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期间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辐射范围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沿途包含64个国家,覆盖面积广大。2014年5月29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领导人联合签署《欧亚经济联盟条约》并生效,条约规定于2015年1月1日起,覆盖中亚地区的欧亚经济联盟正式启动。“一带一盟”概念的提出一经确定便得到了国内外的相关人士高度重视,对于经历多年的中俄合作来说无疑是带来了新的可预见机遇。
2015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编撰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方向与任务为建设亚非欧三大洲地区陆海互联互通。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方面出发,全方位推动国家间合作,努力打造经济融合、政治互信和文化包容的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俄罗斯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也是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推进中俄合作,是中俄两国平等互信、相互支持的体现,也是提升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需要。由于俄罗斯与一些西方国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紧张的状态,在能源进出口等方面会更加依赖中国市场,为中俄两国进行紧密的经贸往来提供了基础,为中俄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1年7月,中俄两国领导人于俄罗斯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中俄两国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想法和决心以法律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是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国家关系的体现,更是指导中俄两国关系能够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文件。2004年10月,两国又签署了《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扫清了两国发展合作中的一大障碍,从此两国边境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1)中俄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往来,长期以来双边关系十分融洽,通过对中俄合作的现状及合作领域的分析,通过制定中俄合作“五通指数”评价体系,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客观反映出中俄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地位,更加合理且全面地反应中俄合作状况,使中俄合作的情况能洱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中表现的更为立体,为完善中俄两国合作的各个方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目前中俄两国正处于外贸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任何一方面的合作都不可有任何懈怠,为了能够在中俄合作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顺畅,少走弯路歧途,通过对“五通”视角下的中俄合作进行深入评估,找出中俄两国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落实性建议。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项研究从“五通”视角出发,更加系统化、全方位地评估中俄合作的形势,有助于丰富中俄合作的理论基础,为拓宽中俄合作领域,深化中俄合作层次的研宄提供新思路。
(2)现实意义:通过对中俄合作的研究,分析其中的问题,给出合理性建议,为中俄两国政府开展合作提供参考,有利于中俄两国共同建立应对恶劣外部环境的应对机制,有利于对中俄合作问题的解决,促进两国经贸关系,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
........................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本节对于文章中提及的“五通”、“五通指数”、中俄合作等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将其在本文中的意义具体化,以免发生歧义。
2.1.1五通
“五通”概念的雏形于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期间提出。初期的“五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运而生的产物,具体内容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旨在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模式,以点带面,逐渐完善区域合作的格局。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对于“五通”的概念进行了完善,规范性的指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对于政策沟通,习近平在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时做出了明确解释,即“各国可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设施联通是各个国家或者地区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其中既包含基本的交通设施,例如:公路、铁路等,也包括公共设施,例如:通讯、电力、能源管道等。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对于设施联通的具体内容并没有严格明确的界定,但指出了与跨区域合作有关的基础设施领域为优先领域。贸易畅通旨在研究国家间经贸往来、产业投资、能源资源合作和产能合作等问题,致力于推进贸易便利化进程、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构建良好的贸易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融入市场的能力,为实现国家间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资金融通主要包括几方面的内容:深化金融合作,构建稳定的货币体系,强化投融资和信用体系的建设,壮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币互换范围和规模,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加强金融监管,各国通过签署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实现监管机制的高效可运作。民心相通反应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水平,侧重于强调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开展国家级民间的文化交流、人才交流、学术交流等活动。
............................
2.2理论基础
2.2.1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后逐渐演变成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以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作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之间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非是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而是相对差别。各国由于其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其他国家有所差别,因此较其他国家而言,国内生产的某种产品就具有比较优势。所以一个国家无需生产多种产品,而是应依托其本国的优势,集中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两国进行国际贸易中,假设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相同的情况下,将比较优势理论结合到实际的国际分工中,使两国的生产总量都有所增加,并且使两国均可获得最大利益。
(2)要素禀赋理论。萌芽产生于1919年由赫克歇尔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1933年俄林在此基础上在《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正式提出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要素禀赋理论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用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来进一步解释比较优势,认为各个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导致国家间出现分工,是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该理论认为价格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国家同类产品产生国际贸易。就比较优势理论而言,该理论对一个国家如何利用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进行有效的国际分工,从而是本国利益实现最大化的问题进行了补充说明。
...........................
3中俄合作的发展历现状....................11
3.1中俄合作的发展历程....................11
3.1.1波动发展阶段(1992年至1999年)....................11
3.1.2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2年)....................11
4中俄合作“五通指数”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测度...................18
4.1中俄合作“五通指数”评价体系的构建...................18
4.1.1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18
4.1.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8
5基于“五通指数”评价的中俄合作存在的问题................25
5.1政策差异导致沟通不畅................25
5.2中俄两国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25
6推进中俄合作发展的对策
6.1推进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度发展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一直把“共商、共建、共享”作为基本原则,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记者问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法则,为各方带去满满的合作机会。为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俄两国政府层面要不断加强政治互信交流,深化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密切关注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及行动,了解合作意愿,定期关注双方合作项目建设进展,反馈并沟通解决项目进行中的所遇到的难题,并提出合理性的解决措施。
一方面,中俄两国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设,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俄罗斯一直被视为是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国家,中国也在积极构建与俄罗斯的政治互信机制;从俄方角度来看,中国作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国家,在俄罗斯的经济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俄方应继续保持与中国的紧密联系,积极构建合作与磋商机制,巩固两国政府的沟通,本着维护本国利益的原则,健全政治互信理念与机制。两国应两手完善战略伙伴关系,在国际争端问题上发挥合作的力量,对国际形势的发展起到影响作用。因此,两国更应该重视彼此的重要性,促进良好的双边关系做到有序发展,深化两国的政治往来。
...............................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