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旅游体验研究:海岛性、具身机制与意义建构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125255 论文编号:sb2023112410571851460 日期:2023-12-0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本研究基于田野观察、网络游记、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数据搜集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以及数理统计法展开分析,描述海岛旅游体验现象,解释海岛旅游体验过程与机制,诠释海岛旅游体验的意义建构。
1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海岛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时代背景

博士论文怎么写
博士论文怎么写

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目标。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经济是沿海和海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我国拥有超过6500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这些海岛不仅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还包含了独特的海岛生态系统和地貌(王颖 等,2012)。海岛旅游以远离大陆和彻底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而倍受青睐,已成为世界的旅游热点地区(刘家明,2000)。
政策的大力支持。海岛作为独特的自然资源,在中国的海洋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加强了对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扶持力度,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海岛建设和发展政策,以积极推动海岛建设和海洋产业的发展。同时,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被视为海岛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林上真 等,2015)。近年来,我国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海岛旅游业也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不断进步。包含环保、创新、合作和共享等元素的海岛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政府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岛旅游发展面临的实践困境。随着交通、通讯、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海岛的隔离感和陌生感逐渐消减,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持续深入海岛地区(Lin et al.,2013)。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海岛文化、景观、经济、社会组织等方面都经历着巨大变革。海岛地区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异质走向同质。部分海岛凭借区位优势融入了城镇化进程,实现了现代化发展,而另一些海岛则面临着产业萎缩、人口流失等问题。同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海岛旅游地的城市化进程。海岛旅游区域的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产业结构也在朝现代化方向转型。在这种趋势下,海岛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受到挑战,亟需寻求新的实践发展模式,以平衡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确保海岛的可持续发展。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海岛旅游日益成为游客寻找差异感、愉悦性体验的新选择,它不仅拥有独特的海岛性氛围,更在游客具身参与之下重塑了自我与海岛性意义。本研究旨在从旅游体验的视角,结合具身性性理论、人地互动理论和流动性理论,探究海岛旅游地的海岛性表征结构、影响因素与转变过程、海岛旅游的具身体验过程与动力以及海岛旅游的意义建构问题,以期生成相关理论知识,服务于海岛旅游的实践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质性访谈、问卷统计和参与式观察法等,选取三亚西岛和蜈支洲岛为典型案例地,深入研究海岛性、具身体验与意义建构问题。具体来看,本研究包括以下的预期目标:
(1)基于哲学思辨的理论探讨和流动性理论基础,分析海岛到海岛旅游的内涵变化。研究提出海岛性的内涵维度是什么,并基于访谈和游记资料的内容分析和扎根理论方法,进一步建构海岛性的表征与结构、形成机制。从而形成概念关系、结构特征、形成机制的海岛性科学知识生成脉络。
(2)进一步的基于海岛性的情境基础,对身在其中的旅游者体验过程进行实证分析。这种基于海岛性情境的旅游体验正是具身性,在定性资料编码和定量统计分析基础上,回答海岛旅游具身体验现象的特点是什么,具身体验过程和动力机制模型如何呈现,进一步基于定量数据验证海岛旅游景观偏好与具身体验认同的相关性。
(3)在海岛性情境、海岛旅游具身体验过程研究后,研究进入到人地关系互动下的海岛旅游体验影响结果逻辑,即海岛旅游体验的意义建构是什么,这种意义如何被旅游者解构与重构,从而形成自我表达与海岛性意义的建构,进一步解释与诠释海岛旅游体验的自我表达与海岛性意义建构的互动关系模型。
(4)在“海岛性情境——具身体验过程——意义建构结果”的实证逻辑主义范式之下,继续开展规范分析,并提出海岛旅游地的管理与开发的应然举措。基于研究结果的关键范畴、命题与理论模型,提出海岛旅游地的海岛性、体验价值与场所精神构建在实践中的对策建议。
........................
