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论文摘要万能模板5例「学姐分享」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论文摘要 Abstract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00 论文编号:sb2022041321080846253 日期:2024-11-04 来源:硕博论文网
中医药论文摘要万能模板是什么?本文为大家提供了中医药论文的5个摘要范例,可以参考学习一下。
论文摘要300字万能模板一:中医药治疗肝癌疗效与VEGF相关性的meta分析及“抗肿瘤方”抑制肝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疗效与VEGF的相关性进行系统性评价,并对“抗肿瘤方”抑制肝癌血管新生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META分析对各数据库近20年来的肝癌临床治疗文献进行筛选分析,分析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评价与VEGF的相关性;实验采用中药“抗肿瘤方”的小鼠含药血清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并收集其培养回收液,继续用于培养人脐带静脉血内皮细胞(HUVEC),培养后对应样本进行CCK-8、细胞划痕实验、HOE凋亡染色实验,ELISA法检测VEGF、WB法检测VEGFR的表达。结果:文献分析结果:中药联合西药或化疗的治疗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内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VEGF因子的生成,且其对肝癌的总有效率与这一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相关性。实验结果:(1)CCK-8实验结果显示:中药“抗肿瘤方”含药血清对HEPG2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浓度相关性;而对HUVEC细胞增殖未见明显抑制;经HEPG2培养后的含药血清培养回收液对HUVEC细胞增殖具有相对抑制作用,抑制强度呈浓度相关性;(2)细胞划痕试验结果显示:“抗肿瘤方”含药血清能有效降低HEPG2细胞的迁移能力,但其回收液对HUVEC的迁移能力无显著影响;(3)HOE染色实验结果显示:“抗肿瘤方”含药血清能促进HEPG2细胞凋亡;但未观察到其回收液促进HUVEC细胞的凋亡;(4)ELISA实验结果显示:“抗肿瘤方”含药血清能有效降低HEPG2细胞的VEGF分泌;(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未观察到“抗肿瘤方”含药血清对HEPG2培养后回收液对HUVEC细胞VEFGR表达的显著影响。结论:(1)中药联合西药或化疗的治疗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内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VEGF因子的生成,且其对肝癌的总有效率与这一抑制作用可能具有相关性;(2)“抗肿瘤方”含药血清能有效抑制HEPG2细胞增殖、促进HEPG2细胞凋亡、降低其迁移能力;(3)“抗肿瘤方”含药血清对HUVEC细胞增殖无直接抑制作用,其对于HEPG2微环境下HUVEC细胞增殖的相对抑制作用,可能通过降低HEPG2细胞的VEGF泌实现。
中医药论文摘要万能模板
中医药论文摘要万能模板
论文摘要300字万能模板二:探讨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及中医药治疗受益人群特征分析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与导师经验,制定中医证型标准,对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对中医药治疗获益较大人群与获益较小人群进行比较,总结中医证型与生存期的关系及获益较大人群的特征,旨在进一步探索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水平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为判断预后提供参考。1.研究目的相关报道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二[1],形势严峻。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不同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对中医药治疗的获益程度不同,这可能与证型不同以及患者免疫功能水平各异有关。目前对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及与预后的关系研究匮乏。因此,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基于纳排标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病房Ⅳ期结直肠癌患者119例。收集患者基本人口信息、中医证型资料及淋巴亚群细胞绝对计数及相对计数,建立数据库,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初步探究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第二部分:基于纳排标准,本研究通过查阅病历系统及电话随访等方式,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病房Ⅳ期结直肠癌死亡患者224例,以生存期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中医药治疗获益较小组(对照组)及获益较大组(观察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中药治疗时间等。并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使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图,并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总结可能影响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因素,为临床甄别中医药治疗获益较大人群提供参考依据。3.