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自适应短波通信系统
1.1.短波通信原理概述
短波通信主要是依靠天空中电离层的反射(天波)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和中、长波一样依靠地面(地波)进行短距离传播。利用地波传播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5一SMHz。借助地波能传播的距离是和传播路径上的媒介的电参密切相关的。一般在陆地上使用1000w的发射机,传播距离仅为100mk左右。沿海面传播的距离要比沿陆地传播的距离远得多。这种传播方式不宜用于无线电广播或者远距离通信。
.......
1.2.自适应短波通信技术
短波信道是变参信道,它的传输质量普遍受到多径传输、多普勒效应、选择性衰落、干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普通的短波通信没有采用相应的措施,所以它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八十年代末推出的短波自适应技术比较有效地解决了短波通信中的频率选择和自动链路建立等问题,为短波通信带来了生机。1:21.自适应短波通信的基本要求一个自适应短波通信系统必须具有自动选择性呼叫、接收自动扫描、线路质量分析、自动链路建立和线路质量跟踪等功能。在进行下面的论述之前,先引入“短波信道”的概念。在短波通信系统中,用“短波信道”来描述两点之间建立的短波链路。
.......
第2章短波通信网的系统构成和软件结构
2.1.系统构成短波通信网的中心站由一台上位机和多台下位机组成,上位机主要负责短波信道的统一管理和分配,通过人机界面接受操作员的指令并向下位机发建链、拆链、变速、跳频等各种通信命令。上位机和下位机之间采用RS232标准串行通信接口连接。如下图所示:

........
2.2.系统功能分布
所有链路的建立、拆除、通信速率的更换以及信道的更换均由中心站上位机决定,外站处于被动受控地位,中心站通过向外站发布命令控制外站的动作。特殊的情况下外站也可以主动发起呼叫,建立话音通信链路。中心站的上位机、下位机均提供了手工进行建链、拆链的控制功能,以便在必要时进行人工干预。当上位机发生故障时,在下位机上可以通过手工操作,直接实现建链、拆链等功能。中心站与外站都具有数据的防溢出功能,并能自动保护重要数据,保证数据及时、准确、可靠的传输。
......
第3章短波通信网话音通信功能的实现.........25
3.1.术语定义...............................25
3.2.话音通信子网的构成....................25
3.3.话音通信子网的功能......................27
3.4.话音建链功能的实现......................28
3.5.话音拆链功能的实现......................32
第4章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35
4.1.术语定义.................................35
4.2.提高数传效率.............................36
4.3.提高下行信道的可靠性.....................40
4.4.提高设备的可靠性.......................44
第5章系统的运行调试及性能分析
5.1.系统的调试和运行情况
5.1.1.系统的调试方法
系统软件编制完成以后,采用了一系列的手段对整个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了反复的调试。主要的调试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通方式调试将发射方电台的发射端与接收方电台的接收端经过一个衰减器直接连接起来,模拟稳定的通信信道传输。采用这一方式主要是为了测试控制台软件的正确性和控制台操作等功能的实现。2.模拟信道调试短波信道模拟器是一种模拟短波信道的仪器,它可以在提供模拟的短波通信信道的同时,自动调节各种影响短波通信的因素,如信噪比、误码率、多径时延、多普勒效应等。信道模拟器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再现了实际短波通信的各种状况,特别为自适应策略的调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
第6章结束语
短波通信是通信领域难度较大、困难较多的一门技术,许多非常复杂的控制技术,纠错技术都源于短波通信。许多国家,许多科技人员在短波通信方面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自适应技术是短波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参加计算机控制的短波自适应通信网的设计与开发,作者认为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1.短波通信的各种预测数据、历史记录数据的数据量非常大,如何有效地组织各种数据,提高存取、分析、综合的效率,将直接影响短波控制的机制。2.短波自适应通信中信道质量探测是优选信道的主要依据,但它又需要占用宝贵的短波信道一段时间,即信道预报的准确性与短波通信的高效性是相互矛盾的。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权衡,实现准确性与高效性的最优或较优组合,是短波自适应技术中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