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探讨——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视角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4522 论文编号:sb2023091910211951033 日期:2023-09-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笔者认为 “一带一路”覆盖的区域较广,不同区域的国家发展阶段不同,要素禀赋也存在差异,我国企业应针对东道国的不同特征,选择重点领域进行合作。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愈发便捷,国家间合作交流愈发密切,贸易成本逐渐降低,经济全球化趋势开始显现。跨国公司的出现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大量新兴经济体凭借自身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融入全球经济,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逐步成长为“世界工厂”,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中国贸易质量不断提升,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特征逐渐淡化,一般贸易比重逐步上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6.05万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占比超六成,全年贸易增量为1.4万亿美元。货物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1.4%,以人民币计价的全年进出口额达39.1万亿元,连续五年排在全球首位。中国参与国际贸易不仅拉动本国经济快速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也日益明显,中国是120多个国家(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生产能力的快速恢复对稳定世界经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中国资本的不断积累,在积极利用外资的同时,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张。《202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指出,2021年中国全年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净额1788.2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占全球当年流量的10.5%,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21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90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OFDI累计净额27851.5亿美元,低于美国和荷兰,位列世界第三。中国2021年OFDI拉动货物出口2141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占中国出口货物总值的6.4%;拉动货物进口1280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可见中国OFDI与贸易进出口关系密切。中国OFDI对东道国的经济也存在积极影响,创造大量就业机会,2021年,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向投资所在国家(地区)缴纳税金总额达555亿美元,同比增长24.7%,截止年末,雇佣外方人员239.4万人,占雇员总人数的60.6%。
........................
第二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要素禀赋差异对中国OFDI贸易效应的影响,该问题包含两方面:一是OFDI的贸易进出口效应,二是中国与东道国要素禀赋差异对OFDI贸易进出口效应的影响。按照理论机制分析、现状分析、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本文共包括六个部分,内容如下所示: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内容是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梳理文章框架,并总结归纳出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本部分梳理了OFDI理论的演进、OFDI的分类,以及OFDI贸易效应的相关研究,通过对以往文献的评述引出本文的研究视角。
第三章,理论机制分析。从资源寻求型 OFDI、效率寻求型 OFDI、市场寻求型 OFDI 和技术寻求型 OFDI 四种不同的投资动机出发,阐述各类OFDI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以及中国与东道国要素禀赋差异对OFDI贸易效应的作用机制。
第四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OFDI与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对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OFDI现状以及双边贸易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
第五章,对OFDI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中国2007-2021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和贸易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OFDI如何影响贸易进出口,并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要素禀赋差异作为调节变量加入模型,探究要素禀赋差异如何影响OFDI贸易效应,进一步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对结果进行检验。接着根据不同的投资动机,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样本国家分类,探究OFDI的贸易效应和要素禀赋差异的调节效应是否存在投资动机异质性。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前文OFDI贸易效应及要素禀赋差异调节效应的实证结果,对未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OFDI动机的研究综述
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投资主体为少数发达经济体。针对这一全新的经济现象,经济学家们展开了细致研究。最早的研究成果是Hymer(1960)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是OFDI的主要动因,也是对外投资企业能够获得利润的决定因素。Vernon(1966)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存在生命周期,会经历从开发到成熟到衰退这一过程,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存在差异,产品在不同国家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由此形成的产品差异化竞争力是企业OFDI的决定因素,因此技术的创新和传播对企业OFDI有重要影响。Buckley和Casson(1976)提出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进行OFDI是因为市场的不完全,中间品,尤其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外部交易的风险性更大,因此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通过OFDI建立内部市场,以此替代外部市场机制,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避免关键技术流失。综合上述多种理论的成果,Dunning(1977)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被称为OLI范式,这一理论认为具备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只是企业进行OFDI的必要条件,企业还需要同时具备区位优势,此时OFDI才是最优选择。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投资环境相对于企业母国更具有优势,包括市场规模、经济水平、投资政策、生产成本等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相对于前述理论更加全面,同时他还考虑了相对优势在OFDI中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进行OFDI提供了理论支持。日本学者Kojima(1978)总结日本企业对外投资经验,提出边际产业理论,认为一国的OFDI首先从弱势行业开始,由于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业发展存在时间差,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在发展中国家还属于朝阳产业,因此发达国家会优先将此类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以便利用当地的廉价要素。这一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日本对东南亚地区的OFDI,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发达国家之间的OFDI以及发展中国家的OFDI都无法用此理论解释。
.............................
