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音乐元素在钢琴音乐中的运用及演绎探讨——以《第一新疆舞曲》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545 论文编号:sb2023080916191650857 日期:2023-08-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笔者认为比起西方钢琴音乐来说,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较短,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已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对于中国人而言,利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在理解吃透西方演奏与作曲原理的基础上探寻中国民族钢琴之路无疑是以此伟大的尝试,我坚信,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崛起指日可待。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这铸就了中国音乐元素的丰富多彩。自上世纪30年代起,随着艺术文化氛围的复苏,中国钢琴音乐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艺术家试图从西方钢琴音乐中寻求突破,在参考与借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风格的钢琴音乐前提下,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曲目,力求将中华文化融入到钢琴音乐中,少数民族音乐则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创新的重要试炼地。诸如蒙古族音乐雄浑挥洒的节奏、新疆音乐华丽多变的风格等都相继被运用到曲目创作中,使中国钢琴音乐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钢琴音乐在中国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反复的尝试、创新中得到升华,中国钢琴音乐将民族艺术融入到曲目创作中,既是对钢琴音乐创新发展的一次有效尝试,又是加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自上世纪以来,中国民族钢琴音乐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角,大量作品在运用西方作曲技术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音乐。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具有浓郁中华民族文化气息的钢琴音乐作品受到大众喜爱。例如《彩云追月》、《百鸟朝凤》等民间乐曲的钢琴版本改编,使其推陈出新,同时为钢琴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也激励着大批艺术工作者参与到钢琴音乐民族化研究的工作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的经济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钢琴艺术融合发展的趋势亦推动着民族化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而本次研究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考量,力求推动钢琴音乐民族化进程,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针对钢琴音乐的研究工作相较西方而言起步较晚,但内容较为丰富,且分支不断得到细化,诸如有关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研究、钢琴音乐民族化道路、民族钢琴音乐作品归纳总结等。笔者查询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权威学术网站,发现目前关于“民族钢琴音乐”、“钢琴音乐民族化”等方面的研究不到2000篇。
在有关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音乐中的表现方面,学者莫恭莲(2017)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就广西少数民族艺术元素在钢琴编配中的表现展开论述,聚焦瑶族、壮族音乐中歌、谣、诵三种独特体裁进行钢琴音乐创作构思,并介绍了《三月三,九月九》、《千山万水听壮音》等歌曲中凸显的民族艺术元素1。周民(2011)以钢琴曲《多耶》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曲目进行逐段分析,阐述其表现手法、民族风格等方面所展现出的民族艺术价值,为后人研究框架的构建提供了有利参考2。万欣(2012)以“弘扬主旋律”为背景,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民族艺术在钢琴音乐中的体现,包括民族钢琴音乐独特的历史氛围、传统美学特色、丰富多变的音色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中国音乐中民族艺术元素融合的参考建议3。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杨洪冰出版的《中国钢琴音乐艺术》中则以中国钢琴音乐为载体,寻求纵向民族民间文化在钢琴音乐中的融会贯通,书中罗列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及萌芽,为民族艺术在钢琴音乐中表现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4。
......................
第2章对《第一新疆舞曲》中新疆音乐元素的运用分析
2.1丁善德与《第一新疆舞曲》
丁善德,(1911年——1995年),出生于江苏昆山,祖籍浙江绍兴,是教育家,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家。丁善德先生1928年在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之后,初次学习琵琶,学了一年的琵琶开始转向钢琴学习,教师是查哈罗夫。丁善德先生于1934年首次表演《摇篮曲》和《牧童短笛》,成为小有名气的钢琴家。1935年,丁善德先生以优异成绩毕业并举办个人音乐会,是我国音乐家中举行个人钢琴音乐会的第一人,并于1947年赴法国继续深造作曲。曾有一段时间担任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教授、作曲系副院长、主任,在任职上海教授期间,先后担任了国家第三、四届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职务。创作的作品有《黄埔江颂》、《新中国交响曲》、《长征交响曲》等大型器乐曲;此外,还有单独演奏的钢琴曲,如《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春之旅》等;《快乐的节日》、《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等是丁善德先生有名的儿童组曲。大型器乐曲中的《长征交响曲》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用旋律承载着我国工农红军队的坚毅品质。而《第一新疆舞曲》创作于1950年,是丁善德先生的一首极具新疆民族特色的钢琴曲。这一时期正处于新中国刚成立阶段,百家齐放,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故涌现了一大批用西洋乐器表现中国民族音乐特点的作品,这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得到空前繁荣,并且具有极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中国作曲家致力于将中国丰富的民歌素材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相融合,从而赋予作品新鲜的血液,创作出既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又与世界接轨的作品,而这也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新疆第一舞曲》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作品将民歌《马车夫之歌》的主要旋律引入作品的第一段及再现部分的主题,而中间段落则为作曲家独立创作。这是由于在丁善德赴法留学前,曾看到过舞蹈家戴爱莲表演的独舞,对其中的舞蹈配乐有很深的印象,与之相配合的是《马车夫之歌》,这首配乐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这一特色使得丁善德先生萌发了新疆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创作欲望。善德先生回国时,正处于新中国成立时期,在全国人民的欢呼声和欣然鼓舞的壮阔的场面下,让他产生了民族音乐创作动机,以此为背景,结合《马车夫之歌》,创作了《第一新疆舞曲》。这首钢琴演奏曲,无论是在对民族经典元素的运用中,还是在中国钢琴音乐技法的探索上,亦或者在对于民族音乐宝库的开掘上,都有重要意义。
...............................
2.2《第一新疆舞曲》的曲式结构
《第一新疆舞曲》开头通过引用《马车夫之歌》的旋律,描写了新疆民间舞蹈中丰富多样的舞姿。中段的旋律是由作曲家丁善德自己创作,此段音乐充满反抗情绪,反映新疆人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第三段再现段又回到舞蹈的场面,表达着新疆人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望。
该曲为复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图如下表(表1)。开始的6小节为引子,烘托出热闹的节日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A部分(7-38小节)情绪热烈,欢乐轻快,节奏鲜明。该部分为单二部曲式结构,分为A、B两个16+16小节的对比乐段,结构方整。B部分(39--56小节)为作曲家新创作的片段。速度较慢且自由,情绪坚强有力,悲壮激愤,与A段的舞蹈节奏形成对比,曲调近似宣叙调风格,为表现出一种压抑、亢奋的情绪。也可把B部分看做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但规模较为短小,故笔者直接用“三声中部”概括。A1部分(57---99小节)为A的再现,但其中加入了8小节(73-80小节)的连接,也可把此看做一个对比材料,便形成了一个对比单三部曲式结构。但笔者认为其中的节奏型多反复,且没有表情性,更具有连接之特点。该段描写新疆人民对未来幸福生活寄予新的希望,愉快的舞蹈又再现了,并且达到全曲的高潮。最后进入简短的尾声,全曲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9。

