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阳产土楼建筑空间构成调查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在职硕士毕业论文 On-the-job master's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2536 论文编号:sb2023121314551851559 日期:2023-12-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在职硕士论文,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安徽阳产村传统土楼民居建筑,简称为阳产土楼,通过采用文献搜集和实地调研的主要科学方式,首先对阳产村的自然历史环境、人文历史背景和村落空间构成进行调查分析。
第1章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中国因其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疆域,在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和风俗迥异的社会环境下,逐步形成了全国各地不同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这些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打上地理环境烙印的同时还反映出地方原住居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其中以乡土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最能诠释当地居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关系。在地方传统民居建筑中,当地居住人民会把自己对生活美好的愿望、不同的信仰理念和地域性差异的审美观念,利用不同的方式手法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反映到居住建筑的形制、空间、花纹和色彩等中,导致了不同地区的乡土建筑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于是这些百花争艳的地方建筑促成了我国多类型建筑文化的丰富发展。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传统民居建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但诠释了地方的发展历史进程,还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人文风俗、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水平以及实际应用价值,忠实地记载并传承了当地的历史与人文。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之一,现已成为世人热衷研究和深入了解的课题之一。
土楼是我国七大建筑体系之一,最早的土楼可追溯到唐宋年代,到了明代江南一代出现了土楼,明末清初发展较快。直至今日,在国内不同地区依旧可以看到大量生土建筑形式的存在,有我们熟知的福建客家土楼和云南的土掌房建筑等,在安徽也存在大量的土楼群,建筑风格区别于福建和云南的生土建筑,但它们在建筑原材料上大同小异,主要以地方土为主,在工艺流程和建筑工具选择上略有区别。土楼是建筑体系中最为原生态的产物,它就地取材、经济实惠、绿色环保、便于修理,住在屋里冬暖夏凉,深受山区劳动人民的喜爱。安徽阳产现存的土楼建筑最古老的已将近300年历史,即正是:百年风雨几多愁,土楼风采无尽头,梦里徽州今犹在,更见当年一土楼[1]。
.........................
1.2课题研究现状
土楼不仅是建筑,也是传统文明和风俗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对阳产土楼进行实地调研之前,通过大量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后得知,对于生土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和专业文献已十分丰富,尤其近些年来乡土建筑的发展和特色越来越受专业学者们的青睐和关注,本小节主要通过国外和国内两条线索来分析乡土建筑或地方传统建筑的研究现状,通过现状了解加深课题研究深度和拓展课题研究内容。
1.2.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很多国外的建筑研究学者关于生土建筑的研究多集中在穴居建筑当中。美国建筑师麦尔科姆・威尔斯(Malcolm Wells)在《温和的建筑》一书中,研究分析了节约能源的生土穴居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如生土有利于恒温的保持、生土建筑通风采光的设计、生土建筑和季节变化的适应关系等。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Hassanfathy)提出的生土建筑实践理论受到了建筑界人士的普遍认同,他主张使用当地的原始泥土作为建筑材料,以传统的建造方法和技术来重现民族文化的璀璨,这引起了广大学者对穴居生土建筑的现代实用性的深刻思考[3]。
除此之外,国外研究学者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案例的研究多体现在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并将传统民居建筑称呼为乡土建筑,再分析乡土建筑和民居环境以及居住者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A・拉普普特的《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的表达方法》、《住屋形式与文化》和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等文献论述中,可以看出国外建筑研究学者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做出的大量贡献和成果。在日本,Kikuchi学者曾在期刊上发表过以呈坎村为例的徽州传统聚落空间构成与形态研究的论文,对于建筑的空间构成、建筑形式和建筑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更深度挖掘了徽派传统民居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4]。
..............................
