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笔记》名物词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8966 论文编号:sb2024041719030852220 日期:2024-04-2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文中汇聚了大量清代岭南多地的特殊名物词汇,第一卷尤为丰富,反映了当地汉族及少数民族异彩纷呈的社会文化面貌,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一手材料。
第一章《南越笔记》名物词构词研究
第一节单纯词
单纯词指有且仅有一个语素的词,词间不可拆开或替换同义语素,可分为联绵词、叠音词、拟声词和音译词。此外,双声叠韵词仅有一个研究价值较小的“怨央”,同时书中名物词未见叠音词,因此以上标题省略。整体来说,单纯词较少,共计39个,占双音节名物词的比重为4.1%。
一、联绵词
联绵词又分为双声词、叠韵、双声叠韵及非双声叠韵,共计34个,占单纯词的比重为84.6%。
(一)双声词
《南越笔记》仅1个双声词,占联绵词的3.0%。
“辘轳”:“辘”为来母屋韵,“轳”为来母模韵,指利用滑轮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用具;
(二)叠韵词
《南越笔记》共有9个叠韵词,占联绵词的27.3%,有:菡萏、粔籹、㱬㱣、穹隆、䂺砈、兜鍪、鸲鹆、籧篨、仪狄。
如“菡萏”:“菡”为匣母感韵,“萏”为定母感韵;“㱬㱣”:“㱬”为影母贿韵,“㱣”为透母贿韵;“兜鍪”:“兜”为侯母端韵,“鍪”为侯母明韵;“籧篨”:“籧”为群母鱼韵,“篨”为澄母鱼韵。
“粔籹”指一种由甜蜜和米面油炸制成的食品,亦曰膏环、蜜饵等。陆游《残春》:“江鮆堆盘粔籹香,山家节物亦穷忙。”
“仪狄”原指夏禹时期最擅酿酒之人,后代指美酒。《吕氏春秋》:“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
................................
第二节合成词
《南越笔记》中的名物词以双音节名物词居多,其中双音节名物词的构词又以合成词为主,占比约56.8%,其构词方式大多符合汉语构词的一般规律,通过统计和分析发现,主要以复合式和派生式为主。
一、复合式
复合式构词在《南越笔记》中占大部分,我们主要从偏正式、并列式、动宾式来进行分析。
(一)偏正式
偏正式构词是汉语构词中最灵活、最能产的一种方式,内部语素的集合较为自由。至清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更明显,是创造一个新词最便捷的方式。沈怀兴(1998年3月)《汉语偏正式构词探微》提到汉语常见的偏正式结构搭配共28种①,而在《南越笔记》中常见的组合为“名+名”、“形+名”、“动+名”、“动+动”,书中共有偏正式构词634个,占复合式词汇的90.5%,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复合词,遍及名物词的各个分类。示例如下:
1.“名+名”
“梅泷”:水名。“梅”指梅树,“泷”指湍急的水,“梅”和“泷”构成偏正式,指一旁种有梅花的急流。
2.“形+名”
“霜锷”:“霜”意为白色。范云《送别》:“不愁书难寄,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锷”意为刀。原指刀剑的刃。《广韵·铎韵》:“锷,刃端。”引申为指锋利的刀。“霜”和“锷”构成偏正式,指白亮而锋利的刀,此处将其喻为冬雪。
................................
第二章《南越笔记》名物词的分类
第一节《南越笔记》名物词的分类考释
一、自然地理类
自然地理类名物词囊括范围较广,包括自然气象、各类地貌、动植物、矿产等一切自然形成或受到人为轻微干预的物类。
(一)天象类
如:霄汉、玉衡、蛰雷、落蚬天。
【乸】广州……谓西北风亦曰乸,盖飓与瘴皆名母。(卷一,13页)
广东方言,指母亲,雌性,也指飓风。《客座赘语》:“又粤人呼母曰‘乸’”根据原文可知,“西北风”指“飓风”,此处的“西北”并非为风向,因《集韵·遇韵》:“飓,越人谓具四方之风曰飓。”可知飓风的风向并不局限于一个,“西北风”是参考了《易经》第五十七卦:“巽为风”,同时“巽”的方位为西北,因此称为“西北风”。在岭南一带,“飓”称作“飓母”,《台湾通志·疆域》:“岭表有瘴母,初起圆黑,久渐广,谓之飓母。”但“飓母”如何代指飓风,未明,又《台湾志略》:“南海夏秋间有云物如虹,长六七尺,见则飓风必发,故曰飓母。”是说南海一带夏秋季节,天空中出现彩虹晕现象,预兆着飓风来至,因此称飓风为“飓母”,此处的训释有些牵强,没有说服力。又见《南越志》:“飓母即孟婆,春夏间有晕如虹是也。”有不少古籍记载过“孟婆”可指风或飓风,杨慎《词品·卷五·孟婆》说:“俗谓风曰孟婆。”古代“母”即“婆”,所以“孟婆”和“飓母”都指飓风是毫无疑义的。同时,“风”一直以来被界定为雌性,古人认为风吹万物复苏,给予了万物生命,如同孕育孩童的母亲,因此便有“风母”这一神兽,言其死后能见风复活,也有“风婆婆”这一信仰神。
..........................