音乐论文怎么写
音乐论文怎么写

...........................
第3章新疆音乐的节奏元素在《第一新疆舞曲》中的表现...............................22
3.1节奏特点——切分、附点、弱起、连音节奏...........................................22
3.1.1切分节奏............................................22
3.1.2附点节奏..................................23
第4章《第一新疆舞曲》的新疆音乐元素在钢琴演绎中的表现研究...............34
4.1旋律上具有“线条美”特征....................................34
4.2思想上具有“天人合一”特征....................................35
4.3感知上具有“朴素自然”特征........................................36
第5章新疆音乐元素在我国钢琴发展中体现的意义与价值...............................49
5.1创作意义.....................................49
5.1.1使得新疆音乐的创作构建丰富多彩..........................49
5.1.2使得新疆音乐的创作道路得以拓宽........................................49
第6章乐曲对中国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几点启迪
6.1树立民族意识,加快传统文化的弘扬

音乐论文参考
音乐论文参考

通过对《第一新疆舞曲》的分析,笔者认识到民族意识是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支撑,民族意识的形成使民族音乐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至此,在民族音乐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必然要将民族意识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从而将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创新发展真正的提到日程上来。我国在艺术民族化的进程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针对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工作应围绕着“因地制宜”原则展开,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优先做好本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宣传工作,突出音乐教育地方特色,从而实现民族艺术走出封闭的环境,逐渐向着常态化转变。
做好音乐文化宣传工作首先是要培养民族意识,可以依靠学校教育,从小抓起。例如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开设民族音乐知识讲座、民族音乐欣赏会、民族音乐演奏演唱会等活动,不仅让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促使了学校特色文化的逐渐形成,而且营造了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操。
其次,可以依靠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加大对民族音乐的宣传力度,提升民众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度,从而为民族音乐及文化的弘扬提供有力环境。诸如,依靠新媒体舆论造势,通过新旧媒体的融合运用不断扩大宣传范围,结合地方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使民族音乐的弘扬逐步向着常态化发展。
最后还可以通过加速民族音乐宣传队伍建设,加大对宣传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导民众共同参与到宣传工作中,共同肩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使大众改变对民族艺术的固化印象,进而促进民族艺术体系的创新发展。
................................
第7章结语
自钢琴音乐传入中国以来,中国钢琴艺术家们便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钢琴音乐结合起来,使钢琴音乐中体现出丰富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正是由于中国钢琴音乐最初就具有对中国个性的追求,于是逐步形成了钢琴音乐具有民族音乐元素的“中国风格”,这也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区别于西方钢琴音乐的标志。正是由于形成了特定风格,具有鲜明特征,中国民族钢琴音乐是具有前景以及未来。广大的音乐创作者与从业者,更应该积极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探究新疆音乐元素在钢琴音乐中的体现,是以新疆钢琴音乐曲目《第一新疆舞曲》为案例,从曲式结构、主题旋律、节奏节拍、调式音阶等角度洞悉新疆民族音乐的一些显性特征。新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独特的地域特征使得其艺术表现形式受阿拉伯、希腊、印度等外来文化的影响,新疆音乐也体现出了别具一格的独特韵味,诸如切分、弱起、附点等曲式特征成为新疆音乐的重要符号。本文以新疆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目《第一新疆舞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曲目的逐段分析了解不同新疆音乐风格在乐曲中的实际体现,在此基础上回归民族音乐整体,从意境、思想、意识形态等角度洞悉民族音乐的内涵与价值。通过本次研究,探寻民族钢琴音乐未来发展道路,更好的承袭少数民族音乐风格与曲调上的特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