2 文献回顾与简评
2.1 海岛旅游研究
海岛是指在海洋或大湖中,四周被水环绕、与周边大陆或其他海岛有一定的距离,并具有一定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特征的陆地(Lim et al.,2009)。海岛的概念内涵包括自然、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在不同学科中,海岛的定义和界定标准也有一定差异性。在地理学中,海岛的定义主要基于其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根据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的定义,海岛是一个自然形成的陆地,被水体环绕,并具有地貌特征、生态系统和特定的人类文化。海岛可以分为大陆边缘海岛、大陆隔离海岛和海洋海岛三种类型(Ali,2017)。大陆边缘海岛是指与大陆陆缘相连的海岛,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水上升或地壳下沉等地质作用。大陆隔离海岛是指大陆板块之外的海岛,包括海山、岛弧、火山岛等。海洋海岛是指地理位置偏远,远离任何大陆的海岛,具有独特的生态和文化特征。除此之外,海岛的定义还包括了岛的面积、周长、海拔高度、坡度、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要素。这些要素都对于海岛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海岛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独特存在,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进而成为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研究对象。
将视角投放到人类的发展过程来看,古今中外关于海岛的描述具有丰富的内涵。《史记·田儋传》中:“海中山曰岛。”,是对海岛的一种地理认知。因而有:“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的论述,是为海岛在古代仍是偏僻荒凉,与世隔绝的象征。曹操《观沧海》,用“山岛竦峙”借以文学化方式表达对“岛”的认知和抒发自我情感。因此,在中国古代中常用:“岛峙”(似海岛般耸峙);“岛夷”(在古代指东部一带的居民和生活在海岛上的居民一种所谓称呼)来进行比喻和指代。《山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的地理、神话、传说和小说的汇编,其中描述了许多神奇的海岛。描述了仙人、妖魔、仙鹤和各种神秘生物生活的海岛,这些海岛充满了神秘的力量和秘密。然而,区别于古代中国对海岛遥远、荒凉、落后等较为悲观的认知,西方的文明深深扎根于海洋文化之中,希腊海岛更是文明所诞生地之一,关于海岛的地方认知也呈现出差异性。
.............................
2.2 旅游体验研究
2.2.1 旅游体验概念内涵
旅游体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它涉及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感受与评价(Kim et al.,2014)。旅游体验的内涵概念在学术研究中的呈现主要包括以下多个方面:认知体验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对目的地的观察、感知、思考和解释,形成对目的地及其相关元素的认知和理解(Godovykh,2020)。认知体验涉及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期望、满意度、形象和印象等方面的评价和判断(Del Bosque et al.,2008)。情感体验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反应和心理状态,如愉悦、惊喜、满足、失望等(Zins,2002;Ramanathan et al.,2014)。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游客对旅游活动的参与、目的地环境的感知以及与当地居民和其他游客的互动等方面产生(Patwardhan et al.,2020)。行为体验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参与的各种旅游活动,如观光、购物、餐饮、娱乐等(Yuksel,2004;Wong et al.,2013)。行为体验与游客的旅游动机、兴趣和喜好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映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参与程度(Rachao et al.,2020)。社会交往体验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与当地居民、其他游客以及旅游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Kang et al.,2013;Brun et al.,2020)。社会交往体验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情感共享和社会认同等方式产生,有助于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Kavoura et al,2015)。
2.2.2 旅游体验凝视理论
厄里在其著作《旅游者凝视》(The Tourist Gaze)中首次提出了旅游凝视概念,强调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视觉消费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Urry,1992)。厄里认为,旅游凝视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这种视觉体验使得游客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景观、景点和文化现象上,从而实现其消费和享受旅游的目的。
旅游凝视理论提出后,学者们基于此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涉及旅游凝视的形成、机制、类型、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如Everett(2008)研究了旅游凝视与具身体验的关系;Canziani et al.(2013)探讨了旅游凝视与游客角色的关联;Walsh et al.(2019)则对旅游凝视理论与旅游媒介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为旅游凝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证支持。随着旅游凝视理论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开始关注凝视的多元化现象。如Edensor(2001)提出了“实践凝视”概念,强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对于凝视的重要性;Wearing et al.(2006)探讨了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旅游凝视;Höckert et al.(2018)则关注了旅游者凝视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这些研究揭示了旅游凝视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对旅游凝视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者开始关注新媒体技术如何改变游客的旅游凝视行为和体验。例如,Walsh et al.(2019)研究了社交媒体如何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和凝视方式;Rainoldi et al(.2018)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凝视中的应用和影响;这些研究表明,新媒体技术正在改变旅游凝视的形态和内涵,使得旅游凝视理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
