婷,孙山.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 (12):1-3.
[4」马鹏举,王亮,胡殿明.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1):143-147.
[5」郑妹.网络化制造及其关键技术[J}.轻工机械,2008, 26 (O l) : 4-7.
[6]范玉顺,刘飞,祁国宁.网络化制造系统及其应用实践「M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7〕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态势
【8】Carlos Vila, Antonio Estruch.Workflow Methodology for Collaborativ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J] . CDVE 2007,LNCS4674,2007,(4).
【[9] Chang Ho Lee,Yong Ju Ch .Framework of a Collaboration-Based Engineering Service System for Mould Industry[J].ICCSA 2007,LNCS4707,Part II 2007,(3).
[10]  S. Q. Xie, H. Huang. A WWW-Bas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Rapid and工ntegrated  Mould  Product Development[J].Adv Manuf Technol,2002,(20).
[11]  L. D. Wang.  An information-in七egrated framework to support e-Manufacturing仁J].Adv Manuf Technol,2007,(32).
[12〕王正成.网络化制造资源集成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9.
[13]范玉顺.网络化制造的内涵与关键技术问题.网络化制造与大规模定制学术会议论文集(1-s>,杭州,2003.
[14]刘飞,刘军,雷琦.网络化制造的内涵及研究发展趋势「M].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5]顾新建,祁国宁,陈子辰.网络化制造的战略和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6]谢庆生.基于ASP模式的网络化制造「J].机械与电子,2004, (1 ): 3-5.

 

摘要 3-4
Abstract 4
1 绪论 8-20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8-10
        1.1.1 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 8-9
        1.1.2 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9-10
    1.2 网络化制造技术及培训系统现状分析 10-17
        1.2.1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 10-11
        1.2.2 我国高等工程训练的现状 11-12
        1.2.3 网络化制造技术现状 12-15
        1.2.4 网络化制造教学与培训系统的研究现状 15-17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7-20
2 网络化制造教学与培训系统相关技术 20-34
    2.1 "大工程观" 20-21
    2.2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 21-24
        2.2.1 PLM的概念及发展 21-22
        2.2.2 PLM的系统构成 22-23
        2.2.3 PLM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23-24
        2.2.4 Windchill软件简介 24
    2.3 产品开发技术 24-28
        2.3.1 产品开发流程 24-26
        2.3.2 产品的工业设计与结构设计 26-28
    2.4 DNC技术 28-30
        2.4.1 DNC技术的概念及发展 28
        2.4.2 DNC系统的构成 28-29
        2.4.3 DNC系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29-30
    2.5 产品检测技术 30-33
        2.5.1 产品检测的基本概念 30-31
        2.5.2 检测技术及其方法分类 31-32
        2.5.3 力与压力检测技术 32-33
        2.5.4 机械量检测技术 33
    2.6 本章小结 33-34
3 网络化制造教学与培训系统的构建方案 34-64
    3.1 系统总体方案 34-35
    3.2 管理平台 35-37
        3.2.1 文档的存储管理 36
        3.2.2 文档查询与检索 36-37
    3.3 创意平台 37-47
        3.3.1 创意平台概况 37
        3.3.2 创意平台功能 37
        3.3.3 创意训练流程 37-47
    3.4 设计平台 47-50
        3.4.1 设计平台功能 47
        3.4.2 设计平台组成 47-50
    3.5 制造平台 50-56
        3.5.1 制造平台的定位 51
        3.5.2 制造平台的需求 51-52
        3.5.3 制造平台体系结构 52-53
        3.5.4 制造平台功能描述 53-55
        3.5.5 制造平台网络结构 55-56
    3.6 检测平台 56-61
        3.6.1 检测平台功能 56-57
        3.6.2 检测平台的组成 57-61
    3.7 反馈评价平台 61-63
        3.7.1 创意训练评价体系 61-62
        3.7.2 产品设计、制造、检测评价方法 62-63
    3.8 本章小结 63-64
4 基于Windchill的网络化制造教学与培训系统实施案例与使用效果评价 64-74
    4.1 基于Windchill的网络化制造教学与培训系统的实施条件 64-65
        4.1.1 系统实施的普适条件 64
        4.1.2 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实施系统的条件 64-65
    4.2 基于Windchill网络化制造教学系统实施案例 65-72
        4.2.1 系统构架 65-67
        4.2.2 系统实施过程 67-72
    4.3 使用效果评价 72
    4.4 本章小结 72-74
5 全文总结 74-76
    5.1 工作总结 74
    5.2 展望 74-76
致谢 76-78
参考文献 78-81

您可能有网络教学与培训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 


上一篇:信誉问题研讨之电子商务
下一篇:耦合谐振腔光波导理论的应用研讨
相关计算机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