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患者基本情况:本部分研究中,男女比例为1.429:1,61~80岁为主要发病年龄,结肠为主要原发部位,肝、肺为主要转移部位,腺癌居多,恶性程度以中分化为主。2.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各项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大多均显著低于正常值范围,而在相对计数中,只有气血两虚证中B淋巴细胞相对计数低于正常值范围。3.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肝肾阴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T抑制/毒性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T辅助/诱导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T辅助/诱导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越低,辨证为脾肾阳虚证的可能性越大;NK细胞相对计数越低,辨证为肝肾阴虚证的可能性越大;B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越低,辨证为湿热蕴结证的可能性越大。第二部分:224例Ⅳ期结直肠癌死亡患者中,气滞血瘀证与湿热蕴结证者较其余三个证型组患者生存期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药治疗时间方面,治疗时间≥12个月者较<6个月者生存期延长,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服用中药时间超过1年、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或湿热蕴结证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更长。4.结论1.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显著低于正常水平,主要体现在免疫细胞的绝对数量减少,而分化发育程度未见明显改变,但随着患者病情进展,仍会导致部分免疫细胞分化发育的异常。2.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各项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不同证型之间,降低程度有所差异。3.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多项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水平与湿热蕴结证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考虑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免疫功能低于湿热蕴结证者。4.各项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不同中医证型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存在不同的降低趋势,考虑不同免疫指标的降低,对中医证型的判断可起到一定辅助作用。5.长期的中药治疗能够延长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患者的中医证型与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实证患者生存期可能长于虚证患者。
论文摘要300字万能模板三: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的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背景寻常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主要累及面部的慢性皮肤病,发病率高,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中医学虽无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属中医学中“粉刺”、“痤”等范畴。从古至今,中医学对寻常痤疮的认识,从病因病机到理法方药已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诊疗共识和大量各具特色的诊疗经验数据。既往研究多通过文献整理、经验总结、数据挖掘等方式,对个别医家、流派的寻常痤疮诊疗经验加以总结、对比。但限于诊疗经验的分散性,寻常痤疮相关中医药诊疗经验数据中的大量隐性知识难以被挖掘与利用。研究目的探索中医药疾病知识图谱构建的关键技术,以寻常痤疮中医药领域文献为数据源,复用中医药及相关领域的顶层知识分类标准与术语表,根据领域知识特点,构建包含理论、实践两部分知识的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借助知识图谱在关联、表达、利用知识上的优势,表达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间的关联,以期提升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的获取效果,实现寻常痤疮名医诊疗经验的整合和知识发现。研究方法(1)根据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的构建目标,制定知识图谱涉及的知识层次。梳理寻常痤疮中医药诊疗知识体系,参考中医药领域现有知识分类标准,制定知识图谱的知识框架。(2)分析寻常痤疮中医药诊疗知识特点与侧重方向,根据领域本体构建的七步法,确定本体的覆盖范围与术语粒度,收集领域术语,复用、组合领域本体、中医药领域通用术语表、中医证候术语表以及中西医疾病、治法和药物术语表等,整合特色分类体系,构建本体的分类体系,定义满足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表达的特征性数据属性,完成领域本体构建。(3)选择高质量的寻常痤疮中医药事实知识,利用知识抽取技术结合人工审校标注的方法,获取结构化数据,进行事实知识之间、事实与本体知识之间的知识融合,构建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选择图数据库加以存储,实现语义搜索等应用示例。研究结果(1)构建了互操作性与名医经验知识表达良好的知识图谱知识结构。