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本研究选取100篇读后续写语料为分析文本,以Martin&Rose(2007)连接系统为理论框架,对语料进行分析和手动标注,并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考察读后续写语篇中连接系统的使用情况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英语写作一直被认为是英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写作不仅是高考试卷中的重要考试题型,也是学生语言输出的重要手段。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倡语言教学应该围绕语篇来进行。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语篇知识内容中,要求学生掌握语篇中的显性衔接和连贯手段。其中就语言技能方面,明确要求学生借助连接性词语等语篇衔接的手段建立逻辑关系,提高表达的连贯性。其次,在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中,对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者的学习与评价都进行了明确说明。高中阶段处于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第四个阶段,即四级水平,即要求学习者应该在写作过程中熟练地、恰当地使用某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来实现写作语篇的连贯性。由此可知,《新课标》和《量表》都要求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中应恰当地使用连接词来保证语篇的连贯性。
但是当前英语写作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学生写作积极性差、母语思维影响下出现中式英语表达、写作模版化导致连贯性差和连接词的不准确使用等方面。例如,学生对于写作的态度不明朗,积极性差,产生抵触心理(王德美,2019)。任伟、吕晓轩(2021)提出,在国内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写作经常会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因为学生长期处于母语环境中,其母语思维根深蒂固,常常会出现中式英语的表达方式。白丽茹(2019)表明学生应该输出高质量的写作文本,这就要求学生所产出的英语句子必须是正确且有效的,其中连贯性是有效句子的必要特征。
...........................
1.2研究目的
本文从语篇语义学中连接系统视角出发,旨在分析读后续写语篇中连接资源的使用情况。首先,通过个案研究,分析连接系统在源文本和续文本之间是如何延续的。其次,对高中英语读后续写语料进行手动标注,了解连接使用的类型和频次,掌握续文本中连接使用的整体情况。再次,结合研究问题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探讨如何将读后续写语篇中的连接协同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改善续写语篇中连接意义的表达。最后总结本研究发现并进行分析讨论,为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提供合理化建议,以求提升实际教学效果。
教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连接系统
语篇分析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无论是古代或者是现代的语言研究都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的(姜望琪,2020)。对于语篇的定义,国内外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Halliday将语篇的定义为:语篇这个词在语言学中用来指称任何能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语言段落,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也无论其长短。黄国文(1988)认为,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既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为文章;短者一、二句可成篇,长者可洋洋万言以上。胡壮麟(2018)进一步将语篇的概念范围扩大了,认为语篇的概念融合了“话语”和“篇章”两者。
近几年,语篇分析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而语篇衔接理论是语篇分析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衔接理论在Halliday&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中首次出现,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Halliday&Hasan(1976)认为衔接是语言系统中语篇组织的一部分,能够通过一个成分来解释另一个成分,能够将结构上没有关系的两个成分连接在一起。他们对衔接的范围进行界定,分为语法衔接(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和词汇衔接两大衔接机制,以及介于两大机制之间的衔接。国外许多研究者聚焦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Crossley,Kyle和McNamara(2016)以及Yasuda(2019)等研究了不同水平的受试者在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发现受试的英语水平会影响写作中衔接手段的使用。Mohamed和Mudawi(2015)选取100名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实验前测和后测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发现衔接手段的使用与作文质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Chanyoo(2018)选取泰国某大学30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学生作文成绩与写作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并且照应衔接的使用数量对学生作文成绩影响较大。由此可知,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使用能够影响写作质量,且高水平学习者能够更恰当地使用衔接手段。
..........................
