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8696 论文编号:sb2024052912345752468 日期:2024-06-0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利用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区的数据,计算各区域碳排放量,构建产业专业化集聚和产业多样化集聚指数,并考察其时空特征。其次,根据理论分析构建计量模型,考察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如何影响碳排放,研究结论在一系列检验后依然成立。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我国也将应对气候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对碳排放问题制定了长远规划,还制定了中远期规划。2020年9月,我国政府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我国还规划“十四五”期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18%。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推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动关键领域能源节约、降低碳排放。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碳减排”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也将深刻影响经济和社会转型,各地政府也会将“碳减排”当做重要任务,引导经济低碳发展。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我国积极推动经济内涵式发展,重视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特征越发突出,集聚化、集群式发展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存在形式,产业集聚将深刻改变资源配置,并促进产业转型、效率提升。产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集聚,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人才交流,促进企业间的协作与交流,推动技术合作和扩散[1],并能减少能源消耗[2],将深刻影响碳排放。产业集聚根据集聚外部性可分为产业专业化集聚模式与产业多样化集聚模式。专业化集聚促进同一产业内部形成专业化分工,为劳动力的共享和流动、技术的外溢创造条件;多样化集聚促进不同类型产业间的协作,通过知识融合、技术共享、风险分担等途径提升集聚区内企业的创新水平,促进上下游产业协调配合,进而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由于其不同的集聚特点可能会对碳排放产生不同影响,且其作用机制可能具有差异性。而现有文献较多针对制造业或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研究,较少将全行业纳入考察范围,且较少区分不同集聚模式下作用机制的差异性。本文将19个行业纳入样本范围,从集聚外部性视角探究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碳排放的差异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考察其区域异质性。本研究将进一步明确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碳排放的差异性影响,丰富集聚外部性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引导各地区根据其产业集聚特点协调制定产业发展政策,通过有效释放产业集聚的经济外部性促进碳减排,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论文怎么写
经济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意义
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国政府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将进一步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产业集聚发展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形态,产业集聚也成为应对碳排放的重要方式,有必要理清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碳排放影响的具体效应。因此本文具有以下理论和实践意义:
1.2.1理论意义
产业集聚外部性理论认为产业集聚有利于节约运输成本、共享劳动力和技术的溢出,根据集聚外部性可分为产业专业化集聚、产业多样化集聚,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因此,本文探究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碳排放影响的差异性,可能具有以下理论意义:
第一,进一步丰富产业集聚外部性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关于产业集聚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由于选取不同样本、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等原因,结论尚未统一。而且现有文献较多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等单一产业进行研究,以考察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或者两者协同集聚如何影响碳排放,本文则将我国19个细分行业纳入样本范围,运用计量模型考察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碳排放的差异性影响,丰富了对产业集聚外部性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推动产业集聚与碳排放相关研究的发展。
第二,进一步深化产业集聚影响碳排放机制的研究。现有研究多从技术进步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影响碳排放的机制,但较少区分不同产业集聚模式下的作用机制的差异性。本文从产业集聚外部性视角考察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技术进步是否具有差异性影响,进而对碳排放产生不同影响,将进一步丰富技术进步机制的研究。而且现有研究较少考察能源强度机制。产业集聚不仅具有知识溢出效应,还具有能源强度效应[2],产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同类型企业共享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产业多样化集聚可以促进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发展,使上游企业的废料等副产品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料,有效节约能源资源,降低能源强度,进而影响碳排放。因此,本文关注能源强度如何影响产业专业化集聚、产业多样化集聚与碳排放关系,将丰富产业集聚影响碳排放机制的研究。
...........................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2.1相关概念
2.1.1产业集聚
Marshall(1890)首先关注产业集聚,认为产业集聚通过经济外部性扩大了企业规模,通过内部经济效益有效促进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由此纳入产业集聚理论并成为重要基础。Weber(1909)将集聚概念纳入经济地理学,提出了工业区位论,并对同一产业的经济区位如何分布进行分析,他认为可以将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产业集聚通过生产集中化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第二阶段产业集聚促使大型企业趋于集中,并吸引同类型企业向本区域集聚。Schumpeter等学者以此为基础提出创新产业集聚论、钻石模型等理论,将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推向深入。Hirschman(1989)指出产业集聚包括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两种模式,两种集聚类型表现为集聚区内部的产业由相互独立发展到相互依赖的特征。Porter(2000)[55]首次给出了产业集聚的定义,他认为产业集聚是单一产业内的企业以及相互联系产业和研究机构等在某一区域集中分布的过程。此后经济学者对产业集聚的定义都是在此基础的补充。
2.1.2产业专业化集聚