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以名医经验的表达和使用为目标,制定了包含模式和事实两部分的知识图谱知识层次。该知识层次支持理论知识与诊疗经验的表达,既能发挥领域本体的语义优势,又能促进医案中隐性知识的的完整保存与分析利用。通过对寻常痤疮中医药诊疗知识体系的梳理、对中医药领域现有知识分类标准的分析,制定了包含疾病、证候、分期与传变、生理特征、症状体征、治则治法、药物、机体形态、中医操作/方法、医家共10种语义类型,治疗、分析、使用、包含、进程、现象表达、特性、实例化、subClassOf共9种语义关系的知识图谱知识框架,能够支持领域协作的互操作需求。(2)构建了符合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表达特色的本体。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的本体部分以单义术语为最小术语粒度,梳理核心概念的中西医正名“寻常痤疮”和“粉刺”,选择具有中医特色的术语定义,据此收集相关术语,着重构建了分类体系的疾病、证候、治则治法部分,定义了数据属性ID、名、异名、来源、来源文献、相关性、疾病诊断、专长、部位、频率、时长、时刻、次序、剂量、疗程、特殊煎法和诊疗经验,在protege中加以编辑,完成本体构建。(3)构建了提升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获取效果的的知识图谱。以专科医家的医案作为事实知识来源,通过基于规则的知识抽取和标准统一的人工审校标注,获得结构化数据。通过知识消歧,将知识图谱的本体部分与名医经验部分关联起来;通过知识对齐,融合医案知识。选择图数据库Neo4j,使用Py2neo导入数据,构建了包含5911个实体、15193条关系的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能够支持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的语义搜索和知识发现,提升了领域知识的可获取性。研究结论(1)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的知识层次应当至少具有事实和模式2层,使得领域公认知识和医家个人经验都能够得到良好表达;知识框架中除中医药领域知识图谱通用的知识类型外,还需根据疾病知识的表达需求设置特色的知识类型。(2)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领域本体部分不应强调细粒度术语的构建。构建分类体系全面的本体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拓展组合的空间,能够更好地支持寻常痤疮中医药个性化诊疗中,对术语的灵活组合使用。(3)中医药疾病知识图谱可按照知识结构、领域本体和事实知识的顺序加以构建,构建过程中需关注中医药领域对疾病中各类知识的描述侧重、知识图谱的应用目标以及领域现有工作的复用,重视领域专家的需求与指导。
论文摘要300字万能模板四:基于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目的:1.以慢性心力衰竭为例,提出合理选择、规范应用评价指标的新思路,优化研究设计,完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2.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替代指标与终点指标,验证优选的主要替代指标与次要替代指标的信度和效度,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替代指标的评估提供方法学借鉴。方法: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制作《中医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队列研究调查表》,采集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的相关信息。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数据库并录入数据。住院期间使用中药注射剂≥14天的为暴露组,使用中药注射剂<14天或未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为非暴露组。共收集病例231例,其中因临床资料不全而脱落5例,失访24例,最终纳入统计的有效病例为202例,暴露组100例,非暴露组102例。依据前期研究结果,优选的主要替代指标为NYHA心功能分级,次要替代指标为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心源性死亡作为主要终点指标,对优选的替代指标进行信度和效度的临床验证。信度验证: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替代指标改善情况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采用c2检验。评估能够改善终点指标的治疗措施是否对替代指标也有显著的疗效。效度验证: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替代指标的改善程度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评估替代指标对终点事件的预后能力。结果:1.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需要根据研究内容、指标特点、干预方式、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合理选择,按照指标比较、确定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指标的测量和标准化、指标验证四个方面来规范应用。2.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主要替代指标NYHA心功能分级,次要替代指标NT-pro BNP、LVEF治疗前后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的主要替代指标NYHA心功能分级(P=0.025)和次要替代指标NT-pro BNP(P=0.048)、LVEF(P=0.039)均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药治疗对终点事件的影响情况(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YHA心功能分级差值(P<0.001,HR=0.058,95.0%CI=0.025-0.135)、NT-pro BNP差值(P=0.034,HR=0.968,95.0%CI=0.940-0.998)、LVEF差值(P=0.024,HR=1.300,95.0%CI=1.108-2.670)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NYHA心功能分级预后能力最强,其次是NT-pro BNP和LVEF。结论:1.为顺应中医治疗过程的复杂性、方式的多样性和目的的多维性,有必要采用多指标(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联合应用的评价方式。合理选择及规范应用评价指标,可以提高研究效率,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提供科学、可靠的临床证据。2.中医药治疗能够改善主要替代指标NYHA心功能分级,次要替代指标NT-pro BNP、LVEF,对终点指标(心源性死亡)也有显著的疗效;中医药治疗对主要替代指标NYHA心功能分级,次要替代指标为NT-pro BNP、LVEF的影响程度可以较好地预测其对终点指标心源性死亡的影响程度。