2.2英语写作
写作作为英语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写作一直被视为衡量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准。
目前,英语写作现状并不乐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连贯性。由于构成语篇文本内容的知识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关联性,因此语篇应该具有连贯性(王洪亮、续可望,2021)。语篇的连贯性是衡量写作质量的重要标准(Crossley&McNamara,2014)。连贯关系能够维系语篇和表明发话者的意图,是自然语篇理解和生成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李佐文、梁国杰,2018)。夏谷鸣(2018)从历年高考命题写作和读后续写写作的答题情况看,学生在组词造句、行文谋篇方面平均水平不高,篇章前后不连贯,严重影响了读后续写的质量,也妨碍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程晓堂(2009)指出目前学生作文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作文不连贯,缺乏条理性以及结构松散不完整,而这些问题属于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问题。许多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过程中能判断出写作语篇缺乏连贯性,却不知道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白丽茹(2019)对大学生的写作技能课进行观察,发现学生写作语篇中虽无明显的语法错误,但文章缺乏连贯性,读起来不够流畅。Bahaziq(2016)发现学生写作中使用最多的衔接手段是指称和连接词,语篇中的连贯性仍需要加强。同样,董俊虹(1999)发现语篇的连贯性差是学生写作的主要弱点,因此导致文章的语义不连贯、主题不明确。由此可知,当前英语写作仍存在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语篇连贯性较差。
连接在布局谋篇上起着重要作用,英语写作应重视语篇中的连接使用。无论是普通英语写作或是学术论文写作,完整的篇章结构应该是前后衔接、内容完整的。布局谋篇的手段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逻辑连接三大类,其中逻辑连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前者连接关系清晰可辨,通过连接性词语实现衔接关系(白丽茹,2021)。白丽茹(2021)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显性逻辑连接意识与英语写作水平之间的关系。编制了“英语篇章显性逻辑连接意识量表”,通过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方差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显性逻辑连接意识与英语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其显性逻辑连接的意识也存在差异。对于连接关系的范围,于晖(2010)和白丽茹(2021)对其进行阐述。
.............................
第三章理论框架...................................15
3.1连接系统........................................15
3.1.1增补连接...............................15
3.1.2比较连接...........................16
第四章研究设计............................21
4.1研究问题.............................................21
4.2语料描述........................................21
4.3研究工具..................................22
第五章结果与讨论.................................24
5.1连接系统在源文本与续文本之间的延续...............................24
5.1.1源文本中连接使用分析...............................24
5.1.2续文本中连接使用分析..................................27
第五章结果与讨论
5.1连接系统在源文本与续文本之间的延续
由第三章可知,本研究对连接系统在语篇中如何连接信息进行了说明,并介绍了每种连接类型下的连接资源。Martin&Rose(2007)介绍了使用连接资源对话语的逻辑组织进行分析的方法,同样我们可以使用这些连接资源来分析学生续写语篇中的逻辑组织。由于将100篇作文语料进行一一绘图的可操作性较低,因此该部分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从100篇语料中随机抽取5篇语料作为样本,将源文本与5篇样本语料逐一绘制连接分析图,后进行分析。
教学论文参考
............................
第六章结论
6.1研究发现
首先,源文本与续文本在连接使用方面存在协同效应。通过将源文本与续文本之间连接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续文本在连接使用类型、具体连接资源以及逻辑连接分析图中均出现与源文本相似或相同的情况。这反映出源文本中连接的使用对续文本产生一定影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源文本中所使用的连接类型,再应用于自己的续文本中。这反映出连接系统在源文本和续文本之间也存在延续,具有协同效应。尽管二者连接使用之间存在关联,但样本语料中连接使用依旧存在问题。源文本中所使用的连接资源丰富,且每种类型的连接词使用频率是均衡的。然而样本语料中的连接使用量是不均衡的,连接词的丰富度不足,教师需要进行相关指导。
其次,通过对收集的续文本语料进行标注分析发现:连接系统中四大类型的连接在续文本中均有所使用,但使用频次不均衡。增补连接、时间连接和因果连接使用较多,占比高达97%,而对比连接使用很少。对语料库进行标注时发现,and,after,when,so,but等词在语料中出现的次数较高,且高频连接词皆为简单词汇。这表现出学生在续文本中出现单一连接词过度使用的现象,读后续写语篇的连接方面仍然需要加强。
最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符合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的实际情况,并能为教师提供数据支持。为优化续写语篇中的连接表达,实现连接协同最大化,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源文本,充分激发学生与源文本之间的互动协同。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是教师应该重点了解学生写作中连接使用的薄弱环节,并分项对具体的连接词进行讲解。四是重视语言操练,设置有针对性的连接练习训练。五是教师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