第二节 OFDI的贸易效应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贸易是各经济体扩大开放、融入全球化的主要途径,也是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主要方式。二者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认为OFDI与国际贸易主要存在三种关系:替代关系、互补关系、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不确定关系。
一、OFDI与国际贸易的替代关系
早期理论多支持OFDI与贸易存在替代关系。Mundell(1957)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 - Ohlin theory)模型基础上,提出投资替代贸易的模型。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和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要素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生产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比例的生产要素配置。假设生产要素只能在一个国家内部自由流动,这一国家应该出口由本国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相对该稀缺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Mundell(1957)假设生产要素能够在各国间自由流动,同时考虑国家之间存在贸易壁垒,则资本流动将替代商品流动。Johnson(1967)认同当两国间存在贸易壁垒时,改革企业会选择OFDI方式进行扩张,将部分生产转移到东道国,使本应出口的商品转为在当地生产和销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也支持这一观点(Dunning,1981)。
在实证研究中,Horst(1972)以美国和加拿大双边贸易投资为研究对象,得出在关税影响下,美国对加拿大的OFDI会替代两国间的贸易。Svensson(1996)将产品划分为中间品和最终品,利用1974-1990年瑞典跨国公的数据,研究发现企业通过OFDI在东道国建厂生产促进了母国中间产品的出口;但在东道国生产和销售的最终品,将产生贸易替代效应,最终的净效应表现为替代效应。Pain和Wakelin(1998)利用11个OECD国家的数据研究贸易与生产区位的关系,研究发现OFDI与贸易存在替代关系,并且在不同国家的表现不同。Helpman et al.(2004)利用美国与38个伙伴国在52个行业的出口与OFDI数据,选择贸易摩擦、规模经济和公司异质性角度,实证检验了出口贸易与OFDI之间是替代关系。
................................
第三章 理论机制分析 .................................. 15
第一节 OFDI影响贸易进出口的作用机制 ............................ 15
第二节 要素禀赋差异的调节机制 ............................... 16
第四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与贸易的现状分析 .......................... 19
第一节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现状 ............................. 19
一、投资总量情况 ........................................ 19
二、投资分布情况 ..................................... 21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31
第一节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 31
一、变量定义与指标选取 .............................. 31
二、模型设定 .................................. 33 
第五章 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一、变量定义与指标选取
(一)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中国对其出口记为itExport,中国对其进口记为itImport。
(二)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记为itOFDI。OFDI分为存量数据和流量数据,二者各有优点。存量数据能够体现OFDI的累积性,以及产生经济效应的滞后性。流量数据反应每年的OFDI变化,具有时效性。由于流量数据存在较多负值,且波动较大,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应用存量数据。
(三)调节变量
调节变量为中国与东道国要素禀赋差异。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本文根据投资动机确定要素禀赋变量,包括资本禀赋、劳动力禀赋、自然资源禀赋、技术禀赋,定义以下三个调节变量。
1、人均资本差异
人均资本反映了一国资本相对于劳动力的富裕程度,资本密集型国家大多为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劳动密集型国家则大多为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人均资本存量高的国家相对来说适宜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反之可能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用资本存量与劳动力之比的差异来衡量,记为itKL,测算方法借鉴Egger(2004)、孙琳琳等(2016)和Adolfo(2022)。
2、自然资源差异
自然资源差异用自然资源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百分比的差异来衡量,记为itNR。自然资源出口额选取世界银行统计的矿石和金属出口额以及燃料出口额。
3、技术差异
技术差异用世界银行统计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货物商品总出口额百分比的差异来衡量,记为itHT。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2007-2021年中国与4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检验我国对沿线国家OFDI的贸易进出口效应,并加入人均资本差异、自然资源差异、技术差异三个调节变量,检验要素禀赋差异对OFDI贸易效应的影响。进一步利用东道国资本禀赋、劳动力禀赋、自然资源禀赋和技术禀赋四个投资动机变量检验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动机,结果显示存在除了技术寻求动机以外的三类投资动机。根据投资动机将样本国家划分为三类,分别进行OFDI的贸易效应检验以及要素禀赋差异的调节效应检验,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对贸易出口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对贸易进口不存在显著影响。人均资本差异抑制OFDI的出口效应,主要通过抑制市场寻求型OFDI的出口效应。自然资源差异对OFDI出口效应存在正向影响,但结果不稳健。
(2)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包括三种动机:市场寻求动机、效率寻求动机、自然资源寻求动机。根据中国投资动机将样本国家分为三类,资源寻求型国家大多是西亚国家,市场寻求型国家为东南亚和东欧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效率寻求型国家为东欧、东南亚和南亚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
(3)三类动机的OFDI均存在显著的出口促进作用,其中资源寻求型OFDI的贸易出口效应最大,也最显著,但三类动机的OFDI对贸易进口的影响不显著。人均资本差异削弱了市场寻求型OFDI的出口效应,对效率寻求型OFDI的贸易效应没有显著调节作用;自然资源差异对资源寻求型OFDI的贸易效应没有显著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