产业专业化集聚指同一类型的产业大量集中于同一区域的现象,促进产业内部形成专业化分工,并通过马歇尔外部性和波特外部性发挥作用。马歇尔外部性是指劳动力等要素共享以及知识溢出效应所产生的外部性。同类产业在某一区域的集聚提高了产业专业化水平,有效融合集聚区内各企业并整合各企业功能,促进了企业之间知识、技术交流,使集聚区内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更加顺畅,以此提高生产效率。波特外部性认为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知识溢出,而马歇尔外部性则认为技术创新具有很高的成本,需要很多资金,企业垄断为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因此,产业专业化集聚是指同一产业不断向某一区域集中的过程,产业专业化集聚为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条件,进而促进了产业内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
2.2理论基础
2.2.1产业集聚外部性理论
Marshall最早开展产业集聚外部性的研究,认为产业集群会通过规模报酬递增带来外部经济,即产业集聚会强化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并为技术外溢提供条件[56]。Arrow[57]、Romer[58]根据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产业集聚促进了干中学,并具有知识累积的外部性和规模报酬递增效应,由此形成了基于相同产业集聚的马歇尔外部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垄断性的专业化生产可以使企业获得高额的创新收益。此后学者们又提出雅格布斯外部性和波特外部性,共同构成产业集聚外部性理论的基础。就集聚类型而言,产业专业化集聚针对同一产业进行研究,具有马歇尔外部性和波特外部性,产业多样化集聚则针对不同产业进行研究,通过雅格布斯外部性发挥作用。
马歇尔外部性针对技术在同一产业内的扩散与传播进行研究,雅格布斯外部性认为相互联系的不同产业集聚在一起有利于技术扩散。马歇尔外部性强调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各个供应链的专业化分工,而且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会降低劳动力资源、设备以及相关服务价格并提高其质量;产业集聚还能为企业提供可以共享的劳动力蓄水池,不同经营水平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有效促进劳动力流动;而且产业集聚为企业交流提供平台,可以促进知识溢出、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并降低生产要素的搜寻费用。波特外部性强调产业集聚于某一区域会加剧同类型企业的竞争,企业为保持竞争力而加大技术投入,集聚区内企业通过协同研发新技术降低产品开发风险、促进技术创新[55]。雅格布斯外部性聚焦于不同产业,认为相互联系的多元化产业集中分布为技术在产业间溢出以及互补性知识在产业间扩散提供便利,多元化的竞争环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保持竞争力,有利于技术的累积和集聚区创新能力的提升。
................................
第三章 碳排放核算与产业集聚现状分析 ............................ 18
3.1 碳排放核算与现状分析....................... 18
3.1.1 碳排放核算方法 ............................. 18
3.1.2 碳排放现状 ........................... 19
第四章 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 29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29
4.1.1 一般面板模型设定 .......................... 29
4.1.2 变量选取 ................................ 29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45
5.1 主要结论 ............................... 45
5.2 政策建议 ....................... 46
第四章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4.1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1.2变量选取
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收集并整理现有统计年鉴等资料,使用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区的相关数据,并对各变量数据对数化处理以此开展本文的研究。本文选取的相关变量如下:
(1)被解释变量。二氧化碳排放量(CDE),根据各省区的原煤、柴油、焦炭等9种能源消耗量计算碳排放量。
(2)解释变量。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将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等19个细分产业数据作为样本,用行业间就业人数的分布状况衡量各省区的产业专业化集聚指数(ISA)和产业多样化集聚指数(IDA)。
(3)机制变量。技术进步(TP),用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予以度量[69]。技术进步能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有利于降低碳排放,但技术进步会扩大生产规模带来“回弹效应”,会促进碳排放,因此不能确定技术进步的系数符号。能源强度(EI),用能源消耗总量与各省GDP的比值衡量[70]。能源强度代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水平,能源强度越高表示单位产值能源消耗越多,从而产生的碳排放越多。

经济论文参考
经济论文参考

..............................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5.1主要结论
产业集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根据集聚外部性理论,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通过不同渠道作用于碳排放,对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利用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区的数据,计算各区域碳排放量,构建产业专业化集聚和产业多样化集聚指数,并考察其时空特征。其次,根据理论分析构建计量模型,考察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如何影响碳排放,研究结论在一系列检验后依然成立。本文不仅考察了东中西部地区、南北地区异质性,还从创新要素、能源消费结构角度考察了异质性。最后,对技术进步和能源强度机制进行检验。本文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碳排放快速增长态势得到有效控制,碳排放增速放缓。其中,东部地区碳排放最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碳排放相对较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碳排放量较为接近;北方地区碳排放总量高于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碳排放量总体得到有效控制,而北方地区碳排放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依然较快。
第二,产业专业化集聚、产业多样化集聚现状分析表明,我国各省由于资源禀赋等原因在不同的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化集聚水平,其中北方地区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较高,南方一些省份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维持在中等水平,西南部省份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近年有所提高。我国各省产业多样化集聚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且呈现从中部省份向外逐步降低的特征。
第三,产业专业化集聚促进了碳排放,而产业多样化集聚抑制了碳排放。且这一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以及内生性检验。在规模效应增加碳排放和能源节约减少碳排放的共同作用下,产业专业化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大于节能效应,进而增加了碳排放。产业多样化集聚促进企业协同开发技术、研发产品,同时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和边际减排成本,因此显著促进碳减排。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