第2章安徽阳产土楼调查现状分析
2.1阳产村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概况
一方风土,一方人物,地道文化背后社会新旧秩序的变化和叠加,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交叉产物。本小节主要对安徽阳产村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进行调查叙述,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历史人文特色,从而梳理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
2.1.1阳产村地理环境
位于安徽南部深山群里的阳产村,坐落在歙县深渡镇的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位于黄山市歙县深渡镇的东面,距县城约有35公里,距深渡镇约有6公里。阳产村村庄总面积约有400多亩,是一个有着四百多年历史发展的古村落,目前阳产村已跻身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7]。

在职硕士论文怎么写
在职硕士论文怎么写

阳产村是黄山市群山深处一个依山而建的山寨村落,该村临近新安江,靠近著名的风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属于深渡镇风景区内,海拔平均大约有800米,气候上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该区域内空气湿润,四季分明,降水量十分丰富,平均每年降水量在1498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16.4度左右,最长无霜期可达226天。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加之海拔的优势,特别适宜茶林果树的栽植,这里盛产有高山茶叶、板栗、枇杷和蚕桑等,除此之外,自然野生树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常见的有野生柿子树、野生山核桃树和野生无花果树等。在常见的农作物方面,村民们在缓坡梯田上种满了油菜、玉米、小麦、萝卜、芋头、红豆和辣椒等。
...............................
2.2阳产土楼建筑发展史概况
在阳产村初建时期(1620年),村落整体面积范围较小,是以郑氏血缘联系的一个不足百亩的小村落,郑氏族人多以草棚而居,当时主要以干栏式建筑形式居多,建筑材料以竹木为主,建筑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用于供人居住使用,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为一体,下层主要用来堆放杂物或是用来养殖家禽。由于干栏式建筑的保护性能低,加之室内热环境差,在交通困难和经济贫瘠的深山小村里,为了提高村民的居住品质和满足日益增长的功能需求,郑留公带领着族人对民居建筑进行改造,村民们就地取材,采挖出当地的青石板、黏泥土和所需木材,用最原始的夯筑方法建造出适宜山区人民居住的建筑,伴随着岁月迁移,阳产的建筑形式不断地变化着,建筑技术越来越成熟化,于是慢慢地形成了今天的土楼建筑风格。
80年代以前,由于阳产村交通依旧闭塞,村民们主要以农耕方式来换取生活物资,村民们的整体生活水平较低,所以当时的建筑处于发展时期,大多数建筑形式主要以单层的“口”字型建筑为主,层高普遍不超过3米,面积在15—30㎡左右,大多数建筑没有窗户,室内采光较差,舒适度极低,并因营造方式落后导致建筑外形粗糙不平。80年代以后,伴随着村民劳作方式的改进,由单一的农耕方式转变为多种生产方式,村民们开始拓展农作物种类,依山靠山,种植果林、茶树,养殖家禽,有的村民甚至开始走出深山外出劳作,这些生产方式的改变使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于是人们将对生活美好的期待寄托在了建筑的改善上,这使得阳产土楼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时期的土楼建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住宅越来越高,面积变大,形式多样,由之前的一层变为两层或三层,面积达到了20—45㎡,土楼建筑由之前的“口”字型转变成“一堂一室”型或者是“一堂两室”型,建筑墙面上多出来的大大小小的窗户增加了室内的照明度,居住功能的增多使得居住舒适度也大大提高了。90年代后,土楼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滞留期,建筑层高和面积变化不大,在建筑形式上增加了“一堂三室”型和其他形式,建筑营造技术的改进和成熟使得土楼的外型变得更加的坚韧且美观,一座座土楼宛若一座座碉堡,保护着勤劳朴实的阳产子孙在四季风雨中延续到现在,直到今天,阳产留下的完整土楼都是以鼎盛时期和成熟滞留期建造的居多。
............................
