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供给政策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分析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6555 论文编号:sb2024080114295652625 日期:2024-08-0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以中国土地政策的两大特点为背景,从理论层面刻画土地供给的政策,建立了一个多地区单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量化了土地供给政策对中国各地区国际贸易的影响。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中国土地供给政策的两大特点
首先,中国土地政策1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是由中央而地方的土地指标分配体系。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地方各级政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因此,中央政府的指标配置将决定各级政府的土地可开发数量。土地使用的基本的流程是国土资源部制定年度总体规划,将土地指标分配到各省,各省国土资源厅再将指标下达到各市、各县,区县政府再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最终明确土地用途(主要为工业、居住和商业用地)。由此可见,土地指标配置的过程遵循了严格的计划管理模式。表1-1展示了中国2005、2010和2020年各省市建设土地指标的具体情况。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
1.2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及重点
为了量化中国土地供给政策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单部门多地区的一般均衡模型,纳入对中国土地制度两大特点的刻画。在模型中,土地供给政策会从两个渠道影响地区贸易的模式和地区的收入。首先,由于省份之间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不均匀,因此作为企业生产投入要素的土地会影响各省份生产的总量。其次,地方政府倾向于将更多的土地指标分配给工业用地而非住宅用地,所以在降低了企业使用土地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劳动力的住房成本,进而会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本文通过该模型进行模拟以考察以上两种效应的大小。由于已有众多研究发现中国的户籍制度会严重阻碍劳动力的流动,因此本文为了降低忽略该制度带来的偏误,也引入了户籍对劳动力的流动的影响。
具体地,本文主要从开放模型的视角切入,探讨土地政策和户籍政策如何影响中国地区国际贸易(如图1-5)。首先,本文构建了一个空间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求解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问题,得到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出清条件,再加上土地市场的出清条件以及贸易平衡条件解得该模型的均衡,推导出了各地区实际工资的形式。其次,本文参考了现有文献,利用已有数据,进行了参数设定和校准。最后,本文进行了反事实测算,探究了以下两种情况下模型均衡的变化:(一)土地指标地区间分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地区间的国际贸易(二)土地指标的用途配置比例变动如何影响地区间的国际贸易。最后,本文将基于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现有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
2   文献综述
2.1 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市场的研究
2.1.1 关于土地财政的研究
关于中国土地制度研究最为成熟的一支文献是地方政府形成土地财政的原因以及导致的土地资源错配的现象。目前,已有众多研究支持了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以及GDP锦标赛制度催生了地方政府形成了“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的模式(张莉等,2022;黄忠华和杜雪军,2014;He et al., 2022)。孙秀林和周飞舟(2013)研究认为分税制使得财权集中,导致地方政府走上以土地征用、开发和出让为主的发展模式。谭明智(2014)也指出了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通过农业用地转为国有土地,再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土地出让金,或利用土地进行抵押以获得金融贷款,再用筹集的资金进行城市建设,从而形成了滚动增长的循环链条。根据雷潇雨和龚六堂(2014)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2.85万亿元,约为地方政府总收入的20%,2003-2007年间平均商住地租增长了120%,工业地租仅增长了24%,说明商住用地的租金承担着巨大的财政收入压力。
2.1.2 关于土地出让方式的选择的研究
关于中国土地市场的研究另外一支文献探讨了地方政府如何选择土地出让的方式,即招标、拍卖和挂牌的选择。目前的研究基本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Cai et al.(2013) 中国土地市场的出让拍卖方式主要分为两种:英式拍卖和两阶段拍卖。英式拍卖遵循价高者得;挂牌是两阶段拍卖,第一阶段竞争者可以在规定时间随时进入市场,任一竞争者的要价会在进场后即时匿名公布,第二阶段是英式拍卖,价最高者获得土地的使用权。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英式拍卖的竞争者同时进入市场,而两阶段拍卖的潜在竞争者在第一阶段是序贯而入的。
.......................