中医药论文摘要
中医药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300字万能模板五: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局灶性子宫腺肌病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基于临床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析局灶性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的用药规律,以及各年龄段的中药用药特点,为中医药治疗局灶性子宫腺肌病提供参考依据,扩宽该病保守性治疗的思路。方法:提取2012年-2017年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信息,妇科彩超诊断为局灶性子宫腺肌病、基本信息完整且使用中药或免煎颗粒治疗者纳入数据库。应用Microsoft Excel、SPSS Statistics 23.0、SPSS Modeler 14.1、Liquorice软件进行数据挖掘,通过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局灶性AM患者发病规律,分析其频次、性味、归经、功效、药量,得出中医药治疗局灶性AM的核心处方及其高频剂量、中药配伍关系、核心药对及新方。同时将20-55岁患者按照年龄段分为4组,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用药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各年龄段的核心处方及用药趋势变化。结果:共收集局灶性AM患者资料710例,处方数761个,中药信息15177条,影像学信息810条,使用中药260味。①本病用药特点:频数分析得出使用频次高的中药有醋香附、当归、醋延胡索、蒲黄、白芍等;药性使用频次最高的为温性药;药味以苦味药、甘味药为主;药物归经频次最高的为肝经,其次为脾、肾经;药物功效以补虚、活血化瘀、理气为主。复杂网络分析得到中医药治疗局灶性AM的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白芍、川芎、蒲黄、益母草、党参、牡蛎,以及3层药物配伍加减组合。醋延胡索使用药量占比最高,蒲黄、川芎次之;核心处方药物高频剂量值为:醋香附11g~20g、醋延胡索11g~20g、当归6g~12g、白芍11g~15g、川芎3g~10g、蒲黄11g~20g、益母草9g~15g、党参16g~30g、牡蛎16g~30g。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方。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对组合为连翘-薏苡仁、益母草-茜草、川芎-乌药、醋延胡索-醋没药;核心功效配伍组合为理气药-温里药、补血药-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破血消癥药。②各年龄段用药特点:发病年龄集中在30-49岁。20-29岁患者核心处方:醋延胡索、醋香附、蒲黄、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盐小茴香,用药以活血止痛药、补血药、理气药为主;30-39岁患者核心处方:醋香附、醋延胡索、蒲黄、当归、川芎、白芍、益母草、连翘、盐小茴香,用药以活血止痛药、补血药、理气药为主;40-49岁患者核心处方: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川芎、牡蛎、蒲黄、白芍、党参、益母草,用药以活血止痛药、补气药、补血药为主;50-55岁患者核心处方:牡蛎、蒲黄、党参、生地黄、炙黄芪、黄柏、墨旱莲、酒女贞子、知母、醋香附,用药以补血药、化瘀止血药、补阴药为主。随着年龄增长,理气药与活血化瘀药呈下降趋势,理气药在30-39岁年龄段达到顶峰;补气药、止血药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在50-55岁年龄段达到最高值;温里药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清热药逐步升高;在四种补虚药中,补血药与补阳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补气药与补阴药呈上升趋势。结论:①局灶性AM以虚证及虚实夹杂证为主,病机为本虚标实,血瘀为本病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扶正祛邪为基本治法,同时要注重软坚散结。治疗宜从肝论治,用药以苦味、温性为主。②治疗局灶性AM的核心处方为:醋延胡索、当归、川芎、蒲黄、益母草、醋香附、当归、白芍、党参、牡蛎,并得到加减用药规律。以方测证得出主本病主要证型为气滞血瘀证。③止痛药及止血药药量使用较大,推测局灶性AM临床症状以痛经、月经过多为多见,并得到核心处方常用剂量值。④特色治法有温肾散结法、调经止血法、健脾祛湿法、行气止痛法、益气散结法。⑤发病年龄集中在30-49岁,具有年轻化趋势。20-49岁患者总体上以气滞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20-29岁患者兼以寒凝血瘀证为主;30-39岁患者兼以热毒瘀结证;40-49岁患者兼以气虚血瘀证。而50-55岁患者以肾阴亏虚证及气虚血瘀证为主。随着年龄增长,患者用药表现出由实转虚的改变,虚证类型也由血虚、阳虚逐渐转变为气虚、阴虚,致病因素从寒邪转变为阴虚,证型由气滞血瘀证转变为气虚血瘀证。
以上是中医药论文摘要模板,大家可以研究学习,如果有其他论文写作需求可以在本网查阅,如果有论文写作需求,欢迎随时在线咨询。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