3 研究设计 ............................... 39
3.1 研究对象与案例地选择 ......................... 39
3.1.1 研究对象 ............................ 39
3.1.2 案例地选择 ........................... 39
4 旅游体验下的海岛性 ............................. 45
4.1 海岛性的内涵 ................................ 45
4.1.1 自然属性:从大陆到海岛的空间差异 ........................... 46
4.1.2 社会属性:多元主体建构下的海岛性 .......................... 47 
5 海岛旅游的具身体验 ....................... 91
5.1 海岛旅游具身体验现象 ................................. 91
5.1.1 海岛旅游的具身体验共感 ................................. 92
5.1.2 海岛旅游的具身体验共鸣 ............................. 98
7 体验视角下的海岛旅游开发与管理
7.1 旅游海岛的海岛性重构
基于对海岛性的实证分析,本研究认为海岛旅游地需从海岛的自然属性、社会韧性与文化特色三个方面重塑海岛性,从而提升海岛旅游地特色。
7.1.1 保护海岛自然属性
首先,保护海岛自然景观是海岛物质空间保护的核心。海岛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包括海岸线、海滩、珊瑚礁、海底世界以及植被等,这些自然景观的保护不仅有助于维持海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因此,在海岛旅游开发中,需要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海岛自然景观的保护和管理,以确保这些自然景观能够持续存在。
其次,海岛的建筑聚落是海岛的重要文化遗产,代表了海岛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游客了解和体验海岛文化的重要途径。为了保护海岛的建筑聚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等。保护海岛的人文遗产也是海岛物质空间保护的重要方面。海岛的人文遗产包括了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祭祀活动等,这些都是海岛独特的文化特色。保护这些人文遗产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的研究和挖掘,加强对重要文化活动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开发。在海岛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海岛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地评估海岛的承载力和环境敏感性,制定符合生态保护的旅游开发计划。例如,限制开发区域、控制游客数量、规范旅游行为等。在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对海岛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从而保护海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博士论文参考
博士论文参考

........................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遵循海岛旅游体验的“海岛性情境——具身体验过程——意义建构结果——开发管理对策”的整体研究思路,以旅游者的海岛旅游体验为研究对象并开展实证分析。基于田野观察、网络游记、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数据搜集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以及数理统计法展开分析,描述海岛旅游体验现象,解释海岛旅游体验过程与机制,诠释海岛旅游体验的意义建构。本章是对本研究的全面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海岛性内涵与旅游体验下的海岛性表征结构
本研究补充和完善了“海岛性”的概念内涵。海岛性内涵包括从大陆到海岛的空间差异、多元主体建构下的海岛性、旅游体验下的海岛性生成。从自然属性角度看,海岛性是一种独特的时空转变现象,涉及从大陆到海岛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塑造了海岛的独特性、价值和吸引力。从社会属性角度看,在多元主体建构下的海岛性中,岛民、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共同参与并塑造海岛的特质,这些不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对深入了解海岛性具有重要意义。从旅游属性角度看,旅游体验下重塑的海岛性,包括具身性(身体实践中的感官体验)、情境建构性(受场所、文化和社会背景影响)和流动生成性(动态生成过程,涉及情感、认知和文化交互作用)。
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过程,本研究提出海岛性的表征结构包括物质层次、社会层次和精神层次。首先,物质层面是海岛自然风光、海岛建筑特色是海岛性的重要体现。其次,社会层面是海岛生产、海岛生活和社会交往是海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精神层面是海岛文化和海岛精神是海岛性的重要精神维度。
(2)旅游体验下海岛性的形成机制包括影响因素与转变的推拉过程
海岛性的的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个性差异、价值差异和经历差异。不同的人因其性格、兴趣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对海岛性产生不同的反应和感受。此外,不同的个人经历也会影响对海岛性的认知和感受。客观因素包括海岛资源本底和海岛特征。海岛资源本底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其中自然资源包括海岸线、海洋、海滩等;人文资源包括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海岛特征指的是海岛独有的地理、气候、生态等自然特征,以及海岛特有的社会文化习俗、建筑风格等。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和特点,会影响人们对海岛性的感受和体验。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博士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