第3章阳产土楼建筑空间调查................................29
3.1土楼建筑类型和调查方法的确定.............................29
3.1.1土楼建筑类型.............................29
3.1.2土楼调查方法的确定....................29
第4章阳产土楼建筑空间特征分析...................45
4.1三面土楼建筑空间特征分析.....................45
4.1.1三面土楼平面布局.................................45
4.1.2三面土楼空间功能..........................45
第5章安徽阳产土楼建筑的保护和发展.........................55
5.1阳产土楼建筑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55
5.1.1阳产村民与旅游开发商之间的矛盾......................................55
5.1.2阳产土楼建筑保护面临村落人口流失的问题..............................56
第5章安徽阳产土楼建筑的保护和发展
5.1阳产土楼建筑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阳产土楼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伴随着阳产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村民的主要生产方式由过去的农耕转变为旅游服务,但是阳产整体的旅游发展规划主要由当地文投公司掌控,因此在经济产权方面导致了阳产村民与旅游开发商之间的矛盾。二是由于阳产村自然环境较为闭塞,生活方式简单,大部分年轻人选择了便利多彩的城市生活,这使得当前阳产土楼建筑保护正面临着村落人口流失的重要问题。
5.1.1阳产村民与旅游开发商之间的矛盾
两千年左右,阳产土楼建筑在被摄影爱好者在网上报道以后,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来阳产观光,于是阳产村从一个名不经传的深山小村落迅速蹿红为广受推崇的“百佳摄影点”,越来越多的游客远道而来就为一睹这特色的安徽土楼群,使得阳产村曾分别于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四度亮相央视银屏,使其知名度和人气迅速上升,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宠。每至节假日,八方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的人流让宁静的阳产村持续沸腾,最多一天可达到2000多游客量的到访,于是阳产村开始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于是歙县人民政府决定与市文投公司签订合作,并于2014年开始了开发阳产古村落旅游的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给阳产村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之后的两年间,阳产村的农家乐逐年发展到现在的32家,共接待游客将近12万人次,能同时满足300余人吃饭住宿的需求,这些农家乐以及当地的导游讲解者都是村里的老人开办和主持的,这让阳产村的村民尝到了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甜头,也让市文投公司想在阳产旅游产业上占有一份席地。负责开发阳产土楼的黄山徽文化投资公司于2018年8月1日对外界发布了一条新的规则,即外地游客想要进村游览土楼风光就必须在山半腰的换乘公司缴费乘坐景观车上山,不许游客们自驾上山,如果游客们不想坐景观车那就自己徒步4公里上山。

在职硕士论文参考
在职硕士论文参考

...............................
第6章结论
6.1课题综述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安徽阳产土楼,研究内容是对安徽阳产土楼建筑空间构成展开调查研究,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安徽阳产土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阳产是位于安徽黄山南部的一个郑姓山寨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别具特色的土楼群面貌,村里常驻人口以老年人居多,建筑类型以土楼为主。阳产村的历史发展至今已有400年的历程,这个以“聚集性”为特征的山村,无论是在村落建筑群的空间分布、村落交通空间的构成、村落给排水体系构成和村落空间功能构成上,都呈现出了错综复杂又完整归一的特性。
第二部分是对阳产土楼建筑空间展开具体调查。在确定了资料收集和现地调研的主要研究方法后,将阳产土楼分类为三面土楼、四面土楼和五面土楼,并选取了大量的单元建筑作为调研样本,从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六户居民建筑的空间进行具体的带图阐述,最后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和现场访谈,对阳产村的郑氏宗祠遗址和龙王庙遗址进行调研报告。
第三部分是对阳产土楼建筑空间的特征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得知三面土楼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有3种平面形式,在空间功能上划分界限模糊,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多相互包容;四面土楼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有4种平面形式,空间功能分布较为明确,村民对公共区域与私密区域的划分需求增加;五面土楼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有3种平面形式,对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划分有明确性。通过整体分析可知,阳产土楼的总体特征是建筑一层多为公共区域,建筑二层私密区域占比多公共区域占比小,三层多为私密区域。此外对土楼的建筑材料、建筑技艺和建造工具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四部分是对阳产土楼的保护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提出建议。通过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总结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一是阳产村民与旅游开发商之间的矛盾,二是阳产土楼建筑保护面临村落人口流失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建议性和参考性的解决措施:一是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宏观管控,以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解决阳产村民与旅游开发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阐述阳产土楼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对阳产土楼提出可行性的方案,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当地年轻人回乡发展。然后以具体措施中的个例方案对阳产活动中心小广场进行改造,给出改造方案说明及其成果图。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