第一节《南越笔记》名物词的构词理据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索绪尔曾指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早期阶段,语言刚被创造,其能指和所指是任意组合的,也就是说,能指和所指是没有理据可言的。随着人类语言系统逐渐完善,能指和所指之间产生了人文联系,这种人文的联系我们称它为“理据”,理据是词在命名之初的理由和根据,是促使语言符号发展的动因,它的出现总是先于语言符号的创造。人类在使用凝结后的词时,并不会考虑其理据意义,更多的是关注词的理性意义。如“胭脂子”一词,在社会交际时只需要知道其理性意义为味甜酸的果子,并不需要知道其构词理据是其子色红如胭脂而名,这就使得人们对理据的探索需求不大,许多词在演变的过程中字形发生变化,或其理据义受流俗影响,已与最初的理据义偏离,变得难以追溯。现今理据意义的推衍便成为了词源学的主要考究角度之一。
一个词的发生和发展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或因时代地域的不同,人的主观认知也不同,词的命名理据可谓五花八门,我们将《南越笔记》中的名物词命名理据分为了语音理据、功用理据、材质理据、形象理据、感观理据、产地理据、属性理据、历史理据、修辞理据。
................................
第三章 《南越笔记》名物词的命名研究 ............................. 42
第一节 《南越笔记》名物词的构词理据 ......................... 42
一、 语音理据 ............................... 42
二、 功用理据 ................................. 44
第四章 《南越笔记》名物词的文化内涵 ........................... 59
第一节 信仰礼俗 ......................... 59
第二节 地名文化 .................................... 64
第三节 生产生活 ...................................... 68
结语 .................................. 74 
第四章《南越笔记》名物词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信仰礼俗
岭南地区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百姓安居乐业,不同民族都有其尊崇的信仰、沿袭的礼俗,包括婚礼、节日等场合,可以看出,人们尊崇的信仰多以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背景,地理条件越复杂,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越多样,为此构成了丰富的礼奉习俗。
【灯头】生子者盛为酒馔庆社庙,谓之灯头。(卷一,2页)
在广州元宵节时,生子多的人摆酒馔祭拜社庙,此人称为“灯头”,“灯”在粤语中发音与丁类似,人们祈求添丁添口,子多为福。因此,元宵节还称为“灯夕”,在这一日,广人们放河灯或供百宝灯祈福。
【南芋乸】芋大者魁,小者奶。……魁亦曰乸。俗以妇人多子为南芋乸,犹以茨菰一乳十二子为慈姑也。(卷十五,193页)
指的是生孩子多的妇人,其中“芋乸”指的是大的芋头,因此并不等同于“芋艿”。“魁”指的根茎大的芋头,《广雅疏证·释草》:“芋之大根名渠,又名魁也。”而李调元提到“魁”即“乸”,古辞书并无相关训释证明二者相通,但从其他文学作品中可以推测二者的关系,见《香飘四季·三十章》:“好比掘芋头,连仔带乸一起要。”前面提到“仔”和“乸”指小孩和母亲,小孩为小,母亲为大,而“魁”有大之意,因此二者相通。很明显“南芋乸”义是源于“芋乸”,依据的是修辞理据。“南”即“南越”。这种大的芋头是有母芋和子芋的,即一个大的芋头旁能坠几个小芋头,小的芋头被看做是“子”,因此“南芋乸”可以形容多子的妇人,其中的语素印证了岭南地区多产芋头,展现了地理环境对人们遣词造句的影响。

语言学论文参考
语言学论文参考

...............................
结语
《南越笔记》作为一部详实、博广的笔记小说,其中照射出的清朝面貌为延续中华文化、发扬文化传统提供了语料根据,具有较高的经济学、民俗学、语言学价值。书中的词汇在不失高雅的同时又具有趣味性,饱含文化韵味。
本文对《南越笔记》中的名物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以下成果:
首先,我们做了较基础的构词研究,对书中的名物词进行了穷尽式的搜索,摒除了常见的部分名物词,得到了1486个名物词,并根据其语素数量分为了单纯词和合成词,古代延续下来的单纯词较少,而后造的合成词居多,其中的派生式最有特色,复合式数量最多,因此,清时,身为通商口岸广东以及毗邻其他区域对新造词需求量可见一斑。
其次,我们着重进行了《南越笔记》名物词的分类考释,该章节出现的名物词占比最多的是俗名物词,即有俗语特性的名物词,不少俗名物词与地域文化挂钩,又因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在岭南,语言晦涩难懂,作者在记录时难以准确考证本字,所以书中有部分不明所以的词,我们结合了形音义以及字典,尽力还原出多个方言本字,给阅读此书原文的人提供一定参考。
之后,我们探讨了书中名物词的命名方式,前面提到过清时对造词的巨大需求,这就导致了许多现有词汇的命名方式复杂,命名理据多样的现象,可分为语音理据、功用理据、材质理据、制法理据、修辞理据、感官理据、产地理据、属性理据、历史理据等九个方面,还有部分一语双关或连接多个要素的综合理据,可见的古人多个认知层面。此外,由于同处于一个大地区,物产资源类似,又分属不同语言,因此对同一事物的命名会存在差异化,又随着各地交流密切,同一事物便有多个名字;同时,还存在着命名巧合,某一事物的某个特征要素与另一事物相同,便会产生此类现象,其背后的成因我们得出了结论。
最后,我们对书中名物词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围绕多民族的歌舞、地名、信仰礼俗和生产生活来叙述,涉及了瑶、壮、黎三个少数民族,而在地域上,除了多分布海南岛,其余民族分布界限不够清晰,可以发现,各民族间皆有共同的文化,如踏歌文化、地名文化,交叉现象明显,该章节的论述充分使用了线上平台的翻译器,帮助我们明确词义以及推测其反映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定义式释义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语言学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