2.2 国际贸易与空间经济活动的研究
近年,已有大量研究探讨国际贸易对地区劳动力市场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例如Fan(2019);Caliendo, Dvorkin, and Parro (2019);Tombe & Zhu(2019);Dix-Carneiro and Kovak (2017);Coşar & Fajgelbaum (2016);Redding (2016)。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与这支文献的联系最为紧密。
关于国际贸易影响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基本构建了空间一般均衡模型。Redding(2016)是一篇理论性文章,作者构建了多个空间均衡模型来探究国际贸易如何影响地区市场,并提供了进行均衡比较的方法。不同于退化形式的局部均衡分析,本文也沿用了Redding(2016)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避免了对于系数的低估或者高估问题。与本文联系最为紧密的文章Tombe & Zhu(2019),主要研究了国际和国内贸易成本的下降如何影响中国国内的总劳动生产率和福利。在该文章中在具备商品和劳动力摩擦的框架下建立了两部门多地区的一般均衡模型,通过量化分析得出了以下两点结论:1.中国国内的贸易和流动相比于国际贸易对中国GDP的增长和福利增加贡献更多;2.贸易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贸易成本的下降,劳动力流动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劳动力流动成本的下降,两种机制的交叉效应很小。研究指出贸易成本的下降基本解释了2002-2007中国国内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但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劳动力流动成本的下降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十分显著,导致了约15%的省内流动和82%的省际流动,但对贸易占比的影响很较小。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对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Caliendo et al., 2019)。
.............................
3 理论模型和一般均衡 ..................................... 18
3.1 基本环境 .................................. 18
3.2 劳动力偏好 ............................... 18
3.3 企业生产 ................................. 19
4 参数设定和数据 .............................. 24
4.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24
4.2 参数设定 ........................................ 25
4.3 迁移成本 .................................. 27
5 反事实练习................................. 31
5   反事实练习

在本文的模型中,土地制度影响各地区国际贸易的渠道主要有两条:其一,土地供给的地区分配差异通过影响企业土地要素投入成本,进而影响不同地区企业的产出,最终影响不同省份的国际贸易份额;其二,土地供给的用途分配通过影响工业用地和住房价格来影响企业用地成本和劳动力要素的禀赋,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的国际贸易份额。由于本文的机制分析传导链较长,因此本文将其分解为三部分:首先描述土地供给地区分配与地区间房价和工业地价的关系;其次描述土地供给用途分配与房价和工业地价的关系;再者描述房价与劳动力配置的关系;最后,分析房价和工业地价与各地区国际贸易份额的关系。
本文参照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分区方式4,以便考察各省份的土地供给政策如何通过影响企业的产出进而影响地区的国际贸易份额。在本章当中,本文进行了以下4个多维度的反事实分析:(一)土地指标地区间分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地区间的国际贸易(二)土地指标的用途配置比例变动如何影响地区间的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

6   结论、建议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建议
土地供给政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制度安排,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和选址,也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劳动力的流动选择。但在中国的土地市场中,一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错配现象和政府干预的情况。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土地政策的两个特点:一是中央政府出于平衡全国各地区的需要,采用了倾向于中西部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体系;二是地方政府在税收最大化的激励下,将更多的土地指标分配给工业用地而非住宅用地。
首先,本文以中国土地政策的两大特点为背景,从理论层面刻画土地供给的政策,建立了一个多地区单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量化了土地供给政策对中国各地区国际贸易的影响。其次,本文产出了土地制度影响影响中国各地区国际贸易的清晰的理论机制。第一个机制是土地供应政策会影响土地的生产。由于各省之间土地供应是不均匀的,东部地区的新增建设用地配额较少而西部较多。配额的方向与省份的经济表现不一致。第二个机制是土地用途的分配影响了劳动力的流动和企业的生产成本。地方政府倾向于提供低廉的工业用地和昂贵的住宅用地,从而导致企业的用地成本接近于零,而地区内的生活成本高企。因此,抑制了劳动力的流动,增加了高房价地区的用工成本。最后,本文进行了政策模拟,探讨了各个地区应该如何调整土地的供应指标和用途分配的政策才能进一步的改善土地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国际贸易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